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身边事”化为“活教材”,新兴县新城镇“双百”工程以分享促成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肩负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的使命。目前,新兴县新城镇社工站已织就100%覆盖全镇36个村(社区)的民生服务网,它如春风化雨,将社工服务的温暖洒满城乡每个角落。
如何让这张网更密更实?新城“双百”以“双向循环”法给出了答案。据悉,新城“双百”实施“社工站统-社工点执行-社工实施”到“社工反馈-社工点化解-社工站分享”“双向循环”管理模式,以个人经验转化路径激活团队服务效能,让每个案例成为社工成长的教材,每次分享成为团队提升的助力。
案例一:春风化雨暖心田——当政策遇上“不着急”的群众
新城镇社工小黄给记者分享了在工作中这样一个案例:男主人打散工维持家庭支出,女主人有智力障碍,夫妻共育有6个小孩,家庭生活困难。小孩子衣服常有破洞,3个小学在读孩子的走读费还长期拖欠。令人揪心的是,村委民政干部看到他家窘迫的日子,感觉合乎政策可申请民政救助,也多次催促男主人去申请办理,男主人答应得响亮,但那就是不上心、不申请;村干部为此窝了一肚子气。
社工小黄没有放弃,他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上门做工作,还与镇民政、小学的同志一起登门造访,经过多方沟通、反复劝说,使得男主人明白了为人父的责任与担当,也明白了困难时的求助不丢人。小黄还做好贴心服务,陪男主人上镇民政过机核验、引导他写申请书、填申请表格、复印资料……最终为这一家8口成功办理了低保救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孩子的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该案例让我们看到服务中的另一种现象: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缺的是帮“处事困难症”群众服务的贴心人。这需要社工有“婆婆嘴”的耐心、“铁脚板”的坚持和“金钥匙”的贴心,才能为群众做好服务。
案例二:慧眼识困巧施援——眼中有光手中自然“有活”
身穿“社工蓝”已多年黎副站长经验丰富,当一求助信息进入视野后,他决定介入了解,了解到案主31岁,今年4月初,突然出现走路困难、口齿不清、吞咽费劲等症状。经寻医问诊确诊为生殖细胞瘤WHO四级,万幸的是还有60%的治愈率,无奈治疗费高达50万元,家庭经济无法支撑。黎副站长经调查证实后就链接渠道、整合资源,从专业的角度建议并协助案主姐姐为患病弟弟申请了新兴县六祖慈善会大病救助、同时为案主申请个人低保(这样每月既有救助,又加大了医疗报销)。
该案例让社工们明白服务群众还需“包打听”——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要主动走出去,我们只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熟知政策,就能把社工服务做到春雨无声润万物。
案例三:初生牛犊闯雄关——有心者“关关难过关关过”
社工小甘身上满是新人的闯劲和韧性,他在走访时发现一案例,当事人失能无法自理,监护人年近70照顾时力不从心,希望能申请一张护理床。案例有三难点,难点一是多功能护理床找县残联解决了;难点二是护理床运输在镇执法办支持下解决了;难点三是护理床安装在一众“社工蓝”动手后成功了。老人紧握小甘的手:“社工是真正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
该案例在新城镇社工内部碰出了“火花”,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我们要有“关关难过关关过”无畏困难的“红旗渠精神”。遇到问题不说“不”,“万事皆有可能”。
案例四:六字真经通心桥——每一次走访都是宝贵的经验
社工小梁是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入职“双百”服务岗一年多后,不仅能与群众良好沟通,还自行总结出一套高效的秘籍。“刚接触走访时,我像个生硬的问卷调查员,在与对象生涩地打招呼后就陷入了大眼瞪小眼的尴尬时刻……”小梁告诉记者。
随后一年的走访,社工小梁有意观察、不断尝试、归纳总结出“衣、食、住、行、时、亲”六个谈话切入点,成功让服务对象记住并喜欢上了这个“邻家女孩”。
该案例让社工们明白走访谈话有“终南捷径”,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有志者事竟成,通过小梁这“六字真经”,也可以成为与对象沟通交流的“一代宗师”。
新城镇在社工管理上“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切入点,由站社工经历的案例入手,从“铁脚金钥”“慧眼识困”“攻克难关”到“提炼真经”,为社工成长提供了“土壤”与“路径”。站内“双向循环”管理机制,垂直管理利“单兵作战”,案例分享助团队成长,提炼经验则能更好地服务于民;让社工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岗位上,做服务群众的政策“解语花”和呵护民心的“暖宝宝”。民生服务没有终点,新城镇社工站以管理促经验沉淀,以经验强服务质效,自信续写新时代的“为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