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丨省农科院助力郁南无核黄皮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月的郁南县骄阳似火,中华名果——郁南县无核黄皮即将迎来采收季,一颗颗青黄相间的果实挂满树梢,果农们正忙碌地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资料图
“今年我们基地的无核黄皮大幅增收,主要得益于孟教授的指导,水肥一体化、冷库保鲜、土壤改良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亩产由5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他还经常直接到果场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修剪,怎样防治病虫害,怎样去培育壮枝和果树一年四季的管理,为我们今年的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郁南蓝兴无核黄皮基地负责人蓝沛林说。
蓝沛林所说的孟教授,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孟祥春,多年来一直专注南亚热带水果的品质调控与采后贮运保鲜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完成40多项科研项目,获授权专利8件。2017年5月,孟祥春来到郁南县短暂挂职两年,对郁南县种类繁多的水果、纯天然的生态环境非常认可,同时发现了无核黄皮种植技术不规范、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为了助力郁南“湾区果盘子”产业发展,她联合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无核黄皮产业,孟祥春回到原单位工作后,仍承担及参与郁南县无核黄皮产业园科技项目。她在郁南多地建立无核黄皮稳产优质栽培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户技术水平。同时,针对鲜销与深加工需求,分别研发冷链物流保鲜和长期速冻保鲜技术,并推广应用,有效降低采后损失率,实现果实长期储藏与加工。
“郁南县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湾区果盘子’名不虚传。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在鲜销、深加工上下功夫,把主要精力放在鲜果的短期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加工用果的长期速冻保鲜技术体系研发上,经过多个企业示范和应用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降低了无核黄皮采后损失率,特别是长期速冻保鲜技术,可以实现无核黄皮的长期储藏,长年加工,让果实的利用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孟祥春说。
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落地,让无核黄皮产业科技水平获得显著提升,果农的收益逐年提高。郁南蓝兴无核黄皮基地负责人感叹地说,他150亩的基地里有约9000株无核黄皮果树都在投产期中,以前种黄皮,全靠经验,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孟研究员来了之后,给他们带来了科学的种植技术,让无核黄皮的产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
资料图
当前,郁南县全县黄皮种植面积已达22.9万亩,年产量10.8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2.38亿元。无核黄皮的栽培技术逐渐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心系郁南的孟祥春表示,未来她将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并对郁南水果产业作出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继续加强果园内部的水电和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农户的培育,鼓励他们统一标准化管理;建立统一郁南的水果品牌,加强宣传推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