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丨这个规划,第二个“云浮30年”的绿色“答题大纲”
站在新兴县天露山的半山腰远眺,漫山翠色如海浪般起伏,山脚下的农田如棋盘纵横,清溪碧水如银链般出山向海。冬春以来,天露山景区的梅花、高山杜鹃竞俏争春,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天露山景区,高山杜鹃迎来观赏热潮。刘烁摄
郁南县建城镇地心村一带,青山郁郁、西江柔美,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口施工现场一片忙碌。这项工程建成后,每年将向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四市提供优质用水超26亿立方米,造福1800万人民。西江云浮段,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标准,西江水成为云浮亮丽的“六张名片”之一,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将让西江水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云浮,生态环境优良,云山秀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越来越多的生动注脚。3月20日,云浮召开“奋进第二个‘云浮30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云浮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称为《规划》)专场,全面介绍第二个“云浮30年”的绿色“答题大纲”——将用733.73亿元的生态修复投资,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蓝图转化为具象的施工图。
《规划》已于2025年1月2日正式印发实施,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及政策举措,构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格局,为“建设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提供了科学蓝图和科学指引,引领生态修复重塑发展新优势,为第二个“云浮30年”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根基。
大手笔投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浮担当
云浮,经济相对欠发达、财政实力弱,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计划把七百多亿砸进似乎看不到直接收益的生态修复?答案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大手笔投入的底气正是源于云浮对生态价值的深层认识。在《规划》中,不只是1223平方公里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更是对绿色发展逻辑的深层构建:通过“1+3+10”生态修复体系,筑牢珠西生态屏障,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助推实现云浮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市区南山公园,春色盎然。刘烁摄
将森林覆盖率转化为碳汇资源,把矿山创面转化为光伏基地,让水土流失区变身生态农业园。这些都响应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战略部署,生态投入完全可以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产出。
在近年的实践中,这种转化已渐显成效。在市城区,硫铁矿矿尾库变身矿山公园,成为大金山一景;在新兴县车岗镇,过去的采石矿山已经变成工业生产基地和工业旅游地,透露出独特的多重价值;在云安区富林镇,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垦造水田有机结合,新增水田30多亩……
矿产资源是云浮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正在建设的一批大型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战略应同步考虑。未来,可以探索“矿山修复+光伏+现代农业”的复合模式,让原本寸草不生的花岗岩矿区摇身变为“山顶光伏发电、山腰经济林果、山脚生态农田”的立体经济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云浮作为粤北生态功能区必然的时代担当。
郁南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青少年生态教育好去处。通讯员刘新焕摄
系统治理,塑造“生态修复+”的综合价值
云浮生态修复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治理的碎片化困局,用系统治理和全域统筹守护绿美生态空间。系统性思维贯穿《规划》始终:“山林生态屏障巩固工程”与“流域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水土保持闭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构建发展空间优化组合。
《规划》立足云浮“三山夹两盆,一江带四水”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构建“一带一屏两片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一带”即西江生态带,“一屏”即南部云开大山-天露山生态屏障,“两片”即云开大山北脉生态片区和大金山-云雾山-天露山生态片区,“多廊”即多条重要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多点”即多个重要生态节点)。这一生态格局,是一个全局视野,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所必需的环境支撑。
市区蟠龙天湖,引来天鹅栖息。董琼摄
市区蟠龙天湖天鹅,黑色精灵彰显生态美。董琼摄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修复+”的融合创新模式。在云城区的蟠龙天湖公园,昔日的城市劣质水体经过生态修复,不仅变身“会呼吸”的湿地公园,更与周边商业综合体形成“水经济”生态圈。周末带着孩子游玩的市民李女士感慨:“以前湖边商铺无人问津,现在生态好了,咖啡馆、奶茶店都成了网红打卡点,连我家房子都升值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质量,而且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塑造“生态修复+”的综合价值,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优良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刘烁摄
在云浮的生态修复蓝图中,每个数字都跳动着绿色发展的脉搏。92%的水土保持率目标背后,是每年减少数百万吨土壤流失的经济账。100%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承诺,对应着水生态、水安全、水经济的综合考量;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8.6%以上,将是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碳汇经济的丰富宝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为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已获批复的6个全域土地整治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37369亩,腾挪建设用地面积49600亩……这种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实践,正在塑造大湾区美丽“后花园”的新价值。
站在“第二个云浮30年”的起点回望,生态修复行动带来的不仅是环境面貌的改变,更是发展思维的升级。随着《规划》的实施,云浮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绿色注脚:生态修复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每一寸肌理都将诉说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的故事。真正的现代化,从来都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