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网评丨自动驾驶非万能 安全驾驶靠自身
文丨蔡嘉美
车辆超速狂飙百公里,驾驶座上的男子却闭眼沉睡——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惊险镜头,而是广东云浮交警监控画面里的真实一幕。据“广东交警”消息,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同时超速驾驶,开车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
这场“无人驾驶”闹剧,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盲区与安全意识的严重缺失。
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确实为出行带来变革,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让长途驾驶不再疲惫。但技术的进步不应成为麻痹大意的温床。当前我国道路通行环境下,市面量产汽车仍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系统仅提供有限的辅助驾驶功能,这意味着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事件中的驾驶员,显然将“辅助”误解为“替代”。当暴雨模糊传感器视野,当散落物突然出现在车道,当邻车紧急变道,这些超出智驾系统能力范围的突发状况,都可能瞬间将车辆推入危险境地。类似事件早有前车之鉴:宁波一名车主在高架桥上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在撞击前未发生任何警告,正巧当时司机分神,与道路前方故障车辆相撞,致前车有人被撞身亡;安徽某电车因智驾系统误判警示标识,最终导致车辆与施工路段的水泥护栏相撞并起火。这些惨痛教训反复证明: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替代人类对瞬息万变路况的判断。
危险认知的背后,部分车企将辅助驾驶功能冠以“自动驾驶”“代驾”等模糊表述,刻意弱化“需驾驶员全程监控”的警示,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据数据显示,超八成车主买车后未接受辅助驾驶系统培训,近半数车主选车时未收到使用注意事项介绍,还有不少人连“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都分不清楚。
杜绝此类危险行为,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交管部门应加快完善辅助驾驶使用规范,将“智驾状态下分心驾驶”纳入重点执法范围;车企必须强化安全设计,用强制提醒、主动降速等技术手段倒逼驾驶员履行安全责任;而每一位交通参与者更要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是提升安全的助手,而非推卸责任的借口。手握方向盘,就是握住生命的主动权,任何时候,安全意识都容不得半点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