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区:以“三链融合”探索山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云安路径”
近年来,云浮市云安区聚焦土地碎片化、产业规模小、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引擎,系统谋划、集中攻关,创新构建“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有效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增效空间持续拓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稳定保持在3%以上,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攻坚“创新链”,驱动产业提质升级
科技赋能突破资源约束。云安区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低山丘陵地形导致的良田耕地集中连片度不高问题,坚持主动向科技要效益,深度挖掘“土特产”价值密度和发展潜力,推动农业产业实现特色化、内涵式增长。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生产方式从传统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组培技术提升育苗效能。以华创农业公司为例,在全省率先引入花卉组培快繁育苗技术,实现花卉繁育周期同比缩短33%,成活率提高至95%,实现每平方米育苗密度可达830株,是传统育苗方式的10倍以上,生产成本同比下降30%,有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高村花卉产业
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品种。与省农科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打造万亩花生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成功培育“云雾花1号”等高产高油酸新品种,实现亩产提升25%以上,年产值达2.3亿元,有效突破土地资源约束,带动产业提质升级。
云雾花1号
产自云安富林万亩花生基地的福禄满花生油
提升“价值链”,拓展融合增效空间
塑造品牌强产业。建成生猪、肉牛、花卉苗木等四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培育预制菜、花生油、果酒配制等深加工产业,打造托洞腐竹、迳心茶等近20种特色拳头产品。目前,全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托洞腐竹、云安蚕桑)、“粤字号”品牌1个,“翠竹源”麻竹笋通过“湾区认证”,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产业价值链延伸奠定品质基础。
托洞腐竹
融合发展拓空间。依托丰富森林资源,以及拥有西江、云雾山、大金山等特色生态资源,建设“西江百里山水画廊”“千年古郡·缤纷富林”等风貌片区和精品线路,举办花生文化节、樱花旅游季、“村BA”、西瓜节等特色活动,延伸发展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研学旅游、户外运动等新业态。都杨镇湾边村成为网红打卡点,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带动周边增收超3900万元。
云安区第二届花生文化系列活动
云安区“百千万工程”第三届“村BA”篮球赛决赛之夜
白石特色水果采摘体验活动
联农带农促共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整合政府、企业、银行、农民多方力量,合力推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如推广“保价订单+二次返利”,云浮铁生公司与富林镇合作社签订保价订单,带动3000户农户种植花生1.6万亩,实现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打造供销社直供配送平台,建立“订单农业”与“供销+合作社+基地+农户”对接运作模式,构建从产地到食堂的直供体系,2024年助销农产品超4000万元,有效解决3000多种养户销售难题;创新推广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通过“政银企村”共建项目,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144.1万元,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筑牢“人才链”,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创新机制引才。探索“人才驿站+圩镇客厅”引才模式,高村镇通过该模式精准引进省农科院博士及组培专业人才10名,助力华创花卉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建花卉组培技术中心,攻克繁育技术瓶颈,推动企业年产值跃升至4700万元,并带动全区花卉苗木产业产值达2.91亿元(2023年1.77亿元),同比增长64.4%。创新打造“青春‘驿’起向振兴”主题活动,成功与65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结对80个项目,推动近1000名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华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培技术总监杨泉(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引进人才)扎根生产大棚开展全流程技术指导
精准施策育才。推行“田头课+专家帮带”模式,以田间会诊、技术实操培训等形式,依托“双百高校”人才资源、科技特派员,累计举办农技培训班60多场次,培训覆盖人数超4000人次,培育本土农技员480名、乡村工匠33名;依托华创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定向培养技术骨干,在返乡青年中定向培养组培技术骨干30名,带动本土技术人才覆盖率提升70%。
2024年全省农技轻骑兵乡村行工作交流暨云安农技服务模式推介培训班
暖心服务留才。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关切,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130余件,吸引128名青年返乡创业,通过带技术、资金创办农业企业14家,“安居乐业”人才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云安青年梁玉华返乡参与农业创业,在镇安镇种植“粤味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