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
-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赵乐际主持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大会。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习近平强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各国家机关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得到有效落实。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好各自监督职责。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各国家机关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健全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切实加强人大机关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赵乐际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重大成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讲话立意高远、催人奋进,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大会。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各省区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各界代表,外国驻华使节等约3000人出席大会。
2024-09-15 -
受权发布丨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14日)习近平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努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同志们、朋友们!7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并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已经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志们、朋友们!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确保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这有效克服了旧中国那种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和党争纷沓、相互攻讦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同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利于保障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和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显著优势。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和效率的高度统一,有力保证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相互掣肘、内耗严重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修改法律和法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国家机关依法履职。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利于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保证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显著优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单一制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中央对所有地方行政区域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自治权。坚持“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各自为政、尾大不掉和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与时俱进修改宪法,召开党的历史上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系统总结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同志们、朋友们!党的二十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安排。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第一,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新征程,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各国家机关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第二,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新时代新征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履行立法职责,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健全牵头起草重要法律法规草案机制,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得到有效落实。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第三,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好各自监督职责,用制度管住权力。第四,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站稳政治立场,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各国家机关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健全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加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和人大机关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有关部门要加强同人大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做好人大工作的强大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执行党的领导各项制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切实加强人大机关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要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同志们、朋友们!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发展人民民主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丰富了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愿继续同世界上一切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共同探讨实现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的路径,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同志们、朋友们!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发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号召。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充分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2024-09-15 -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原标题: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赵乐际主持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大会。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习近平强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各国家机关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得到有效落实。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好各自监督职责。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各国家机关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健全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切实加强人大机关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大会。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赵乐际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重大成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讲话立意高远、催人奋进,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大会。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各省区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各界代表,外国驻华使节等约3000人出席大会。
2024-09-15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纪实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70年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初生的新中国生根发芽,成为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发展完善,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新时代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制度强则国家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光阴荏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阔步向前。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重要部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是彪炳史册的一天——1954年9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千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6亿多中国人民的期盼步入会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70年奋斗征程,70载波澜壮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历久弥新。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走向会场。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12次乡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11次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国家立法步履坚实,现行有效法律超过300件;不断创新方式,依法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引领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为名的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坚强的掌舵领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发展指明方向。廓清思想认识,宣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出“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2019年8月30日摄)。怒江高山峡谷众多,交通不便,为方便群众、更好地开展法律服务,背着国徽攀高山、过索桥、躲落石、钻老林……成为邓兴法官的工作常态。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把人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指导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从深入基层立法联系点与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到亲手投下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庄严一票,再到全国人代会上同代表们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既擘画蓝图又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引领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深远谋划,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迈上新的高度。2021年上半年,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西南山区腹地,四川雅安天全县新华乡,工作人员带着流动票箱“上门服务”,方便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选民投票。“解放前,哪有我们穷人说话的份儿。共产党让我们百姓真正当家成了主人。”已经参加过十多次人大换届选举投票的百岁老人李朝兰投票后感慨万分。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选举全过程监督,坚决查处选举中的不正之风,确保选举工作风清气正,确保选举结果人民满意。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10亿多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目前我国五级人大代表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90%以上。2021年12月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的基层投票点,村民在参加投票,村级监察联络员监票。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立治有体,施治有序。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全国人大组织法施行30多年后完成首次修改。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部法律的修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相关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做好修法工作、人大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基础性法律,是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人大会议时间、程序和内容不断优化;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不断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有效破解“运行难”“履职难”“活动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整体功效充分彰显,在实践中显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道路越走越宽广。