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西江网评丨在传承与变革中守护清明的本真

2025-04-01 18:50 责任编辑:甘得意 字号:

文丨陈锐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将至,在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里,承载着中国人对祖先的追思、对生命的敬畏、对血脉的延续。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正面临着与现代文明理念的激烈碰撞。如何在不失传统本真的前提下实现祭祀方式的文明转型,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文化命题。

传统祭祀仪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周礼》记载的“以礼敬神”到唐宋时期形成的扫墓习俗,清明祭祀始终强调“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苏轼在《江城子》中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出了中国人对逝者绵长而深刻的怀念。这些仪式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情感表达的通道,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精神纽带。问题在于,当传统祭祀方式与现代环保、安全理念产生冲突时,我们是否能够既守护文化记忆,又做出必要的调适呢?

笔者认为:现实中,不文明祭祀行为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每年清明节期间,因焚烧纸钱引发的火灾占春季火灾总数的近四成;焚烧产生的PM2.5浓度可达平时的数倍。更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攀比性祭扫,纸扎别墅、豪车甚至“童男女”等低俗祭品大行其道,使庄严的祭祀活动变为荒诞的表演。那么,当祭祀沦为形式上的铺张,其精神内核反而被遮蔽了。

文明祭祀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近年来,全市乃至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值得推广的新风尚:网络祭扫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能够“云端寄哀思”;鲜花代替纸钱,用芬芳而非烟雾表达怀念;家庭追思会通过讲述先人故事传承家风;社区公祭则强化了集体记忆的建构。在烈士陵园,人们可以用二维码追溯先人生平。这些创新既保留了“祭如在”的诚敬之心,又赋予了祭祀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形式。

推动祭祀方式变革需要多方合力。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基础设施,提供环保祭扫替代方案;社区组织可以开展文明祭祀宣传,培育新型纪念文化;学校教育则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阐释,帮助年轻一代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最重要的是,每个家庭都应当成为文明祭祀的实践单元,父母通过自身行为为孩子示范如何既传承孝道精神,又履行现代公民责任。

清明之本,在于“清洁而明净”。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怀念的不仅是逝去的亲人,更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文明祭祀不是削弱情感的表达,而是让这份情感以更纯净、更持久的方式延续。当我们用一束鲜花代替纸钱,用一次静默的鞠躬代替震耳的鞭炮,用一段文字记录代替浮夸的祭品,我们其实是在用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心灵的方式,守护着清明最初的本真——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记忆的珍视,对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清明节,让我们以文明的方式表达最深厚的情感,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毕竟,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形式有多么隆重,而在于内心有多么真诚;文化的活力不在于固守不变,而在于在变化中守住不变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