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丨“妈妈岗”托起幸福生活
每天早晨,云安区富林镇高一村村民黄女士刚忙完家中的事,便来到圩镇里的顺发皮具厂,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缝制手提包。“每月能挣3000多块,既能顾着娃,又能踏实挣钱,日子比以前有奔头多了!”她手中的针线快速穿梭。在这个车间内,不少像黄女士一样的妈妈正忙着剪裁皮具、印制图案。这些勤劳的身影,几乎都是镇上的已婚妇女。
曾经,富林镇内产业单一、经济基础薄弱,长期面临“男性外出务工、妇女留守顾家”的困境,留守妇女既要照顾“一老一小”,又难寻增收渠道。近年来,当地以“妈妈岗”就业模式为抓手,探索“小手工业+家门口就业”途径,当地43家小手工企业吸纳近2800闲余劳动力,让乡村发展更有活力。
盘活闲置资源 引入小手工企业
“2020年前,圩镇上奶茶店品种不多,连一家像样的超市都没有。”富林镇富林社区党支部书记朱金爱回忆道。彼时,富林镇男性劳动力多外出从事建筑装修产业,留守妇女、老人成为镇内主要常住人口,传统农业和零散石材加工难以支撑乡村发展,同时,镇内又有着近万平方米的限制土地。
富林镇“妈妈岗”模式应运而生。当地聚焦皮具加工、电子组装、服装缝制等劳动密集、门槛较低的产业,主动对接企业,吸引其入驻发展。
2022年,从事皮具加工的欧文将工厂从新兴搬到富林,成为产业转移的代表。“新兴皮具企业多,竞争激烈,而富林镇有大量留守妇女,用工稳定,成本也合适。”欧文说,如今,他的顺发皮具厂提供200多个岗位,95%员工是本地妇女,“她们顾家又能干,熟练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
截至目前,富林镇已吸引43家小手工业企业入驻,形成“村村有工坊、镇镇有集群”的格局,直接带动约2750名农村妇女就业,其中170名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彻底改变了“有劳动力没岗位”的困境。
照顾妇女需求 灵活用工促就业
“在我们这儿上班,不用打卡,送完孩子再来、提前回去给老人做饭都行,特别自由。”顺发皮具厂的张女士一边给手提包缝配件一边说。她每天9时到厂,11时30分赶回家做午饭,下午2时再回车间,5时准时下班接孩子,“既不耽误顾家,又能挣点钱。”
这样的灵活用工,是顺发皮具厂特意适配当地留守妇女需求的安排。“我们按件计薪,多劳多得。”欧文介绍,工厂从不强制加班,也没有繁复的请假流程,薪酬方式采取计件制。
富林镇皮具加工厂的生产车间。云安轩供图
更难得的是,镇里的企业还主动适应富林镇的乡土习惯。“我们镇民俗节日多,一年到头大小节日不少,逢年过节大家都习惯歇工过节,上班的人自然少了。”朱金爱说,入驻的企业早就摸透了这份乡土人情,“到了节日,不用员工说,企业也知道不少人要过节,这么多年下来,企业和员工都习惯了这种节奏。”
正是这份灵活,让“妈妈岗”留得住人。曾经的家庭主妇,如今成了车间里的技术工,经济收入的提升让她们更有底气。“现在自己能挣钱,给孩子买文具、给老人买营养品都不用犹豫。”张女士说。
完善基建配套 带动圩镇繁荣
产业发展离不开“硬支撑”。近年来,富林镇逐渐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建多条交通主干道,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缓解圩镇用水压力;升级镇域电网,告别了电压不稳、频繁跳闸的历史。
交通和配套的改善,不仅惠及企业,更带动了圩镇商业的繁荣。如今的富林镇,奶茶店、超市、水果店随处可见,“以前全镇没一家像样的超市,现在街上有5家超市,村民买东西方便多了。”朱金爱说,随着妇女就业增收,居民消费力提升,“2022年后,镇上陆续开了15家奶茶店,周末都是年轻人和带孩子的妈妈,特别热闹。”
顺发皮具厂内,工人在认真缝制皮具。王嘉豪 摄
更深远的变化体现在乡村治理上。“留守儿童有妈妈陪伴,性格更开朗;老人有人照顾,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压力小了很多。”朱金爱介绍,镇内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家庭关系更和谐,维稳压力显著下降。
如今,富林镇小手工业年销售额突破1.4亿元,年利润达2300万元。这个曾经依赖外出务工的乡镇,通过“妈妈岗”激活内生动力,让照顾家庭与增加收入不再两难。下一步,富林镇计划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拓展更多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品类,让更多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记者手记
紧盯乡村需求
办好惠民实事
“妈妈岗”的实践,关键在于不追求“高大上”产业,而是紧盯乡村需求。留守妇女想增收,闲置土地待利用,小企业缺稳工,三方需求对接,便走出一条“小手工业+家门口就业”的路子。
政府没有盲目引入产业,而是先摸清楚镇里有多少闲置资源、妇女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企业没有照搬城市工厂的管理模式,而是像欧文那样,用“弹性时间+计件工资”适配妇女的家庭节奏,每一步都贴着实际,没喊口号,却解决了真问题。
乡村振兴往往就是要盯着“小需求”。富林镇的妇女需要“能顾家的工作”,闲置土地需要“能落地的项目”,小企业需要“稳定的用工”,这些都是小需求。把小需求串起来,就汇聚成了乡村发展的动力。
当然,“妈妈岗”也需要升级,比如应对竞争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稳定的基础上如何扩产。但无论怎么变,“贴着需求走”的思路不能丢,毕竟,唯有让群众的生活过得更好,才能让乡村更有温度、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