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听我们讲述新闻背后的坚守与热爱

张红梅
编导首秀,团队铸就

今年4月,由市委宣传部指导,云浮融媒承办的“镇镇有声——云浮好物”全媒体直播活动在云城区安塘街道启动。
随后,我接到了担任直播编导的通知。
略带社恐的我是第一次担任这个角色。心情激动、兴奋、紧张,更有点儿手足无措。这是首次跨多部门的合作,没有先例可循。
我的紧张与不安,被同是担任本次活动编导的部门负责人张志贤、苏东红察觉,他们安慰我说:“不用担心,按部就班地去做,哪里不懂就问,只要做好第一场的直播,之后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听了这话,我心情放松了许多。于是,我做起了“小跟班”:他们如何与各部门对接,哪个步骤先哪个步骤后……我都一一记在本子上。为了更好地熟悉直播的节奏,第一场郁南大湾镇和新兴簕竹镇的PK,我跟去了大湾镇,沉浸式地体验全流程。终于,直播活动有了个大致的轮廓,我心中的大石头才稍稍放下。
9月底,历时四个月的“镇镇有声——云浮好物”全媒体直播活动圆满收官。而我也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历练。
王铭灏
一证在胸,使命激荡

当“十五运会媒体记者”证件悬挂胸前,强烈的使命感顿在心中激荡。这张证件不仅是赛场通行证,更是一份向全国讲述云浮故事的责任。我愿通过镜头与文字,让全国观众感受这座城市与顶级体育盛事的同频共振。
曲棍球场上,挥杆声划破空气。我坚守在摄影区,双眼紧贴取景器,身体不自觉地随比赛节奏前倾。每一次精准扑救、每一次全力冲刺,我的使命就是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一一捕捉、永恒定格。
最难忘的是那场为运动员举办的特别的生日会。在接到线索后,我们立即奔赴运动员酒店,用镜头捕捉他们从惊讶到感动的神情流转,当蕴含云浮特色的石艺“平安扣”作为礼物送给运动员时,我们特意给了一个特写——它象征的不仅是平安的祝愿,更是云浮为运动员们精心营造的家的温暖。我们及时制作报道,迅速将这份跨越赛场的温情传递至千家万户。
在混采区,我们以笔为媒,忠实记录运动员的赛后心声;在媒体工作间,我们争分夺秒,精心赶制最新的视频新闻。我们虽无法在赛场上奔跑竞技,却用凝视的眼神与敲击的键盘,全力搭建起赛场与观众之间最坚实的桥梁。
赛事仍在继续,使命不曾停息。镜头为拼搏定格,文字为温度书写。胸前这张证件,如同不灭的火焰,时刻提醒着我:每一次快门、每一段文字,都在为十五运会添彩,都在让云浮故事传扬得更远。
王雨辰
潮起花落,恒有此心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过去的自己,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个中滋味,存于一心。
而我的记忆锚点,离不开一个新媒体栏目《云趣说》。此栏目诞生于2023年仲夏,持续至今未断更。最初的设想是做趣味宣传短视频,运用互联网语言解读新闻事件,生产轻量化内容。随着作品数量越来越多,整合内容,集聚流量,强化受众记忆成为栏目进阶的关键要素。在和团队小伙伴一番交谈后,我决定将栏目IP化。
作为《云趣说》栏目的负责人,我提供每期创意策划,全流程参与内容制作和运营,团队成员身怀才艺,各展所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云趣说》开辟了说唱风格,较强的律动性让作品耳目一新,频频收获好评。搭档主播从第一次录制时的“烫嘴”表现到后来驾驭自如,是栏目团队完成从“0”到“1”的巨大转变。为了在这条赛道上深耕细作,栏目组根据每期选题敲定节奏和填词,不断修炼“内功”、自创“招式”,以贴近群众的表达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栏目中的系列报道《云浮:一座“90后”城市的青春风华》被遴选为2024年度“广东好新闻”征集展示活动入围作品,用时光打磨的成果终会得到褒奖。《云趣说》栏目组也会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活化主题宣传报道,用更新潮的呈现践行媒体使命,用更具深度的价值回应人民群众。
朱晓岚
见证荣耀,记录蜕变

