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丨云浮深挖“五大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云起烟成雨,浮生千山路。云浮,以“云”为名,因山而名。作为地域之名,“云浮”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领铜陵、富林二县。天宝元年(742年),勤州改称为云浮郡”。“云浮”便由此而来。
作为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人杰地灵,拥有平和包容的“禅文化”、坚韧进取的“石文化”、千年风韵的“西江文化”“南江文化”和严肃正气的“红色文化”。如今,“五大文化”相互交融、息息相关,形成了这座“90后”城市的独特气质和人文魅力。
西江中游的云浮新港属于国家二类口岸,是云浮市唯一对外开放的水路口岸。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云浮热土上的“红色遗产”
云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代代英雄儿女怀抱伟大理想与崇高抱负誓死救国、舍生取义。
云浮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大革命策源地影响下,原西江地区云浮、罗定、新兴、郁南等地的进步青年和先进分子建立党的地方组织,掀起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使“三罗”(罗定、云浮、郁南)成为大革命时期西江南岸农民运动中心。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地方党组织多次组织讨蒋起义、秋收起义,罗定、云浮两县先后成为西江武装起义中心,更涌现出邓发、叶季壮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革命英烈:
——邓发,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云浮市云城区人。曾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广州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邓发故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云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管家”叶季壮,云浮市新兴县人。长期从事后勤供给和财政工作,为后勤供应提供保障,叶季壮故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云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浮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战争年代,云浮人民在极其残酷险恶的环境中,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如邓发、叶季壮一般的云浮儿女们坚强付出,勇敢承担着属于云浮人的担当与使命,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红色文化。
为保护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2017年12月,云浮市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18年5月,中共云浮市委出台《云浮市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具体部署、分工负责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传承红色基因工作。
邓发故居。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2019年5月,云浮市委、市政府出台《云浮市红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抓好两个省定红色村、邓发故居、叶季壮故居、中共云浮县委(1928年)旧址、梁桂华纪念馆、中共三罗组织革命活动旧址、郁南县桂圩镇龙岗村等具有革命文化传统的名村、旧址的保护和开发;以长岗坡渡槽、邓发故居为全市红色资源集中展示的示范点,推进全市红色基因博物馆、展馆、展厅开发利用。
经年累月,云浮红色印记众多,据《云浮市革命遗址通览》报告,经2020年革命遗址大普查统计,云浮市遗址275个,包括革命遗址264个、其他遗址11个。
历经千年仍禅意无限
新兴县,一片充满灵性的福地,这里群山环绕,青山绿水,是禅宗六祖惠能出生、开悟、圆寂之地,被誉为“六祖故里”“中国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沉淀出博大精深的禅文化。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惠能在这里出生。他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
唐弘道元年(683年),惠能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命门人在其故乡修建报恩寺。因寺院地处龙山,又称“龙山寺”。神龙三年(707年),唐中宗赐名并亲书“敕赐国恩寺”。
唐先天二年(713年),惠能在国恩寺圆寂,其弘法言行录被弟子辑录为《六祖坛经》。
国恩寺是《六祖坛经》的辑录地,自唐代以来便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和“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与广州的光孝寺、韶关的南华寺并称禅宗“三大祖庭”。
