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良”策丨云城区思劳镇:撂荒地变“希望田”
七月,云城区思劳镇田野金黄、稻穗满望,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自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来,思劳镇按照省、市、区关于耕地保护的部署要求,高质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完成复耕复种面积627.97亩,让闲置土地“重获新生”,不断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思劳的“多彩图”。
村企共建
起笔土地集约利用
种粮效益低、沟渠水利设施差、农机通道设施差、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是制约复耕复种的因素,而集约土地交由集体统一流转是有效解决撂荒地的方法。在思劳村,因地理位置影响,普遍存在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思劳村党支部书记决定将低效闲散土地集约起来复耕复种。为了让村民愿意出租耕地,他首先与广东云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希望通过联农代耕的模式,借助企业的力量为村里的耕地配备农用设施、清除杂草、翻新平整土地。
“复耕复种不仅是让土地种上粮食,还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业为基,土地才有持久生命力。”思劳村有关负责人说。
党建引领
着墨集体经济增收
取得企业的合作意愿后,思劳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好人队伍”力量,把复耕复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摸清低效闲散地分布现状,针对性地逐家逐户开展政策宣传和土地集约工作。村里党员了解这件事后,积极响应支部号召,率先集约撂荒耕地,免费流转承包经营权两年,两年之后看效益再商议承包费用,迅速打开集约土地的工作局面。通过党员示范带动,越来越多村民愿意将撂荒的耕地流转起来。目前,思劳村成功集约全村196亩耕地进行水稻种植。
近日,一台台收割机正在对水稻进行收割,不一会儿,数亩的稻谷尽数落入尼龙袋中。得益于机械化种植,思劳村的水稻种植只需要少量人力便完成插秧、施肥、灌溉、收割等一系列工作。“土地就是用来种粮食的,以前这里只有零零散散的地种上庄稼,现在看到一大片金灿灿的水稻,心里很踏实。”思劳村好党员严运华开心地将收割好的水稻搬到货车上。据统计,思劳村水稻平均每亩产量可达900斤,产值约23万元,切实有效提高村级集体经济。
多元探索
书写农旅融合画卷
要让思劳镇“沉睡”的土地彻底“苏醒”,还需多层次多维度发挥耕地的附加值。今年春节,周村村罗力花海通过打“时间差”,充分利用休耕地种植格桑花打造“浪漫花海入田间,阡陌之中寻野趣”景观,成功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游赏,尽管如今繁花褪去,但其化作肥料仍然滋养着50多亩的水稻。
这种提高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给思劳镇很大的启示——打开思维空间,才能打开发展空间,推进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不只是落脚点,更是切入点。在坐拥百亩垦造水田的布里村,依坡造田,成熟的水稻交错相间、步步生长,取于自然、融于自然的梯田已成为布里新村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现在有些孩子只知道吃的米饭是用水稻做成的,对于水稻怎么种、怎么收割完全不清楚。”布里村党总支书记感慨道,他希望布里梯田在满足农业耕地生产的同时,同步打造农业互动体验景观,充分体现传统农耕文明,唤醒城市居民心中的田园情怀。
在复耕复种的基础上,思劳镇将在面片和坑片两个分区打造城村田园综合体和布里立体农田景观,同时,思劳镇将继续紧盯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推动撂荒地变“希望田”,并逐步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