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丨何谓云浮
渡口鸣蝉乱,人家落木寒
青山千万转,不得见东安
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在《东安舟中》一诗中的句子
屈大均,“岭南三大家”之一
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著有《广东新语》
其中《山语篇》详细记载了东安的山
文笔清新细腻,读后让人如觉亲临
云山绕玉带(云城区大金山)
流岚星雨(云城区大金山)
城市,往往“逐水而居”、依水而建
岭南广东,有一座城市却与众不同,那就是云浮
倒也不是云浮没有水,而是与水的关系,有点复杂
不像别的城市,那么直观、那么明显
当年,屈大均舍舟行三十里游东安
留下了“青山千万转”的意象
山,构成了东安最大的“表征”
东安,云浮县的前身
而云浮县又是云浮市市区的前身
云浮之名,还得追溯到唐朝
唐天宝元年(742年),朝廷改州为郡
大云雾山山麓的勤州,被改名为云浮郡
大云雾山,四时云雾缭绕
“云浮”诗意地名由此而来
《绀岭层岚》李向荣
《大金山的云海》李向荣
1994年,云浮被设为地级市
下辖云城、云安、新兴、郁南四个区县,代管罗定市
云浮在哪?
在岭南之南,广东西部,西江右岸
云浮,山水融通、兼收并蓄
成就岭南文化中一块独特的版图
Ⅰ
山脉 水脉 文脉
在大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华南陆块发生强烈挤压抬升,北边隆起南岭山脉,东西两翼形成以东北-西南走向为主的系列山脉。
都杨西江
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塑造了云浮“三山夹两盆、一江带四水”的独特地理格局。西江从北部奔流而过,是市域北边天然的“疆界”;西边,云浮与广西接壤,云开大山为主要“分界线”;东边与佛山、江门相连,南部与阳江、茂名为邻;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山如三条东北-西南向的平行线,将新兴、罗定两大盆地夹在中间,而新兴江、南山河、南江、建城河蜿蜒向北、注入西江。
天露山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位于云浮南江盆地的磨刀山遗址表明,早在六七十万年前,云浮大地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先秦时代,云浮是百越之地。
磨刀山遗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南越,在今广西兴安县,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开启了岭南百越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融合的时代。云浮,四水向北,联通西江,在岭南大地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的辐射。
这个辐射,是一个“从水到山”筚路蓝缕的过程。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与当地的百越人融合,他们沿着西江、南江、新兴江等河流,深入云浮山区腹地,栉风沐雨、以启山林,最终形成了“一脊两翼”经济社会地理版图,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碧水绕青山(罗定市太平镇塔石山)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吃苦耐劳的云浮先民,从河谷到山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在巍峨大山下、低坡丘陵上、小块盆地中开辟出赖以生息繁衍的宝贵田地,发展出成熟的精耕农业、“耕山文化”,向山立命、顺水问道,一路上兼收并蓄,云浮的禅文化、南江文化、石文化由此而兴。
云雾山腹地——石城镇横洞村(徐登科摄)
宏大叙事,不碍人间烟火。云浮,有江河之便、山林河谷之利,在农耕时代至今,“生活为本”始终是朴素的禀性。早上的一碟肠粉,夜宵的排米粉,农闲间隙的山水豆腐,宴席上罗定鱼腐,日常的腐竹、豆豉、米酒、豉油膏,端午的粽子、艾糍,春节的炒米饼、炸酥角,开春的炮会、庙会,因山水之赐,成一地特色。
Ⅱ
泷水 允水 石都
岭南广东,地处中国南疆,濒临南海,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岭南以地理优势成为海丝门户,海丝以贸易与人文交流重塑岭南的开放兼容品格。而岭南广东纵横的水系,沟通着广袤的腹地。
南江,古称泷水,与古称允水的新兴江,汇于西江一线,共同组成了古代云浮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π”字型航线。这条通道向南越过分水岭,还可以连接粤西的鉴江、漠阳江,连通徐闻港。相传苏轼被贬琼州(今海南),就是经西江转新兴江,前往高州、雷州,到达琼州。唐宋时期,云浮大地还接纳了张柬之、宋之问、郭元振、胡铨等文豪贬官。
美丽南江欢乐事(徐登科摄)
古代云浮,长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重商务实、世俗烟火全面渗入到云浮的禅文化、南江文化、石文化当中,并与云浮山山水水结合,在共性中有着丰富的地域个性色彩。
