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通门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育并举”助力产业发展
8月初秋,正是黄金百香果的丰收季,通门镇山间田野金黄一片,藤架上一个个、一串串饱满的果实坠满树梢、枝头,采摘的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百千万工程”实施推进以来,通门镇坚持“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合理利用山多田少,传统农作物产值低的现实,通过土地流转、人才引育、科技引领、深度挖潜等,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甜蜜产业”真正结出了“致富硕果”。
从“闲置山地”到“黄金果园”
通门镇地处粤西山区,山多田少,传统农作物产值低,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难寻致富门路。
“通门镇地处粤西山区,以前种水稻、养鸡鸭,忙活一年也就够糊口,年轻人都往外跑,是出名的外出务工大镇。现在有了新产业,农民有了新希望,回乡创业或有想法回家乡做事的人多起来了。”冲枚村村民朱伯说。
朱伯所说的新希望,来自通门镇党委、驻通门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力,引进的“钦密9号”黄金百香果产业。该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种植模式,积极引导村民扩大种植面积,邀请科技特派员从搭架、栽培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村党员深入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引领村民规模化种植特色农作物,有效解决了过去因市场、技术、交通等因素导致的种植热情低迷问题。
“‘钦密9号’甜度高、口感佳、适合山地种植、市场接受度高,零售价在10元/斤上下,产品供不应求。如今,通门黄金百香果种植面积已从20亩扩展到3000多亩,年产量超700万斤,黄金百香果已真正成为富民兴村好产业。”朱伯说。
从“引进专家”到培育“土专家”
走进通门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展示大厅里蜂蜜、土鸡蛋、南药、番石榴等产品琳琅满目,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应季的黄金百香果。电商直播间里,直播台上摆满各种型号的百香果,本地网红正在介绍产品的特点、价格等。培训室里,专业人士正在为创业青年进行直播卖货培训。
据了解,通门镇通过“柔性引才”机制,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建立合作,邀请果树专家定期驻点指导,手把手教村民技术,培养出一批“土专家”。并由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牵线,与电商平台合作,定期开展直播带货培训,村民们拿起手机就能把果子卖到全国各地。据了解,今年来仅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直播间平台就卖出了百香果5万斤。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通门镇积极发动村内创业青年、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积极参与黄皮节、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等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驻镇工作队积极推动“村企共建、村村结对”,去年通过“三水消费帮扶通门镇特色农产品专车”方式,把150箱约1000斤百香果送达佛山市三水区两家组团单位。
同时,村民探索农旅融合模式,结合采摘体验、百香果主题研学等,将产品销售与乡村旅游结合,创造多元收入。通门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与当地饭店合作研发百香果衍生产品,如“百香果汁淋鲈鱼”“百香果鸡蛋羹”等特色菜品,让果香飘出深山,让“小果实”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