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丨新兴14所学校作息表“上新”
新学期已经开始,新兴县各处校园以新面貌迎接新生。除了环境的美化、设施的更新,更值得关注的是,优化“一日作息”工作从这个春季学期起执行,14所试点学校的孩子们正体验着全新的校园生活——课间休息延长至15分钟、每日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作业超时可“熔断”。
据新兴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优化“一日作息”以“调作息、活课程、增效能”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养为关键点,着力让新兴学子在校时间“增值增效”,构建科学育人新生态。
按照新规定,试点学校推行必选和自选两类项目。必选类5个项目包括优化作息时间、课间15分钟、控制作业量、设置长短课、改革早午晚读,自选项目包括每日体育2小时、每周科学探究1小时、每学期1次“行走的课堂”活动共3项内容,各试点学校从中选取1—2个项目执行。
优化校园育人节奏
本次试点通过进一步优化一日作息时间和作业配置、调整课间休息时间、设置长短课时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结合“学·讲·用”教学方式,利用短课时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校时间增值。
具体来看,作息调整成为本轮试点关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小学生睡眠时间不晚于21:20,初中生睡眠时间不晚于22:00。尤其是寄宿制初中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试点通知明确提到,各校不得要求学生提早到校加课,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同时,到校后的早午晚读内容也将更丰富:文科采用“朗读+默写、听写+互讲”模式,理科采用“朗读+互讲+轮流讲”模式,学生通过互讲知识点、情景演绎深化记忆。
目前,新兴县根据相关工作安排,把试点学校课间休息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同时,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将采用“30分钟授课+10分钟实践”的“30+10”模式,三至六年级则在上午最后一节课设置10分钟或30分钟的专门时间,用于讲授知识、阅读课、实践课等。
常规课程也需要注重时间管理,中小学可在上下午对常规课时时长进行微调,设置长短课。学校可将下午课时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腾出一节15分钟的短课,用于开展特色活动或复习巩固,还可以开设两节课(非学科)连上,或一个下午、一天开展社团活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或全校性专题活动等。
针对家长关注的作业负担,明确推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21:20、初中生22:00后未完成的作业可停止,保障学生睡眠时间。教师则需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精减作业量,避免作业时间挤占正常睡眠时间,家长需配合督促学生按时就寝。
“这不是简单的时间调整,而是重构校园生活节奏。”新兴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低年级学生将获得更多“玩中学”“用中学”的机会,中学生则通过新型早晚读模式、特色长短课提升学习效能。
改变“坐多动少”困境
打球、跳绳、玩游戏……各校课间延长后,课间体育活动也更丰富多彩。变化还不止于此,试点通知明确提出“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即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意味着14所试点学校每周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特色体育活动。
无论是课间15分钟,还是每天体育2小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意义重大。此前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提出,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参考先进地区的经验,目前新兴县试点学校有的开展了跳绳、健身操、踢毽子、呼啦圈等活动,有的动员各科教师为孩子们设计安全有趣有意义的课间游戏,有的通过“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课+课间”“体育课+体育课后服务”等方式保障运动时间。
除了更多走向操场的体育运动,科学探究也将走出教室。各校每周还将安排1小时“科学探究专属时段”,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田野等场景开展实践学习。
让孩子走出课室走向户外,享受阳光、健康成长,成为作息优化的最新注解。新兴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对“减负”“提质”“增效”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试点学校将定期总结经验,为2025年秋季学期全县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家校联动和社会沟通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将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群众发布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