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网评丨记者节里话担当
文丨陈树清
又是一年记者节。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特殊日子里,在收获祝福与敬意的同时,我们更需回望来路、审视当下、眺望前方。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传播格局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潮日益多元纷繁,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内涵与外延,正被时代洪流重新塑造。如何在变革的激流中锚定价值坐标,坚守核心使命,并开辟新的职业疆域,成为每一位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在信息洪流中充当“导航者”。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与获取渠道的极度多元。人人手握麦克风,处处皆是发声场,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作为“信息守门人”的角色已被极大削弱。然而,海量、碎片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公众,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普遍迷茫与“真相稀缺”的集体焦虑。
在此背景下,记者的核心职责绝不能止步于简单的事件告知与信息传递。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提升信息处理的“附加值”,实现从“告知”走向“解读”,从“记录”走向“建构”的关键跃升。这要求我们必须潜入事件的深层肌理,探究其背后的因果链条、逻辑脉络与潜在影响。具体到云浮的实践,当我们报道本地石材产业从“传统加工”向“绿色智造”的转型阵痛时,不能仅停留在产值数据的增减,更应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环保政策压力、技术升级路径与全球市场波动,为从业者勾勒出清晰的产业演进图谱。当我们聚焦南药产业发展时,报道的深层价值在于阐释其如何嵌入“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以及它们为当地农民增收、为区域经济“造血”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在多元舆论场中争做“连接者”。新时代的传播生态,早已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灌输、我说你听的固有模式,进入了一个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对话”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圈层之间,往往存在着深厚的信息壁垒、情感隔阂与观点对立。
在此环境下,记者不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讲述者,更应转变为连接各方、促进沟通的“连接器”和“立交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强烈的对话意识与深厚的共情能力。要能够真正沉下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走进云浮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社区巷陌,倾听农民对种养产业发展的喜忧,了解工人在产业升级中的技能焦虑,感受市民对于城市提质、教育医疗的真切期盼。同时,也要善于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准确传递他们的思考与探索,努力呈现事实的全貌和观点的多样性,平衡、公正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记者,应努力成为社会肌体的“黏合剂”,在多元价值的激荡中,守护对话的可能,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前行。
在技术浪潮中做好“实践者”。我们正身处一场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驱动的深刻传播革命之中。无人机拍摄、VR/AR沉浸式报道、数据新闻、AI辅助写作与内容生成……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速度前所未有,持续而深刻地重塑着新闻的生产、分发与呈现方式。
主动拥抱技术、善于利用技术,已成为新时代记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然而,我们必须时刻清醒:技术是强大的工具,但绝非最终目的。在追逐技术创新的浪潮时,对新闻核心价值与专业伦理的坚守,是绝不能动摇的底线。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无论报道形式如何炫目变幻,对事实的精准核查、对信源的严格甄别、对报道的客观平衡,永远是新闻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技术应用的终极追求,是为了更生动地呈现事实、更深刻地揭示真相、更有效地传递价值,而非让技术本身喧宾夺主。新时代的记者,应是“技术赋能”而非“技术奴役”的典范,让前沿科技真正为高质量的、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时代进程中勇当“推动者”。走进新时代,社会对记者角色的期待,早已超越了被动记录的层面。记者更应成为社会的瞭望者,敏锐地发现远方的风浪;是公共利益的坚定守护者,勇敢地站在时代前沿;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积极推动者。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更为深沉的历史自觉与更为炽热的家国情怀。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新闻实践,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去考量,融入奋进第二个“云浮30年”的生动实践中去展开。我们的笔触和镜头,应对准国计民生中的重大议题,聚焦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难点、痛点与突破点,深入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真实、最热烈的向往与追求。面对制约云浮营商环境优化的堵点、影响民生福祉的短板、或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隐患,记者要敢于亮剑,秉持理性与建设性进行舆论监督,推动问题的解决。在纷纭复杂的舆论场中,要勇于发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以富有洞察力的报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立于时代潮头,不忘初心使命。让我们继续以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忠实记录云浮大地的时代风云,坚定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全力推动社会进步前行。这,或许是对记者节最好的致敬,也是对这份职业最深沉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