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云安区都杨镇全力创建城乡融合新样板

2025-04-24 16:18 责任编辑:陈敏贤 字号:

云安区都杨镇作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锚定“激发两区融合活力、创建城乡融合样板”目标,聚焦经济、生态、生活三个关键,立足资源禀赋,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出村美、民富、产业活的城乡融合新画卷。

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擎,全力以赴,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坚持工业立镇,全力以赴抓项目、促发展。以绿色建材为支柱产业,依托中电建等“链主”企业,全力推进云安区绿色建材先进制造生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同步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华润西江发电厂一期项目全面投产,翔海光电产业园填补了云浮光电显示材料领域的空白,溢康通空气弹簧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通过先进生产线高效运行。2024年,都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88.41亿元,同比增长35.3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90亿元,同比增长15.76%。

坚持农业强镇,凝心聚力育特色、树品牌。围绕冬瓜、肉鸽、玉桂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杨柳冬瓜”被列入首批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2024年,都杨镇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0366亿元,同比增长3.40%;2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7万元以上。其中,大山玉桂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总支领办合作社新路径,推动合作社收入约18万元;省级“一村一品”白鸽专业村珠川村共培育发展12个肉鸽养殖基地,年产值达1040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坚持文旅兴镇,全域联动挖潜力、兴业态。坚持“红绿”相融,充分利用荣昌堂、桃坪阻击战遗址、云北会师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大力挖掘渔耕文化,串联湾边村、西江河鲜一条街、樱花园等文旅资源,打造集美食品尝、文化体验、观光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短途休闲旅游新场景。今年以来,湾边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

聚力环境攻坚突破,擦亮城乡发展新底色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不断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聚焦环境综合整治。以云安区村庄清洁行动大比拼为抓手,聚焦“三清三拆”,以点带面推动人居环境品质全域提升,三轮比拼中均名列前茅。持续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全镇96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2.05%,推动117个自然村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完成6个行政村整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及38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

聚焦农房风貌管控。全力攻坚重点区域的农房风貌提升工作,严格落实新建农房“带图审批”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的巡查和打击力度。2024年,全镇完成农房风貌提升880栋,收到宅基地用地建房申请119宗,发出违法用地责停和责改通知书约170份。发动辖区内高校等开展墙绘活动,打造了14幅墙绘作品约1000平方米,助力农房风貌提升。

聚焦美丽圩镇建设。运用“镇综合执法队+常态化巡查人员+沿街商户共同治理”的方式开展麦洲街整治行动,搭建100多平方米的帐篷长廊,疏导流动商贩前往临时摆卖;新增130多个免费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聘请2名街道协管员进行常态化管理,街道整治成效初显。四是聚焦绿化美化提升。推动区镇干部下沉一线,充分挖掘“四旁”“五边”等可绿空间,做好乡村绿化用地保障。常态化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发动“两代表一委员”、互助工作队等积极参与。2025年以来,共计开展乡村绿化活动47场次,发动超1.3万人参与,种植树木超3.1万株。

突出民生普惠共享,增强公共服务新效能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构建“全学段”教育贯通链条。统筹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华立学院云浮校区、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与都杨镇中心幼儿园、都杨镇中心小学、鲲鹏初级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形成梯次布局,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加快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布局调整,完成教学点撤并,妥善安排31名学生转学就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全域式”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南广高铁、汕湛高速、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等资源,推动省道S537线(六塘至湾边段)、大垌水库美丽农村路、云祥大道升级改造等相继建成使用,逐步形成高铁、高速、西江水道、省道、乡道互联互通的立体式交通网络。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三合、联合、榃容以及杨柳片区实现通水,惠及群众约3.82万人。

织密“全覆盖”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文体赛事+教育培训+惠民服务”多维文化供给体系。整合镇村文化资源,形成“1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N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服务网络。培育乡村体育品牌,成功举办第二届“村BA”篮球赛,承办省级中小学生春季定向运动锦标赛。搭建文化传承平台,开展书法、粤曲、乐器等公益培训班,吸引群众参与培训超1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