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丨云安六都镇富强村:“红绿”交融蹚出特色振兴路
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民居错落有致、田间绿漫山野、庭院笑语欢声。秋日的云安区六都镇富强村,薄雾缭绕中勾勒出“生态绿、环境美、产业兴、乡风和”的和谐画卷,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正徐徐展开。
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推进以来,富强村始终以党建为“定盘星”,一边深挖红色文化根脉,一边筑牢绿色生态基底,在“红”与“绿”的交融中蹚出特色振兴路。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市级党建引领乡村绿化示范点,更以实打实的变化,让“百千万工程”的实践内涵落地生根,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绿美”满村 庭院方寸见匠心
深秋清晨,踏进村道,干净的路面两侧,一个个小巧的庭院内,花草点缀,青菜、果树错落生长,看似随意的布局,藏着村民们的巧思与勤劳。“这几年村里环境大变样,蚊虫少了、道路净了,自家院子当然也要收拾得漂亮些,朋友来做客都舒心!”正在给绿植浇水的村民温亚姬笑着说。
环境的蝶变,源于党建的引领。以创建市级绿美示范点为契机,富强村构建起“镇党委—村党总支—党员”三级联动工作架构:党员带头拆除自家违建,主动让出闲置地块建公园、修绿道;村民们紧随其后,有的捐资改善基础设施,有的加入互助工作队,活跃在村头巷尾清杂物、整环境。昔日的荒废角落,如今变成了精致的口袋公园;普通的农家小院,升级成了村中的风景线。
红色基因 同心共建聚合力
沿着村道前行,来到烧炮岗上的富强革命老区纪念亭,松柏长青、古榕蔽日,富强小学的老师正带着学生们驻足聆听——这里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战场”,富强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武工队、常备民兵、农会等组织,开展反“三征”“减税减息”“反围剿”斗争,为粤西解放贡献了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富强村深挖红色资源,将纪念亭打造成集教育、研学于一体的红色阵地,让红色基因融入村民生活。传承红色精神,村民们主动让地建成瓦窑公园;凝聚红色力量,热心人士张氏兄弟捐资120多万元,建起云安区首个村级图书馆;激活红色引擎,16支自然村级互助工作队、208名队员带头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政策宣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建氛围愈发浓厚。
产业增收 红绿交融促振兴
绿起来是底色,富起来才是目标。在党建引领下,富强村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苗木种植基地绿意盎然,林下“黄花梨+咖啡”间作模式提质增效,农闲田种上特色花生……绿色产业不仅扮靓了家园,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优质生态孕育出优质农产品,如何让好产品走出大山?村民小燕夫妻档给出了答案。他们做起农村电商,通过直播带货,将村里的花生、南药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让“土货”搭上“数字快车”。截至目前,仅通过电商渠道,就带动村民增收超300万元。
从革命岁月的荣光中汲取力量,在绿美乡村的建设中书写新篇。如今的富强村,以党建为笔,以红色为魂、绿色为基,正沿着“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道路稳步前行,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绘就着属于自己的振兴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