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韵丨家乡的扎肉
我的老家,每年快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种名叫“扎肉”的美食。年前,年迈的父母又托小弟给我寄来两包家乡的扎肉。打开包裹,鲜红的扎肉跃入眼帘,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浓浓的烟火气息。
我的老家在湖南道县,道县古称道州,系理学鼻祖周敦颐故里。道州扎肉是一道远近闻名的传统名菜。据传,该美食起源于宋代道州蒋居村盘溶洞一带,至明代形成地方特色,至今已流传千年。
道州扎肉由猪肉腌制而成,但制作程序颇多讲究。首先是选材,要挑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最好是农家土猪肉)。否则肉太肥,吃不了;肉太瘦,吃起来则太柴。接下来,将猪肉清洗干净后,整块放入油锅中烫皮,一直烫到金黄色。随后,将猪肉切成块,块不能切得太大,不然难以入味;也不能切得太小,不然烘烤以后,只剩下一点点。肉切好后,将事先备好的食盐均匀撒在肉上,再淋上少许道州自酿的红薯酒。接着,将腌制好的肉摊开摆放在簸箕上,让其自然风干一天,然后一片一片整齐地码好置入竹筛中,挂在火炉头上,以锯木、茶籽壳(榨茶油时剥下的壳)等上好燃料慢火熏制,直至熏出油来,呈金黄色。这时,再将鲜红夺目的辣椒粉,撒入扎肉中充分搅拌、入味。搅拌均匀后,将扎肉倒入菜坛子,并在坛脖上倒入适量清水,盖上坛盖,把坛子密封严实,不得进空气。最后,将坛子放在阴凉处等待发酵,腌制扎肉的过程就大功告成了。但此时扎肉还不能马上吃,需等上十几二十天,扎肉与各种作料充分融合、发酵后,才可揭开坛盖,把扎肉“挖”出来。出坛的扎肉外表红艳,不但散发着浓郁的辣椒味和猪肉发酵的醇香,还为过年平添了许多喜庆的色彩。但如果要吃,还需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将“挖”出来的扎肉,装上满满一碗,放进热锅里蒸上五六分钟,便可以吃了。这时候,只要你不是那种特别怕辣的人,只需轻轻咬一口,保管你满嘴流油,却又肥而不腻,唇齿间芳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用它下饭,能让你胃口大开,至少比平时多吃两大碗饭。
由于道州扎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老家,家家户户都会腌制扎肉。小时候,生产队每到过年前都会杀一头年猪,可是,全村的人分下来,每家每户也只能分到两三斤肉,大年三十一过,这点肉就被一家人吃光了。尽管如此,父母再穷再愁,借钱也要买上几斤猪肉来腌扎肉,为的是让我们在过完年以后还有肉吃。但凡能借到钱的人家,也莫不如此。那时候,农村的孩子都是“早当家”,当父母去生产队集体出工,大的就会在家做饭、带弟妹。如果弟妹哭闹了,他们就会这样哄道:“毛毛(方言,即小弟弟)妹妹不要哭,姐姐(哥哥)洗手挖扎肉。”家乡人把“肉”读作ru,哭与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句民谣在当时广为流传,可见道州扎肉在民间的普及程度。而今,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以随时腌制扎肉了,有谁还会为过年吃扎肉而发愁呢?
家乡的扎肉继承了当地民间传承千年的特色熏制工艺,选料考究,香辣红艳,口味纯正独特,让人回味无穷,不愧是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的传统美食。当然,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也有的人心急要吃热“扎肉”,不想等待那漫长的腌制过程,于是省去了这道工序,把肉熏好后,直接用家乡地道的茶油回锅稍加翻炒,最后撒上辣椒粉,就可以吃了。虽然味道略有不同,但也算是各有所爱,各得其所了。
【作者】杨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