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云浮·烽火记忆——追寻华南抗战中的云浮力量”丨荣昌堂:西江“红色堡垒”与云浮首支抗日先锋队(上)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入挖掘云浮市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突出反映华南抗战力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云浮日报即日起推出“红色云浮·烽火记忆——追寻华南抗战中的云浮力量”系列宣传报道。敬请垂注。
探寻云浮革命历史,必至都杨;解码都杨红色过往,必访荣昌堂。在素有“西江小延安”之称的云安区都杨镇,一座始建于晚清的青砖瓦木建筑静静矗立——这便是占地225平方米的三层宅院荣昌堂。抗战时期,它成为中共云浮地区秘密指挥中心,见证了云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抗日斗争的峥嵘岁月。
荣昌堂的主人余渭泉家族,是当地抗日救亡的先行者。1933年,日寇侵占东三省,16岁的余渭泉满怀悲愤写下绝笔家书:“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自蒙抚育感恩,何拟儿因愤三省沦亡承德失守,凡具有热血青年,莫不发指,儿有观及此,乃与同学董悦康黄炙兵二人纵身投军效力,共诛倭奴而后已,而双亲抚儿至今恩德何似现一上决别,姑负亲恩,然国家之事,匹夫有责,只有来生再报而已,临书怆悴,余事续陈,肃请金安!”决意投笔从戎。虽未能如愿奔赴前线,他的报国之志从未消减,返回家乡都杨后,便在都骑乡中心小学任教,以讲台为阵地传播抗日思想。
从建筑格局看,荣昌堂自带鲜明的防卫属性。附楼“小炮楼”呈长方形碉楼样式,与周边房屋相连,共产党员可在屋顶灵活穿梭、守望相助。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都骑乡抗日少年先锋队大队长的余渭泉与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西江17分队队长周明,便隐蔽在此办公,并组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云浮独立支队,使之成为云浮抗日宣传的核心力量。
1937年,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在余渭泉领导下,全校师生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7月,以共产党员周明为队长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西江17分队,来到当时的都骑小学宣传抗日,余渭泉的政治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此以后,身为小学校长的余渭泉,以聘任教师名义,掩护周明等在都骑开展党组织活动,帮助周明在都骑小学建立起云浮恢复党组织活动后的第一个党支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西江17分队云浮支部。23岁的余渭泉也发展成为了云浮重建党组织后的第一位中共党员。云浮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此点燃。
1939年1月,中共党员余渭泉、徐枫(徐文华)、李君怡等人正式组建“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云浮独立支队”,队址设在云城区李晚烈士公园楼房内,下设云中、都骑两个分队,队员达200余人。其中,余渭泉任“独支”队长,徐枫、麦长龙任副队长,麦长龙兼任云中分队长,麦冬生任都骑分队长。支队还创办《云浮抗先》墙报,队员们走上街头、深入农村,通过游行呼号、张贴墙报、演出话剧等形式,宣讲抗日救亡道理与中共的国共合作抗日主张,唤醒民众抗争意识。不少队员在斗争中成长,后来成为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