助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切实把规划纲要制定好,为更好实施规划纲要奠定坚实基础。3月11日,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这份规划纲要擘画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决定重大事项、保障国家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肩负重任、使命光荣,“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2023年2月2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全国人大代表董全民(左)查看牧民东知布家的草场。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筑牢长治久安制度基础——国徽高悬,宪法庄严。2023年3月10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宣誓。这样庄严神圣的场景,深深印刻在亿万人民心头。宪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我国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跨越70载,有力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2018年3月20日,陕西宝伦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白银涛(右一)在西安华远君城社区宣传宪法知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斗转星移,沧桑变幻。“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法律基石。现行“八二宪法”与其实现“精神对接”,不断与时俱进,已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审议修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制定监察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歌法,修改国旗法等宪法相关法;落实宪法规定的授勋、特赦等制度;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制定香港国安法,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夯实长治久安的宪法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法治之力护航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采取“打包”修法、作出决定等方式,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助推改革举措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大智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口气通过七部法律。适应改革开放时代需求,国家立法“时不我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任在肩。从民法通则到合同法,从公司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批经济领域立法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四梁八柱”;制定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成为人类法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新时代的国家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步伐铿锵有力。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质量高,立法形式不断丰富,既注重“大块头”,也注重“小快灵”,成为新时代立法的鲜明特点。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以法治之力保护蓝天碧水净土;制定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等,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制定修改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个人所得税法、反垄断法等,作出一系列决定,以立法保障和推动改革开放;出台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立法的足迹,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81件,修改法律258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0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2件次。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发挥国家治理的更大效能。让监督长出“牙齿”,推动解决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将采取哪些措施更有效打击和防范环境资源犯罪?”“如何加大执法司法力度,保护关键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问得精准、答得坦诚,各方同向发力、同题共答,进一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合力。2023年7月10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小板凳”宣讲队成员在为村民宣讲长江十年禁渔相关知识。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要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首次开展对“两高”专项工作报告的专题询问;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护航美丽中国,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实施情况……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人大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依法正确行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以法为纲,崇法善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之治”成色更足、效能更高。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23年2月7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召开的征询会上,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右四)听取相关人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15年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明确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建立“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从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到1.5亿人参加“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的“大讨论”……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和践行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迸发强大生命力——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片青山红瓦白墙。1954年,这里走出一位2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此后几十年,她连续十三届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3月23日,申纪兰(左三)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与村民分享全国两会精神。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曾说。几十年间,她认真履职,推动改善了人民生活。正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行业的代表坐在一起共商国是,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常态。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听民声、聚民意的重要桥梁。全国人大代表袁海波(右三)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一种植基地了解务工人员就业需求(2023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2017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交流时道出了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实现联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常委会领导同志面对面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8314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130件建议,交由承办单位办理并答复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75%。听“民声”,纳“民意”,让改革发展与百姓期盼同频共振——2024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暖意浓浓。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吴惠芳说。面对面,心贴心。每年全国人代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通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了编纂好这部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新时代法典,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编纂历时5年,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写照。2020年6月16日,在山东潍坊学院法学院,全国人大代表高明芹在宣讲《民法典》相关内容。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2023年3月,立法法修改,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7300多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立法机关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稳步推进立法协商,通过座谈、听证、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扩大群众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渠道更畅通,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质。聚“民智”、解“民忧”,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每天清晨,江西樟树市江盐大道上的“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国医馆门前,总有不少群众早早排队守候。2021年起,樟树市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打造“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就是2023年200多名樟树市人大代表投票确定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广泛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倾听基层声音……一项项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与优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受益者。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人大代表之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目前,全国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20多万个,基本覆盖乡镇街道,许多地方还建到了社区村组,着力打通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对新时代推进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70年春华秋实,70年砥砺奋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2024-09-14 -
时政新闻眼丨如何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习近平在这场座谈会上作出指引
9月12日,正在西部地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场重要座谈会。这是今年第三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也是新时代以来第三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继5年前在首场黄河主题座谈会上提出“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之后,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视频: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01先调研、再开会从郑州、济南到兰州,三场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分别开在黄河中、下、上游的三座省会城市。每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先调研、再开会。2019年9月,郑州座谈会前一天,总书记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2021年10月,为了开好济南座谈会,总书记深入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现场了解相关情况。这次兰州座谈会也不例外。△兰州。(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9月10日,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的渭河生态公园,了解当地开展渭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情况。渭河,正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9月11日,兰州座谈会前一天,总书记又走访了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中山桥,是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成于1909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上建成的第一座公路桥梁,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该桥初名“第一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桥”。△中山桥。(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覃思拍摄)一座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性。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黄河塑造了兰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面貌与品格。