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行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革命老区甘肃庆阳迈入“数字经济”新赛道
建园区、扩算力、聚集群、促融合……革命老区甘肃庆阳近年来借助“东数西算”工程,乘上新质生产力东风,上万个标准机架高效运行,算力服务陆续输向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迈上了转型升级、智变赋能的新赛道。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 “东数西算”产业园区枢纽资源调度区。(庆阳市委宣传部供图)走进1.7万亩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在建项目热火朝天,投用项目规范运行,一大批带动强、裂变快、效益好的数字经济企业相继落地投产,园区道路等基础建设快速推进。1934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庆阳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片根据地后来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时过境迁,庆阳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日益成长为全国“东数西算”工程的枢纽节点。2022年,国家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庆阳成功跻身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集群。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N01新型工业化数据中心配电室。(庆阳市委宣传部供图)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在此布局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能全面辐射西部地区,且到全国各地的辐射路径较为均等,这里相对低的温度适合数据中心建设运营,可以兼顾效率和性能。同时当地有丰富的风光电资源,能源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潜力巨大。紧盯显示器上的各项数据,网络运维工程师走进机房查看设备运行。水面下,一台台主机箱散发点点星光。据提尔科技浸没液冷智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可提供170PFlops算力,大致相当于200万台普通电脑同时运行。庆阳市数据局副局长米世涛介绍,当地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加速推进10大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建成投运标准机架2万个,算力规模1.9万P。为了让算力高效运行,庆阳打通高通量、高品质、低时延的高速传输网络,让跨域算力网变得四通八达。目前,庆阳建成抵达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直连链路,大幅降低了网络时延,启动了西安—庆阳—中卫、庆阳—西安—郑州等光缆工程,为开展“东数西算”提供网络支撑。今年以来,庆阳数字产业发展“快马加鞭”。8月,庆阳签约加入中国算力网联盟,与贵阳、郑州、深圳、韶关等地共享算力、数据、应用,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庆阳市数据局介绍,两年多时间里,庆阳累计对接数字经济企业2886户,签约746户,注册子公司219户,数字企业从无到有、由有到优,覆盖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智慧应用多个领域,产业生态从建链到延链、由单一到全面。随着算力规模持续扩大,当地算力资源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向长三角等地。庆阳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显示,目前庆阳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已完成算力资源交易144笔,交易额2亿多元。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斌说:“革命老区庆阳融入数字经济浪潮有不少潜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兴起,必将为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性变革。”
2024-09-19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挑起“金扁担” 大巴山“美食”走向海内外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陈河镇陈家坝村位于秦巴山区的连绵群山中,仲秋时节,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银耳大棚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今年54岁的村民龙旭穿梭在自家银耳棚里清理废旧菌棒。上个月,他刚结束最后一批段木银耳的采摘。“今年建了60多个银耳种植大棚,大棚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共采收7000多斤鲜银耳,总产值70多万元,利润有20多万元。”提起今年的收成,龙旭喜上眉梢:银耳种出来不愁卖,村里就建有龙头企业的银耳加工厂,中午摘的鲜耳,第二天就能变成现金。陈家坝村地处通江银耳产业核心区,村党总支书记王显华说,全村1200余户中有200余户种银耳,今年年产2万余斤干耳,产值达10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超过8.5万元。为了保障农民收益,县里引进食用菌龙头生产企业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鲜银耳保底回收。7月4日,巴中市通江县陈河镇河坝场村村民贾玉琼一家在采摘自家种植的银耳。新华社发(受访单位供图)在有 “中国银耳之乡”之称的通江县,一朵朵雪白的银耳是群众增收的“致富花”。全县种植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有2000多人,去年产量超过390吨,产值4亿多元。今年,通江县提出更高目标——将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底气何在?除了自然环境的先天优势外,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将银耳“芯片”攥在手中,选育出4个段木银耳新品种,并收集野生通江银耳菌种120余份,打造通江银耳种质资源库。通过在育良种、增产量、提品质上下工夫,通江银耳这一特色产业变为优势产业,目前已开发销售银耳饮料、银耳酒、银耳面膜等20多种产品,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巴中市通江县通江银耳产业园区陈河镇一角,3月21日摄。新华社发(杜文龙 摄)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朵朵鲜银耳经过清洗分拣、烘干粉碎、高温蒸煮、消毒密封等步骤,一个多小时后就变成一碗碗即食银耳羹。“5条生产线投产一年来,推出了银耳羹、冻干银耳、银耳蜂蜜水等5款产品。今年公司力争完成5000万元的产品产值销售目标。”公司总经理岳劲松说,公司正在打通国际销售渠道,准备进入土耳其等海外市场。瞄准特色食用菌、生物育种、高端肉制品产业三条赛道,巴中近年来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通江银耳、巴山肉牛、恩阳芦笋、南江黄羊、平昌青花椒……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走出去”渠道更多、市场更广,农民挑上“金扁担”,增收致富更有底气。
2024-09-19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从贫困闭塞之地到对外开放前沿 老区向“兴”而行
无论是在苍翠绵延的山岭间,还是在繁忙运转的机器旁,抑或是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上,人们都能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革命老区的勃勃生机与崭新面貌。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贴满村民们笑脸照片的“笑脸墙”映入眼帘。“不返贫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村里一方面继续实施产业覆盖带动,加强保障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就业;另一方面用好公益性岗位等,强化政策兜底。”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的话掷地有声。曾几何时,花茂村被唤作“荒茅田”,到处是荒芜的田亩和土墙茅草房。近年来,花茂村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十几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3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2023年7月11日,游客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游玩。新华社发(王炳真 摄)“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工坊负责人张胜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拼。当她发现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便通过“凤还巢”人才引进计划回到了家乡,精心开发的文创产品备受游客青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革命老区陕西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道密集。为了改善老区群众的居住条件,2021年以来,延安市陆续对32条沟道进行治理。目前,这一工程的受益群体已有2.1万户,近6万人。街道沿着缓坡悠然伸展,路两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淡黄色的窑洞、民居,口袋公园和小巧玲珑的花园点缀其间……初秋时节,延安市宝塔区高家园则村,呈现出一派宜居安乐的美好图景。延安市宝塔区南市街道高家园则村沟道治理后全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过去,这里沟道坑洼狭窄,不少地方堆积着垃圾、杂物,居民若有急病,救护车都难以进入。“现在我们这里美得跟画一样,来的游客不少。”今年74岁的居民邝继军正盘算着把自家的8孔窑洞改造成民宿。延安市宝塔区住建局副局长庞振强介绍,延安市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居民自筹”的多元化筹资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山高路远、偏僻闭塞,一度曾是老区的“代名词”。而今,许多老区不仅有了港口、高铁、机场,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西赣州国际陆港货场一片繁忙,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响起,满载家用电器、家具、机械设备等出口产品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前往俄罗斯莫斯科。“中欧班列运输的商品越来越多,线路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更多企业依靠物流大通道走出国门。”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运营管理局副局长刘立平介绍,建港以来,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超过1400列,占全省开行总量的75%以上。9月4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赣州国际陆港货场,集装箱整齐排列,进出口货物正快速有序装卸。(受访者供图)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唯一一个内陆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打通了赣南老区连接世界的陆海通道,见证着老区以改革创新的魄力、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在赣南,“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不仅是奋斗的豪情,更是鲜活的现实。赣州正加速成为开放高地、创业之城。无论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还是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老区人民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以及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