新兴,是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和圆寂地。唐代时,寺院的晨钟暮鼓,启迪了少年惠能的禅慧,青年时拜石别母,沿着新兴江,走西江、转北江,到韶州修行,后越大庾岭、赴黄梅,承五祖弘忍衣钵、成一代宗师。惠能的文化思想,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让新兴有了千年的禅文化熏陶,塑造了今天新兴人内敛又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又注重内在体验的独特品格。
1983年,云浮新兴人温北英联合七户八人自愿入股、筹资8000元,牵头创办了簕竹畜牧联营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后开创“公司+农户”的共富模式。四十多年来,已发展为千亿企业的温氏集团,带领数以万计的合作农户,走过了一个个“猪周期”,为乡村振兴、“三农”事业发展贡献了云浮智慧。同时期的新兴不锈钢餐具业,从加工小作坊做起,不懈追求技术、品质、品牌,跨越山水、向海而兴,“新兴煲”畅销全球。
市场经济大潮中,新兴人在新兴创办壮大了一批实力企业,他们业务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却始终坚持扎根云浮、耕耘新兴、造福桑梓。从惠能广场,到翔顺实验学校,到欧德罗厨具博物馆,到象窝山生态园,到天露山景区等等,无不打上新兴企业的印记,隐约折射出新兴企业者那份直指内心的事业观。
温氏研究院
400里南江,曲水回环,支流众多,河谷肥美,“天府”之地。发达的农耕,商旅辐辏、物阜民丰,禾楼舞、张公庙会、大湾古建筑群、罗定文塔、罗定学宫、菁莪书院、龙龛岩石刻等非遗传承和古遗迹,书写着千年岭南文化的云浮“南江故事”。
罗定文塔
南江帆影不再,江岸百年吕宋芒曾见商旅如鲫。曾经发达的南江水运,带来了两岸山地百万亩的肉桂精品“西江桂”,催生荔枝、无核黄皮、龙眼、香蕉、柑桔“次第新”,南江蚕桑、泷水稻米蜚声内外。
罗定学宫
泷水上游,赤红壤苦旱。新中国成立后,云浮人用“肩挑背扛”,修筑了白石渠、东风水库、向阳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被誉为“人工天河”长岗坡渡槽,一举改变罗定中部的面貌。那些“战天斗地”的豪情,是“耕山文化”的当代升华。
长岗坡渡槽
云浮,素有“石都”之名。云浮多山石,在泷允之间,延绵的山脉,是地理上云浮的“屋脊”。一条斜长的岩溶地带,若隐若现夹在云雾山脉和大金山脉之间,横贯市区,延伸到白石、镇安、富林、金鸡、苹塘、䓣塘。天地化育出奇石,在这条岩溶地带里,出产了云石和菱红两种精美的大理石。
云石遗址公园
早在明清时期,大山深处的云浮人,开采云石、菱红,手工锯成石板、凿成石条,不但加工成生活必需品,还打造成生活装饰品。改革开放后,云浮人不畏山高路远,引进现代先进生产技术,从云石、菱红开始做起,逐步扩展到加工国内外各色精美石材,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格局。鼎盛时期,云浮石材产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过16%。
今天,沿着国道324线云城云安段,一家家石材厂“鳞次栉比”,“百里石材走廊”所指非虚。其实,这还不是云浮石材的全貌。
石材走廊
1984年,当时云浮县大胆实行国营、集体、合资、民营、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的石材发展策略。这个决策,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在云浮的生动实践,带着广东人敢为人先的鲜明特征。1986年1月,大云雾山山麓的富林镇,第一批石材人引进“手搓”的花岗岩生产线,直接刺激了云浮人办石厂热潮。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昨天还在田里刨食的山区农民,今天就洗脚上田办石厂;上午还在山上割松香,下午往“蛇皮袋”里塞几件旧衣服就去做装修;有人去陌生的城市,穿街走巷“行街仔”,打出了“云浮石材门市部”招牌;有人拿起锤凿,创作生产石材工艺品、艺术品……
在整个广东,乃至全国各城市,几乎都有云浮石材人的身影。人们可能没留意到,你家里的门套、地板、楼梯、窗台、背景墙等等,用的很可能就是云浮石材,出自云浮石材人之手。用桔红花岗岩作主料、金沙黑套边的楼梯装饰风尚,被称为广东省“省梯”,那是云浮石材曾经的“经典作品”。
石材工艺品《猪杂粉》
百里石材走廊之外,还有无数的“云浮石材城”散落两广地区千百个城镇,数以十万计的云浮石材门市客、装修工,把云浮石材装饰美学,带进千家万户。还有云浮的石艺师傅们,他们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吸收各类艺术精华,赓续了岭南文化中浓浓的生活气息、创新意识和审美追求。
数百年传承发展,石头的厚重深深渗入云浮精神中,山区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与沿海岭南人向海而生的重商务实、开放包容奇妙地融合在一起,镌刻了岭南文化“山海相融”的独特印记,也书写了新时代广东精神的云浮篇章。
泷水、允水、石都,两翼向脊。西江之右,岭南云浮,从水到山,文脉千年。
Ⅲ
云浮英雄 英雄云浮
