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云浮融媒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郁南文明(青年)夜校:指尖塑醒狮 非遗焕新颜

2025-10-18 10:54 责任编辑:李满盈 字号:

10月16日,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动手乐趣的非遗体验课在郁南文明(青年)夜校温情启幕。本次课程邀请了郁南县青少年宫美术班喻娟老师授课,以“黏土泥塑醒狮”为主题,让学员在一揉一捏的指尖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解锁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新体验。

“醒狮不仅是节日里的热闹表演,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老师开场便点明了醒狮的深厚文化价值。随后,她详细追溯了醒狮的起源与发展:醒狮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宫廷狮子舞,五代十国时期,随着中原移民的脚步,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传入岭南地区。到了明代,醒狮在广东佛山逐渐形成雏形,并在此后不断发展演变,成为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当讲到狮头造型的寓意时,她指着投影上的图片解释:“额高嘴阔象征纳福,圆眼含威代表明辨是非,这些细节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员们听得入神。

随着教学推进,教室内渐渐响起轻柔的黏土揉搓声。喻老师率先示范,手法娴熟而细致:取一块黏土揉成扁圆形基底,指尖轻压出眼窝轮廓,再用牙签细细刻画鼻孔纹路,“这和传统狮头扎作的‘扎、朴、写、装’工序异曲同工,都讲究匠心细节。”学员们紧随老师的节奏,沉浸式投入创作:在“揉、撮、压”的基础动作中掌握技巧,用塑形刀修整狮耳弧度,借牙签固定狮角位置,再将珠光粉点缀在鬃毛上增添灵动感。

经过两个小时的沉浸式创作,原本平平无奇的黏土在学员们的指尖下逐渐完成蜕变:有的狮头咧嘴含笑,红鬃飘逸似关公狮;有的怒目圆睁,黄角峥嵘如刘备狮;还有学员大胆混搭色彩,赋予醒狮现代审美表达。学员颜小姐分享说:“刚才捏狮眼时我特别专注,感觉自己不是在玩黏土,而是在和千年的传统对话,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此次“黏土泥塑醒狮”课程延续了郁南文明(青年)夜校“理论讲解 + 实践体验”的非遗教学模式。课程巧妙地将传统狮头扎作的复杂技艺转化为易于掌握的黏土工艺,既降低了非遗体验的门槛,又完整保留了醒狮文化的核心内涵,让青年群体能轻松走进非遗、爱上非遗。正如喻老师所说:“轻黏土安全易塑,却能承载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正是传统与现代的最美交融。”

下一步,团郁南县委将继续依托郁南文明(青年)夜校这一平台,深化“非遗 + 青年”的创新实践,推出更多贴近青年需求、兼具文化性与趣味性的非遗课程,进一步凝聚青年文化传承力量,让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