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智库观察丨特别报道:98份确认表的“红手印”故事

2024-03-05 14:55 责任编辑:陈熠 字号:

98份确认表的“红手印”故事
——管窥奋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云浮探索

2023年5月底的一天,广东省云浮市民强村委东塘村,村民冯鉴新郑重地在东塘自然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确认表签名处,按上了鲜红的红手印。村前,合作社经营的玉米地,丰收在望。

确认表,全村98户共98份,都有村民的签名——他们一致同意将自家原承包的大部分土地,托管给本村合作社,统一由合作社管理使用,收益按协议进行比例分配。

1978年12月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下大包干“生死契约”,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乍一看,有点像“分田到户”又回到了“集体化”。其实,这背后是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4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元,增长了328倍;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00多亿斤,到近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2年的65.2%……

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东塘村的“红手印”,应这一新时代课题的“召唤”而来。

“村里6成的土地共约600亩,已经集中到合作社,全村人一致通过。”东塘自然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5月初成立并挂牌,成为云安区第一个挂牌的自然村家庭农场合作社,冯鉴新是合作社理事长。早在去年底,东塘就已经集中托管了近300亩土地;在纵深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下,东塘在5月初短短几天时间,再集中了300多亩土地。

东塘拿到云安区“第一”,镇安镇在云安率先实现了“三个100%”——率先100%完成设立14条自然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目标任务、率先100%完成办理营业执照、率先100%完成挂牌“开干”。在镇安,党委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村民对发展的期待,来了一场奋进“百千万”的“双向奔赴”。

“镇党委坚决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对标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迅速落实市委关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部署,推动自然村集体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镇安镇党委一位干部说。

自然村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发展自然村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农村没人管事、没钱办事的突出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也是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云浮,坚定推进这一探索。

2022年,云浮聚焦“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市域内行政村探索“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委提出的“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目标任务。镇安的行政村,在受惠之列,冯鉴新那时候就觉得自然村“也可以搞、应该搞新型集体经济”。

今年4月下旬,云浮市委部署把“政银企村”模式拓展延伸到自然村一级,选取520条自然村先行示范,创新推行“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和“企业+自然村+能人”共建美丽牧场等项目,力争每条试点自然村明年底前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镇安有14条自然村的“指标”,东塘是其中之一。

政银企村共建,是云浮探索“双路径”县镇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举措。“双路径”,一方面,继续采取县镇村“自上而下”路径,做大做强县域实力,运用行政手段推动财政、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自上而下覆盖流动、直达基层;另一方面,采取“由下及上”路径,运用市场手段调动多个积极性,发展壮大镇村产业,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镇财政收入规模,提升镇村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回流乡村创业,同时逐步减轻县级公共财政负担,由下及上逐级“解套松绑”——“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云浮统筹乡村振兴资金,发挥国资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作用优势,用好村的资源、调动村的积极性,着力解决村集体收入低下,自然村“没钱办事、没人管事”的问题。5月,云浮全市试点自然村新型集体经济项目工作全面推进;5月底6月初,包括东塘在内的一批自然村家庭农场、美丽牧场动工建设。

“大家都好支持,也感到很振奋。” 东塘村村民冯富泉是“60后”,熟悉数十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非常认可新时代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过去大家都种田,公社‘大锅饭’模式发挥不了农民积极性,‘大包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外出经商就业,早些年很多田地都丢荒了,只有再集约起来统一经营管理,发展新时代集体经济,村里才有活力。”

98份确认表的“红手印”,是东塘强烈的“时代表达”。现在,东塘村前,大片的良田沃野,水稻孕穗、玉米饱满,家庭农场项目工地“热火朝天”。

“集中起来的600多亩土地,已经种了30亩玉米,100亩的番薯;在村对面的山地,我们拿出约100亩地建‘政银企村户’家庭农场,另外约300亩种油茶+咖啡;村前的水田,我们计划发展虾稻田种养一体项目;全年力争村集体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 冯鉴新干劲满满。

东塘村前,有泉眼数处,千百年来的天然湿地哺育了东塘良田。历史滚滚前行,跨越45年的“红手印”,始终“折射”着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

观察手记:

自然村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发展自然村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农村没人管事、没钱办事的突出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也是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云浮,坚定推进这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