惠能晚年,怀着深情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州,那里是他无法放下的故乡。在他圆寂之前,他有一语寄托对家乡的深情——“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任凭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云浮,三山拱卫、四水润泽,历史上少灾少战,但云浮人从来没有偏安一隅的“避世”。家国召唤、走出大山,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半岛爆发壬辰倭乱,落户东安的名将陈璘率广东水师北上援朝抗倭。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一举击溃日军水师。陈璘死后,朝廷赐匾“开拓第一功”。今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还保存了陈璘当年练兵大营的遗迹。在这场保东亚三百年和平的血与火斗争中,广东水师,少不了云浮将士的拼搏。
陈璘
上世纪前半叶,革命风云激荡神州大地。大批云浮人“走出大山、顺水而下”,进广州、闯香港、下南洋求学谋生。一路前行,他们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封建军阀的腐败无能,纷纷觉醒、奋起反抗。一批批云浮儿女挺身而出,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黄花岗上埋忠骨,七十二烈士中有云浮人李晚,扛义旗、冲在前,壮烈牺牲;从云城走出的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邓发,把一生奉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红管家”叶季壮,投笔从戎,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经济发展呕心沥血;广州起义赤卫队副总指挥梁桂华,变卖祖屋、筹募革命经费,在起义中与敌人肉搏而英勇牺牲。
叶季壮故居
在大革命风潮中,还有谭其镜、李芳春、甘卓棠、苏其礼、陈剑夫、龙师侯等云浮走出来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革命信仰献出生命,留下红色精神光耀千秋。
云浮也是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的故乡。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日军,军中很多战士背着竹笠、手持大刀,与日寇浴血搏杀,其中不少是来自云浮的“三罗子弟”。
蔡廷锴故居
如果说,云浮千年的开发开化史,是“从水到山”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那云浮的英雄先烈,代表的是“从山到水”的家国情怀、赤子丹心。“云浮的英雄”铸就了“英雄的云浮”。
Ⅳ
人有东西南北 逐梦何问方位
“山那边,是海”。云浮,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广东充满青春活力的“廿一弟”。进入新时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云浮新篇章,是300万云浮人孜孜以求的时代主题。
云浮设市初的十多年里,“四水向北、东西皆山”的地理格局,传统水运的衰落,交通不便导致发展曾进入一个相对慢的瓶颈期。在2004年广云高速通车前,云浮对外交通主要依赖国道324线这条“主动脉”,坐大巴辗转数个小时前往珠三角求学务工经商,是整整一代云浮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云浮市区位图
云浮,从来没有放弃过追赶步伐。建市时,云浮就展望“全省中等水平”。新时代以来,云浮先后提出“跨越赶超、科学崛起”“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美丽云浮,共同缔造”“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始终是云浮的鲜明主题。
站在郁南同心塔上远望都城(徐登科摄)
2024年,云浮迎来了建市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三十年春华秋实,如今的云浮,已经站上了新的起点。交通“困局”已破,云浮已经形成了“两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广昆、深岑、汕湛、怀阳、云茂高速)和“一纵三横”铁路网(“一纵”指广湛高铁,“三横”为南广铁路、深南高铁、罗春铁路),“交通平权”让云浮发展进入新的机遇期。
南广铁路动车穿越云浮新区
产业积厚成势,后发优势凸显。云浮正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区位、资源“四大优势”,布局发展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十大园区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建设绿色国际化城市。
蟠龙天湖晚霞(徐登科摄)
三十而“励”再出发,云浮在发展策略上,实施“东融湾区、西接RCEP”,这是在把握“两个大局”中视野的“再拓宽”。云浮,“一脊两翼”的经济地理版图,无论是云城建设“首善之区”、云安发力“新增长极”、罗定打造“枢纽门户”,还是新兴奋进“全国百强县”、郁南擘画“绿色崛起”,愿都是能类比“浙江金华”“中国昆山”“世界义乌”的一地豪情,是“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精气神。
人有南北,地有西东,追逐梦想,无论方位。青春云浮,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