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纪检干部扎进素龙街道七和村 清拆整治“啃”硬骨
连日来,每天清晨7点,天刚蒙蒙亮,罗定市纪委监委“三清三拆三整治”突击队的队员们就集结出发,他们的目的地是素龙街道七和村委松朗村——一个“三清三拆”任务艰巨的自然村。
队员正在清理乱堆放的杂物
“轮番上阵”啃硬骨,汗水浸透“铁军衫”
一到松朗村,队员们没有半点耽搁,立刻分头行动。“轮番上,轮流干,啃下硬骨头!”带队的负责人一声令下,突击队分成几个小组,扑向村中各个“老大难”角落。
一组“清”顽疾。村头巷尾堆积多年的杂物、枯枝烂叶是蚊虫孳生的温床。队员们挥动铁锹、扫把,一点点清理。汗水很快浸透了志愿服,尘土沾满了裤腿,没人叫苦喊累。村民老张指着入村路口说:“你看这堆陈年烂木头,说了多少年都没动,今天他们几下就清走了,这下敞亮了!”
队员正在清理花盆积水
二组“拆”危旧。几处废弃的鸡栏、摇摇欲坠的残垣断壁是安全隐患。突击队员中的年轻小伙子们操作着简易机械,小心拆除。“这危房就在路边,每次路过都怕它倒下来砸到人,现在拆了,心里踏实多了!”住在附近的林姨看着轰然倒下的危墙,长舒一口气。
三组“治”痛点。村中一条排水沟被淤泥和垃圾堵塞,气味难闻。几位队员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跳下去,用铁锹甚至徒手清掏黑乎乎的淤泥。队员们不怕脏不怕累的身影感染周边住户村民纷纷拿起自家工具加入到清淤队伍中,干群齐心协力把臭水沟变清水渠。
“磨破嘴皮”解心结,真情换来“主动清”
清拆工作,最难的是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村东头陈伯家一处废弃多年的祖屋,虽然破败不堪,他却有很深的执念,坚决不同意拆。突击队员们没有蛮干硬来。
第一次上门,吃了“闭门羹”。队员们不气馁,第二次、第三次上门。他们不厌其烦地坐在陈伯家的板凳上,掰着指头算“安全账”:老屋随时可能倒塌,万一伤到人怎么办?又算“环境账”:破屋影响全村面貌,干净整洁了住着才舒心。他们还拿出规划图,耐心解释这块地清理后,可以种点花草或者修个小活动点,让村里老人孩子有个好去处。
“阿伯,我们拆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住得更安全、更舒服。您看,清出来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受益。”队员小李诚恳地说。看着队员们晒得黝黑的脸庞和沾满泥巴的裤腿,听着他们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陈伯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他主动打开门:“你们说得在理,是为我们好,拆吧!辛苦你们了。”从“不愿拆”到“主动清”,这块“最难啃的骨头”终于拿下。
“满身尘土”赢口碑,一线实干“践初心”
五天奋战下来,成果显著。清理乱堆乱放220余处,清运垃圾约180车,拆除危旧废弃猪牛栏、残垣断壁3000多平方米,疏通沟渠700米。更重要的是,干部们实打实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队员在清理排水沟淤泥
“这些干部是真的来干活的,不是来走过场的。”村民唐叔指着正在搬运最后几块碎砖的队员说,“你看他们,手套都磨破了,衣服湿得能拧出水,裤腿上全是泥巴。”
“早上7点就来了,中午也就蹲在路边扒口饭,接着干。这么热的天,不容易!”几位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议论着,眼里满是赞许。一位阿婆特意端来几碗凉茶:“小伙子,歇歇,喝口水!辛苦你们啦!”
夕阳西下,村居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道路通畅了,视野开阔了,蚊虫孳生的卫生死角消失了。汗水洗去了浮尘,实干擦亮了初心。突击队员以实际行动证明,纪检干部不仅是纪律的“守护者”,更是“百千万工程”一线攻坚的“排头兵”。这一身尘土,正是他们服务群众、推动罗定乡村蝶变最生动的注脚。七和村的新画卷,正从这扎实的一锹一铲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