历经1300多年,经修缮扩建,依山而建的国恩寺,如今占地1万多平方米,气势巍峨庄严,殿堂鳞次栉比,隐掩于葱茏的树木之中。自惠能开山以来,千余年间,此丛林开堂接众,化导一方。
新兴县禅文化底蕴深厚。图为国恩寺。新兴融媒供图
在国恩寺的后院,还留下了众多惠能的古迹。
有惠能晚年亲手种植的千年佛荔树,虽曾遭火烧,但至今仍巍然挺拔,枝繁叶茂,被称为“佛荔”;有高耸挺拔的报恩塔,可俯瞰国恩寺及龙山美景;还有卓锡泉、浴身池、六祖父母坟等,悉数记录了惠能的传奇故事。
梵音缭绕,禅意融入了新兴的文化根脉。国恩寺内的文人墨宝、匾额楹联和珍藏文物“佛宝舍利”等,构筑了独特的禅文化氛围。如今,当地以“禅”为主题打造了丰富的文化空间——
在新兴县城内,惠能广场于2018年正式开放,融合了禅文化、唐风建筑、岭南地域等特色;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集旅游、观光、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国恩寺、六祖故居夏卢村等旅游景点涌现;全省唯一以禅文化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六祖镇东部的六祖小镇围绕禅文化的生态人文核心,以龙山为中心,构建串联五大组团的“禅宗绿道”……
惠能叶落归根,示寂故里,成就了新兴最负盛名的文化标签——禅文化。
历经千年,禅文化在新兴延伸得愈来愈远,新兴县更是不遗余力地打造“禅文化”品牌名片,坚持文旅融合,坚持在禅文化的深度开发中,促进禅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响禅文化品牌,以“禅文化+旅游”的方式,促进禅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温泉养生游、生态休闲游和美丽乡村游发展,不断推进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禅域小镇等文旅产业园区“出圈”。
西江文化绵延不断
云浮,河网密布,水运发达。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循郁南北部流过,贯穿云浮全境,以“一城之脉络”的态势,让这里诞生了多样的民俗文化、优质水源,以及连接外界的港口。
西江作为珠江主干流,因地处珠江之西而得名,古称“郁水”“浪水”“牂牁江”。
云浮辖区的西江干流河段从肇庆市封开县的蟠龙口开始,流至云浮市云安区的西坑,流经云浮郁南县、云安区,支流有蟠龙河、建城河、罗定江(南江)、蓬远河、南山河、新兴江。
奔流西江沿着山势逶迤,绵延出浓厚的西江文化。
旧时,滔滔西江在郁南县都城镇转了一个大弯,自然形成一个湾阔水深、小有名气的渔场。自古以来,都城镇的西江两岸就生活着在江中谋生的疍家人。他们以舟为家,打鱼为生,摆渡为业,船舱为床,艇尾为炊。家中的大艇作住宅,为起居之所,小艇则作打鱼及江上交通之用。千百年来,疍家人在西江上繁衍生息,衍生出疍家文化,形成西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西江沿岸,众多历史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如文笔塔、文昌宫、猪栏码头、三煞码头、龙母庙、北帝庙等,文化底蕴深厚。
在西江水文化公园入口处,一只巨大的铁锚赫然入目。此铁锚于2012年在西江(郁南段境内)岸边出土,总长3米,重约5吨,是当前我国西江流域出土的最大古船铁锚,被誉为“西江第一锚”。
经考证,该船锚为古代出海远航大船所用,有力证实了郁南县在历史上便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水陆交汇点。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丝绸之路的西江航运历史、南粤古驿道以及古水道环境变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理位置上,郁南县都城镇地处粤桂两省要冲,凭借西江水路连贯粤桂之利,东下广州,直通香港。清康熙十八年以后,都城镇一度成为西江中游的商业集散地。民国时期,都城镇水道航运兴旺,与广州由西江水路相连,因“习相近、语相通、貌相似”,被誉为“小广州”。
悠悠西江,展现了云浮的水运文化,郁南至云安的西江流域,世代云浮人在此生活、生产,西江犹如“母亲河”,伴着云浮穿行流淌,孕育着千年农耕文化的质朴丰厚,哺育了万千西江儿女的淳朴善良,连缀起关于水的文化与经济。
西江云浮段,拥有3个饮用水一级保护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之上;西江中游的云浮新港属于国家二类口岸,先后开辟覆盖全国各大港口、内陆以及港澳地区的运输网络,是云浮市唯一对外开放的水路口岸。
浩荡西江,云浮人民傍江而生、向江而兴。近年来,崛起的云浮新港,已从一座小渔村变身省内最大内陆港口,带动云浮市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东融湾区、西接RCEP,现代化的贸易航线正将云浮与世界紧密相连。
南江文化古韵悠长
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南江文化融汇成华,自成一系。
南江发源于信宜、高州、阳春三市交界的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郁南境内,在郁南县南江口镇注入西江,全长201公里,流域面积4492平方公里,是云浮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广东十大河流之一。
追溯南江文化的始发点,还要看磨刀山遗址。2012年,磨刀山遗址被发现,从发掘成果可知,蜿蜒的南江孕育了“最原始的广东人”。那莽莽红土下的石器,见证了南粤先民在云浮这块宝地繁衍生息,开启了早期的岭南文明。他们聚居的南江流域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百越文化遗存。
位于南江边连滩镇的兰寨村,便是古百越先民的聚居地,如今成为古百越文化的展示区,村内还留存着“古百越瑶墙”“古百越建筑”等百越族文化遗迹。
