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云浮深化拓展“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项目模式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2024-02-07 08:47 责任编辑:陈熠 字号:


去年5月开始,云浮市聚焦破解村级集体“造血”能力不足这个关键环节,全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砍尾”攻坚行动,实施“政银企村”共建产业项目,着力解决行政村集体经济增收难的问题,探索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全省探索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今年来,云浮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4月视察广东关于“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深入开展“破难题、促发展”攻坚行动为契机,结合推进实施省委“百千万工程”,深化拓展以“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项目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全力推动解决全市社区和自然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走出一条党委政府引导下政府、社会资源与村集体合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子。

机制创新

共建产业项目两种模式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于1994年4月设立地级市,现有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8169个自然村。2021年,全市有60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占71%,其中收入低于1万元有138个,占16%;零收入的有95个。2022年,自然村中仍有6068个年经营性收入为零,占74.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制约云浮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在粤东西北地区乃至于全国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希望在村,潜力在村。如何破局?着力点放在哪里?

云浮采取两种模式压茬推进“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项目模式:

第一种模式,即围绕解决行政村收入难问题,通过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银行融资、企业运营、村集体入股等方式,实施“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模式。

“我镇推进的古龙塘村和万洞村这2个‘政银企村’共建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出栏肉鸡470万羽,预计年产值9632万元,农户实现‘家门口’致富,村集体从中获取固定分红,真正实现‘一业兴百业旺’。”郁南县平台镇有关负责人对此颇有感触。目前,全市已建成“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17个,投入7.7亿元(其中财政约投入3.8亿元)。此外,全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施“农业+”“工业+”“资源+”等模式共建发展项目10个。

第二种模式,围绕解决自然村收入难问题,通过党委政府引导、银行融资、龙头企业牵头、村集体投资、农场主出资经营等方式,实施“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项目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今年10月投产的云浮市首个“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新兴县簕竹镇榄根村委会黄塘第二村民小组“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只见一栋栋肉鸡养殖大棚整齐划一,农场里满满当当的鸡苗,蹦蹦跳跳的小鸡仔成为村民眼里的“金凤凰”。

这个家庭农场年出栏肉鸡约80万羽,预计总产值2400万元,预计每年可为两个“政银企村户”试点自然村集体各带来10万元的收入,在实现全市“第一个动工、第一个投产、第一个收益”的“全市三个第一”目标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可以预计全市社区和自然村参与共建产业化养殖项目前景,将从一家农户到千家万户,从一个村到几千个村。目前,全市布局520个自然村试点开展“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或“企业+自然村+能人”共建美丽牧场模式,已确定选址的家庭农场和美丽牧场共87个,可覆盖418个自然村;已动工的家庭农场和美丽牧场共55个,覆盖293个自然村。

把“下蛋的母鸡”(能持续产生效益的资产)留在村集体,又实现“借鸡生蛋”(在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支持下,由企业或农场主实施市场化运作产生效益)发展模式,“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项目模式以其市场化、经营性、低风险、可持续和共同富裕的特点,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多个共性难题。今年6月,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投融资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和案例选编》,成为广东唯一一个入选案例,并在全国复制推广。据预计,今年底全市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将全部达15万元以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前两年完成省定任务;力争2024年底520个试点自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党政主导

顶层谋划高位推进

在推进“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项目模式中,云浮市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突出攻坚克难、破解难题,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云浮坚持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头号工程,以“一把手”工程力度高位推动,专门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上手、攻坚克难,坚持在每周的书记市长碰头会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主持召开了10多场专题会议研究推动解决“政银企村(户)”相关工作难题。坚持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推进,系统制定出台“2+N”政策体系,“2”即发展行政村(社区)、自然村集体经济两份行动方案,“N”即关于项目规划建设、服务保障、收益、分配、监管等一系列工作指引,压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制定“时间表”“线路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要求等进行全面部署。截至2023年11月,全市累计投入财政及各类资金15.6亿元,推动2387亩设施农用地、1626.5亩林地指标向农村倾斜,全力以赴把“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打造成为推动基层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民生工程,努力成为云浮“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单项冠军。全市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17个共建养殖小区项目建成投产,仅用不到40天时间就组建了1947个自然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

企业经营

开展专业化市场运作

龙头企业怎么带动?选址用地怎么确认?资金整合运用怎样合理化?

云浮实施“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模式在项目运作和政府资金投入两端均遵从市场化原则。一方面,运营端充分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利用龙头企业的市场、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温氏股份、德康集团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负责项目规划建设、资产运营维护及市场化经营运作,实现“五统一”(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兽药疫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带动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已完成的17个行政村的养殖项目中,有16个由温氏股份租赁运营、1个由德康集团承接。另一方面,产权端充分保障集体资产长期稳定收益。国资平台公司(模式一)或自然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二)担当股权投资角色,只负责监督、不参与运营,享受固定收益,充分体现了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的理念。

多方合作

实现各方共赢

“原来‘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有这么多好处,能惠及每一位村民,希望我也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近日,云城区高峰街洞殿村村民对记者说。

据了解,高峰街洞殿村“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在推进项目过程中,由于村民们对新型农业养殖产业存在各种疑虑,部分村民对土地集约流转问题意见不一,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面对这些问题,高峰街组织“好人队伍”利用高峰街党建引领“乡村夜话”契机,与村民讨论研究项目模式、建设、生产、收益等大家关注的问题,并与项目施工方到实地核实、调解,使村民们对该项目有了一定了解,一致同意土地集约流转。据悉,该项目预计将带动洞殿村委田心村、铁屎坪村在内的25个试点自然村年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带动120户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户均增收过万元。

如何实现政府、公司、银行、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等各方共赢?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平台公司的主要股东,依法享受收益分配等股东权利,龙头企业每年按不低于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承诺向平台公司支付经营性收入,平台公司计提财政投入折旧、向银行还本付息后,再根据行政村(社区)入股比例进行分红,确保行政村(社区)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不低于15万元;自然村不参与经营、不承担风险,所有权归农场主,每年收取10万元固定收益。共建产业项目模式,实现了涉农资金收益在兜底保障低收入村的基础上“村村共享”,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创造了持续稳定收入来源。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能单一只提升经济效益,必须坚持统筹思维,实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动态平衡。全市探索推行的“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通过明晰的产权、合理的杠杆、市场化的运作、专业化的经营、可持续的机制、低风险的运行,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实现共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得到了提升,较好保障了基层治理所需支出;龙头企业轻资产运营,产能得到了大幅度跃升;银行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利息回报;农民可在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夫妻分居、老人照顾等问题;国资公司、供销社也相应获得利益;有效地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效益性。此外,监管和引导相结合,充分规范了各方的权、利、责,构建起镇村发展的长效长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