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网评丨地铁方寸间,广州一男孩用纸巾擦出文明教育的底色
文丨陈树清
近日,广州地铁五号线车厢内发生暖心一幕:一名身着浅蓝色T恤的小男孩不慎将饮料洒落在地,他没有慌张或置之不理,而是立即从书包中取出纸巾,蹲下身仔细擦拭地面。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热播,收获超十万点赞,数万条评论纷纷称赞其“有教养”“有担当”。
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究其根本,是小男孩这一举动精准呼应了社会对公共美德最深切的期待。在公共场所,类似饮料洒落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人选择视而不见、一走了之,把清理工作留给他人。而这位小男孩主动承担责任、消除隐患的行为,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自觉与担当。他不仅处理了自己的“小失误”,更传递出尊重公共环境、体贴他人的可贵品质。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教养,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能够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好孩子”。无怪乎网友感慨“少年强则国强”——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未来公民应有的精神模样。
这则暖心故事的背后,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深厚滋养。孩子如素绢,父母如初绘。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正是孩子道德底色最重要的来源。只有家长以身作则,重视责任意识与文明习惯的培养,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这些品质。可以推测,这名小男孩的举动并非偶然,而是家庭教育中持续强调责任、尊重与公德意识的自然结果。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教育并不只发生在课堂,更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亦不可忽视。在校园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通过集体生活、德育课程和教师引导,逐步理解并践行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礼貌、责任、公德心等内容,应当成为教育体系中不断强化的部分。只有学校持续营造“小事亦重要、处处可育人”的氛围,才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出更多像这位小男孩一样自觉、有担当的未来栋梁。
该事件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也折射出现代社会对文明行为的深切渴望。在城市生活中,地铁、公交、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文明水准,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体验,也是一座城市精神面貌的体现。现实中,我们仍不时见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这不仅破坏了公共环境,也伤害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和谐。正因如此,这名小男孩主动清理小污迹的举动,瞬间点燃了无数人心中对文明与尊重的向往。
而在云浮,随着“善德之城”建设的深入,公共空间的文明图景已悄然焕新: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减速、停车礼让行人已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公交上,年轻人主动为老人让座成为常态;广场公园内,市民游客自觉将垃圾投入分类箱,偶有杂物掉落也会有人顺手拾起;社区里,志愿者和社工常态化开展邻里互助、关爱帮扶活动,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为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需求……这些场景与广州地铁里的暖心一幕异曲同工,都是市民文明素养的生动注脚,更是善德文化涵养城市气质的显著成效。
微光可成星海,细行亦显大德。这名小男孩的行为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文明,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日常选择。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将责任与教养融入一举一动,让更多这样的“暖心一幕”成为我们生活中寻常而温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