隋唐后,“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兴旺。郁南南江古水道作为南粤古驿道中的唯一水道,见证了商贸繁荣,也促进了文化融合。经过漫长的积淀,南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奇艳,特色建筑、民间艺术等,都堪称南江文化的宝藏。
特色建筑方面,南江流域留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融雕塑、绘画、书法、建筑四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湾古建筑群;为纪念抗倭名将张元勋,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的连滩张公庙;有“清朝古堡”之称的光二大屋等,皆是蕴含时代特色的古建筑艺术瑰宝。
民间艺术方面,南江民歌、舞蹈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以连滩山歌、麒麟舞等为代表,还有张公庙会、连滩飘色等民间习俗,种类繁多。
此外,秉着对丰收的渴盼和对安定生活的追求,南江流域的先民将期望化作祈福仪式,并在郁南延续了2000多年,成就了当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活化石”的禾楼舞。
今年2月,“奋进‘百千万’·共建新郁南”2024年南江文化艺术旅游活动在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启动。现场,不论是震撼人心的张公出巡、连滩山歌,还是添加了现代舞蹈风格的改良版禾楼舞《情染禾楼》等,皆以新潮创意赋能传统民俗文化,让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生魅力,生动展现南江文化的深厚底蕴。
禾楼舞。中共云浮市委乡村振兴办供图
近年来,郁南县持续推进“文化强县”战略,高度重视南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依托南江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融合时下流行元素,连年举办南江文化艺术旅游活动,以丰富精彩的巡游节目,让广大市民游客近距离欣赏精彩的南江文化艺术,如今,南江文化艺术旅游活动已成为一张响亮的云浮文化名片。
石文化古老与活力兼具
自高速而下,国道沿线的“云浮百里石材走廊”蔚为壮观。
云浮,是闻名世界的石都。“云浮石艺”是云浮石材雕刻艺术的简称,即石文化。多年来,借助石艺的艺术积淀,云浮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中国人造石之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石雕)之乡”。
云浮的石,资源丰富。从地理上看,云浮山地丘陵占比超过九成,云开大山、天露山脉、云雾山脉等三座大山横亘其间,让云浮更加钟灵毓秀,已探明有金、银、铜、铁、大理岩、花岗岩、石灰石、硫铁矿等50多个品种,矿产地100多处。其中,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分别达5.5亿立方米、524万立方米。
云浮的石,历史悠久。罗定市东部,在谈礼村石灰岩山峰龙龛岩的溶洞中,有着广东现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初唐摩崖石刻,即龙龛岩摩崖石刻。这块石来头不凡——是全国仅存四处武后时期的石刻之一,为岭南第一唐刻,历来被称为“粤之瑰宝”。
在红土莽莽的磨刀山遗址下,“最早的广东人”的故事被发掘。那些被远古人类遗弃的石器最终又“穿越”回到现代,将广东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的“马坝人”时代大幅提前至距今60万至8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代。这意味着距今数十万年前,南粤先民已踏足南江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云浮,从此赢得“岭南祖地”这一文化名片,并与“石”有了更深的渊源。
云浮石艺工艺精湛。资料图片
云浮的石,技艺精湛。“能工巧匠的手,如同时光的笔触,将云浮的沧桑岁月,一点点镌刻在这些石头上。他们还将诗人般的情怀注入其中,谱出生命的律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燕燕这样描写云浮的石艺。在她看来,石艺承载着云浮人民的智慧才情,展现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浮石艺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代,到明朝时,已有石工开采云石。清咸丰年间,云浮的云石板材和建筑装饰雕刻产品已远销东南亚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云浮石艺的精美构件被选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故宫、西藏布达拉宫修复的建筑装饰,大型雕件《天长地久》更是被选送出海,镶嵌于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从古至今,从国内到海外,云浮石艺的发展步伐稳健而踏实。
云浮石艺构思巧妙、应用广泛,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
围绕石艺产品文化内涵,从2010年开始,由云浮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了14届云浮石文化节。10月18日,第十五届云浮石文化周开幕,以“美刻创意生活·石艺在云浮”为主题,重磅推出五项活动,为这个开拓向上的文化,更添了一份活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