兰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城区沿黄河河道向外延伸。黄河兰州段全长150多公里,生态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公园、雕塑、桥梁、码头,星罗棋布。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总书记重点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并同正在黄河岸边休闲旅游的市民、游客亲切交流。△黄河兰州中山桥段。(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5年前,2019年8月,总书记在兰州考察时,就曾前往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实地调研黄河治理和保护等情况。在那次考察中,总书记透露,“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当年9月,就在兰州考察黄河后不到一个月,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一项新的重大国家战略就此出台。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国的“江河战略”也由此确立起来。△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02从“推动”“深入推动”,到“全面推动”今年这次兰州座谈会,会议名称是“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5年前的郑州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年前,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推动”“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既是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也是开拓新局的奋进之姿。△黄河兰州段。(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这场座谈会,其实早有“预告”。今年3月,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他在会上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座谈会,这些会议一届开一次,一个一个抓起来,一轮一轮抓下去,久久为功、步步深入,必有所成……”一个月后,新时代首场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此次赴陕西、甘肃考察期间,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看准了就持续抓下去、不成功决不罢休,这是总书记抓工作的定力、韧劲和方法。△黄河兰州中山桥段夜景。(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列的另一项“江河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与时俱进、步步深入的过程。2016年1月,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8年4月,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去年10月,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兰州段。(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这次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有一个重要背景。总书记曾指出,“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正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这次兰州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了“5个新”的目标: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黄河兰州段。(总台记者张吉瑞拍摄)03这些重要部署,指引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如何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何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作出七个方面的重要部署。在这些重要部署中,“大保护”是关键任务。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总书记就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此后的郑州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大保护、大治理”,为这项重大国家战略定下了基调。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在今年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摆在了各项部署的第一位。△黄河水质监测。(总台央视记者陆泓宇拍摄)在这些重要部署中,“高质量发展”是鲜明指向。2019年,总书记在郑州座谈会上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今年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5个新”目标,其中就包括“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这次兰州座谈会,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场聚焦区域发展战略的座谈会。总书记强调,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是总书记在会上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兰州。(总台记者马凌峰拍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2019年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作出的郑重宣示。2021年在山东东营考察时,总书记专门走进黄河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社区。他说,“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在这次兰州座谈会上,“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是“5个新”目标之一。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增进民生福祉。△黄河兰州段。(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在5年前的郑州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今年这次兰州座谈会前一天,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时,面对市民、游客热切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达了期待与愿景。他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实。“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2024-09-14 -
学习进行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黄河保护发展的故事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先后考察了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和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优化社区便民惠民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总书记推动黄河保护发展的故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黄河上中下游9个省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2023年8月28日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拍摄的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苗秋闹 摄黄河宁,天下平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被海内外观众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厅参观,不时驻足端详陈列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和图片图表,就有关问题同大家探讨交流,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在“千秋治河”展厅一幅黄河改道图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摇摆不定的流线如厉鞭抽向大地,给百姓带来苦难。“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询问现场工作人员“古时决口相距最久的一次是什么时候”,讲解员回答说,是东汉时期,大约30年没决口。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5年不断流。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2019年9月18日上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尽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黄河吴忠市城区段了解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宁夏提出殷切期望。那一年,在宁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吴忠市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沿岸边步道,察看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状况,听取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吴忠市是宁夏引黄灌区重要区域,黄河穿境而过,流经吴忠69公里。在这里,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着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宁夏各族人民。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在黄河水滋养下,宁夏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塞上江南”之称。那次考察,总书记还来到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他登上观景塔,俯瞰园区全貌;沿着田埂走进稻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舀起鱼苗、蟹苗,放进田边水渠。在这里,总书记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考察,他强调,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这是2023年6月2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拍摄的汾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让一泓清水入黄河2020年5月,初夏时节,汾河两岸绿意正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亲河。2000多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流域内矿产过度开发,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汾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就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总书记又专程来到汾河岸边。当地同志汇报,太原市采取了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举措,汾河水质逐渐向好,两岸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总书记频频点头:“真是沧桑巨变!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汾河两岸,天朗气清,和风习习,远处的西山清晰可见。水面上,一些皮划艇运动员驾驶着红色小船疾驰而过。总书记沿汾河东岸步行察看,不时驻足凝望:“过去都是忙着搞‘路桥隧、铁公机’,现在县一级都很注重城市的绿色改造,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他在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如今的汾河已成为“城市会客厅”,一川清流,两岸锦绣,向到访的游客讲述着一条大河的生态之变。2024年8月28日,丹顶鹤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翅翱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2021年10月,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我们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去年以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到这里来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最多的时候年游客量60万,我们限定了每天最大游客量。”“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总书记听取黄河流路变迁、水沙变化和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情况介绍。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黄河口“水与鱼”的变化曲线折射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近年来,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与此同时,鱼卵仔稚鱼密度从每立方米3.8个增加到了10.8个。“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了,大家认识统一了,也行动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3.6亿元,连通水系241公里,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治理互花米草,建成科学生态补水体系,为鸟类打造理想家园,大美湿地尽显生机。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黄河上中下游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彼时,黄河秋汛洪水已经退回主河槽,但从主河槽到码头绿化带10多米的“过界”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刚一下车,总书记便问询前段时间水位最高时的水边线在哪里。“这就是10月8日漫滩时的水边线。”在码头上,黄河河口管理局负责人手持展板,向总书记一一汇报。码头风高浪急,总书记伸手帮助扶着晃动的展板,仔细察看,不时插话提问。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很重视、一直在思考。三江源头,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秦岭深处,强调保护“中央水塔”是“国之大者”;在甘肃,首次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千秋大计,总在心头。总书记曾谈起一段往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原打算组织个马队视察黄河,深入调研一番,然后研究如何让黄河安澜。这个愿望后来没有实现。”“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可以坐飞机、坐火车、坐船、坐汽车。当然,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2019年9月,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2021年10月,山东济南,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