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丨通门,千山如海,“桂花”飘香
郁南县通门镇:
守护“绿水青山” 推动“同富共新”
森林覆盖率近90%,向阳水库蓄水量近1亿立方,林地面积22万亩,肉桂种植面积12万亩……绿水青山,是郁南县通门镇最突出的特征,其实也是最丰厚的宝藏。
6月初,骄阳已如火。走省道294线,从建城进入通门,能很直观地感受通门以前叫“封门”的含义——千山万重如海,沟谷山口如关。两广交界地、云开大山群,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封门”变“通门”,通门的优质“山货”持续“出山向海”,书写山区乡镇“同富共新”的镇域经济发展新篇章。
2001年6月5日晚,通门镇突降大雨,大雨诱发特大山洪最终造成严重灾害。惨痛的历史警醒了通门镇人民,自此,当地群众改变以往过度开垦林地,索取资源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年封山育林,逐步恢复植被;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发展绿色产业经济;修建排灌沟渠等灌溉设施,养护水土,努力把生态环境做优,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做好“建”“治”“管”“改”,护好全域绿水青山。
现在,通门万山皆绿妆,有12万亩的肉桂,占全市肉桂种植面积约90万亩的13%多,排在全市前列。如何让“肉桂”变成发展的“富贵”、让肉桂真正产业化?通门做足“山货”文章。
“今年全年预计收购加工桂皮超1000吨,比去年增长了6成,收购价总体也比较稳定,每百市斤大致在650-750元区间。”在通门,镇上一家规上企业兴盛桂皮厂,春桂收购已近尾声,厂里的桂皮堆积如山,有的已经装箱准备出口,企业经营者对今年的肉桂行情比较满意。
“通门坚持生态兴镇战略,立足生态镇的功能定位和自身的特色优势,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强镇兴村富民’这篇文章。”通门镇镇长黄权烽介绍,通门重点抓好培育壮大镇内的肉桂产业,全面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节点,为方便群众采桂,镇里统筹乡村振兴资金,近年来为村里的“肉桂山”开辟了“机耕路”1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采桂效率;同时,大力支持桂皮厂做大做强,支持香料厂扩大肉桂油生产和引进桂木加工企业,解决桂皮、桂枝、桂叶、桂木的销路问题,进一步延伸肉桂产业链和价值链;目前全镇肉桂产值约1.2亿元,年出口创汇约 60 万美元,成功打造了省级肉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专业镇。
“以前没有机耕路,爬山路采桂,一天采桂皮100斤都很吃力、也很麻烦,现在可以开摩托车、农用车上山,效率提高了,桂枝、桂叶、桂木都可以运回来卖钱,比以前合算多了。”村民为通门党委政府这项民心之举真诚“点赞”。
小小机耕路,是打通了通门肉桂产业增收的一个“侧影”。在通门街坊村思栗口,占地约10余亩的华通桂油厂新厂房,地基已经打好。“原有的厂房已经破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镇政府里盘活原有的闲置土地,支持企业增资扩产,解决通门的桂枝桂叶出路问题,帮助村民增收,而且,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规上企业,助力夯实镇域经济底盘。”陪同采访的镇干部说。
通门的“山货”,可不止肉桂。近年来,通门还形成了5000亩竹笋、1500亩番石榴,1200亩桂花梨等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在通门冲枚村桂花梨示范种植基地,山上的桂花梨树形舒展,枝丫上果实累累、套满了防虫袋。在玉堂村口,竹笋加工厂正在如火如荼加快建设。
“预计今年会是个丰收年,我们强化了质量技术管理,确保桂花梨品质优良;这几年我们通过直播带货网络销售,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产品完全不愁销路,也逐步树立起了通门桂花梨的品牌。”示范基地负责人、当地知名直播达人“沙梨哥”朱郁荣对发展桂花梨种植充满信心和热情。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门桂花梨、番石榴、竹笋通过电商销售运营树品牌,不但让通门的特色农产品“出山向海”,还有力提升了销售价值。
通门桂花梨、番石榴“产业带”,主要位于一条两边青山耸峙的通门河谷,现在这里已经是“金玉满堂”美丽乡村风貌带,一路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产业兴旺、村居富美。通门,常住人口不足1万,绿水青山中的特色产业,将有力支撑通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观察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山区的生态价值,也要让绿色产业增值。延伸产业链、畅通销售链、提升价值链,对于农村农业产业来说,是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如通门山上简易的“机耕路”,一天多采100斤桂皮,顺势带上桂枝桂皮桂叶回去卖,那是“真金白银”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