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云浮融媒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2025-11-10
西江网评丨孝亲敬老应化为文明基因

文丨程伟洪今年重阳节前后,云浮市各地掀起全民参与的孝亲敬老热潮:外嫁女集体回娘家与父母亲人团聚,姓氏宗亲组织跨县区慰问,幼儿园开展手工围裙制作、拍摄长辈劳动影像等沉浸式教育……这些生动场景,勾勒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温暖图景,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供了鲜活注脚。孝亲敬老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需要具象化的情感表达。云浮这一股热潮给出了可复制的样本:外嫁女集体返乡打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陈旧观念,用亲情团聚重构代际联结;姓氏宗亲的跨区域联动,将个体孝亲行为升华为集体文明实践;幼儿园通过手工制作、影像记录等参与式教育,在孩童心中播撒孝亲种子。这些创新形式让传统美德摆脱了刻板说教,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时代生机。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构建“教育-实践-传播”的闭环链条。云浮各地幼儿园将孝亲教育融入课程设计,通过制作围裙、记录长辈劳动等任务,让感恩教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塑造价值认同。当孩子们用稚嫩双手为奶奶“系”上围裙时,敬老意识已悄然内化为情感本能。孝亲敬老不应是重阳节的限定动作,而应成为浸润日常的生活方式。传统美德传承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协同发力。当集体感恩活动与个体孝亲行为形成共振,当节日仪式感与日常关怀相互补充,孝亲敬老才能真正从道德要求升华为文明自觉,成为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的传承,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

2025-11-10
西江网评丨教室卫生该谁打扫?劳动教育不能因噎废食

文丨刘江波近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有网民发帖称,开学前微信群里收到教师发给家长的通知,教室卫生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调侃道,小时候开学自己打扫教室,如今长大了,还得去学校打扫卫生。打扫教室卫生这一问题,需要厘清责任边界,回归教育本真。首先,学校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清洁与维护等工作纳入常规计划,通过配备专职人员或规范外包服务来保障校园环境。其次,教育部门应强化督导,明确禁止将本属学校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并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日常维护,让“打扫教室”从“家长任务”回归“成长课堂”。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学校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劳动是学生必备的品德和技能,是必修课程。《中小学生守则》也规定:“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生不仅在家里要参与劳动,在学校也应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教室卫生自然是学生的分内之事。学校和老师应为学生打扫教室做好指导和安排,确保学生既能打扫干净,又能确保安全。动员家长打扫教室卫生,除了班级志愿服务的特性,另一个动机可能是规避教育责任,担心学生因劳动发生安全事故,引发纠纷。因小概率事件而取消校园劳动、运动或校外实践,实属因噎废食。今年暑假以来,各地学校陆续推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将适量惩戒权交还给教师。规则明确教师可对违规违纪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包括点名批评、责令检讨、增加公益服务任务等,同时严禁体罚、辱骂等行为。教师应与家长保持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支持教师,建立申诉和救济机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惩戒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方法之一,需在政策框架内以帮助学生成长为目标。“试行适量惩戒权”对教育是一种传统回归,对社会和家长则是新的考验。如何凝聚家校社会多方合力,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待各方共同努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只有通过合理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才能促进其全面成长。

查看更多
网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