从业十七载,我奔赴过无数赛场,却从未有一次采访如这般令人心潮澎湃——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曲棍球赛事首次花落云浮。当崭新的赛场悬挂起全运徽标,作为云浮人的自豪感在胸中激荡。
赛前走访,云浮街头巷尾焕然一新,“喜迎全运”的氛围处处可感。最打动我的,是市民们那句朴素的“咱们云浮也能办大事”。广场上,一位锻炼的阿姨笑着说:“以往全运会只能在电视里看,如今办到了家门口!”训练场上,一位云浮籍运动员目光坚定:“在家乡比赛,每一秒都要全力以赴,绝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待。”这些真挚的话语让我深切体会到,这场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300多万云浮人的共同荣耀。
赛事期间,我伫立场边,见证各地健儿挥洒汗水,耳畔是乡亲们熟悉的助威声浪。第一次在家门口报道全国大赛,近距离感受顶尖运动员的拼搏英姿。更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温暖细节:展示台上精致的云浮特产、志愿者始终如一的微笑服务、观众为客队选手送上的真诚掌声……这一切,都让云浮的待客之道具象可感。
这段珍贵经历,必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职业记忆中。它让我对家乡的赤子之情愈发炽热,也让我对新闻工作的初心更加坚定——用有温度的笔触记录城市发展,用有深度的镜头定格时代脉搏。
黄志华
为民发声,清流将至

多年来,云城区腰古镇永昌村委三角塘村的村民,每天醒来第一件大事,就是计算家里的“存水”。当我和《民生热线》栏目组的同事初次走进村庄,几位村民随即围上来,倾诉着他们的不易。
为何这条村庄一直未能通上自来水?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展开深入调查。摄像机记录当天的真实场景:老人弯着腰挑空桶出村,回来时脚步更沉,桶里的水不停晃荡;他们守在村口,盼水,更盼问题能早日解决。
报道播出后,事情迎来转机。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派出工作组进驻三角塘村了解情况。当我们再次回访,动人的一幕映入眼帘:村头停着挖掘机,施工人员正拉着测量仪,在路旁紧张勘测、划线,为铺设管道做准备。从屏幕上的报道到土地上的行动,解决问题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经多方协调,镇里筹集资金,与粤海水务公司达成共识,将供水管网延伸至这条偏远村庄。村民们围在施工现场,脸上绽放着笑容。“感谢《民生热线》为我们发声!”他们的认可让我们倍感温暖。
预计今年11月底,清澈的自来水就将流入三角塘村每家每户。
这次采访,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触动,也是一份温暖的收获,能用我们的镜头和笔触,真切地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这正是《民生热线》栏目最为珍视的荣誉与前行的动力。
朱雅渝
赛场内外,皆是征途

作为负责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曲棍球比赛新闻报道的记者,曲棍球场是我今年最特殊的节日舞台。
当观众的目光都聚焦于那颗飞旋的白色小球与运动员风驰电掣的身影时,我和同事们正进行着另一场无声的竞赛。我们或凝神记录,或箭步上前,手中的录音笔与笔记本,就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比赛结束后的短短几分钟,才是我们真正的“黄金时刻”——在运动员喘息未定、心跳未平之际,我们将一个个精准的问题递上,挖掘深藏于胜负背后的拼搏故事与体育精神。我们努力让每一句回答、每一个眼神,都化作连接赛场与观众的桥梁,传递着坚韧奋进的共鸣,展现着活力大湾区的合作与激情。那一刻的紧张与专注,丝毫不亚于赛场上一次惊心动魄的短角球攻防。
然而,我们的笔和镜头,记录的不只是胜负,我们的“赛场”在每一个可能捕捉到故事的地方。那个在场边奔忙、笑容始终灿烂的志愿者小姑娘,那位对云浮山水光影展演赞不绝口的外地游客,还有观众席上声嘶力竭的助威声浪……这些承载着城市温度的人与事,都成为我们笔下生动的叙事元素。我们紧紧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努力通过体育的桥梁,让外界看到一个活力、友善、高效的云浮。
我们是赛事的传播者,更是云浮在这场重大历史机遇面前的见证者与同行者。
刘锦全
三载追光,一心传声

纸上波澜,记录精彩;笔底春秋,追光有我。又是一年记者节,在这个属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节日,让我们向奋斗在新闻事业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们致敬,送上一句真诚的祝福:节日快乐!
故事始于3年前,我刚踏入新闻媒体行业的大门,面对“文字把关”这份工作,满心都是陌生与忐忑——生怕砸了报纸的“最后防线”。幸得前辈悉心栽培,很快便熟练掌握其中技巧。虽未完全独当一面,却能让前辈省心,与他们并肩守护好报纸的安全生产。
如今,我已从1年前的评论“新手”,成长为能写《西江网评》《蟠龙小论》、润色撰写《主播说新闻》稿件的“小能手”,同时以“云浮融媒评论员”署名文章见诸报端。这些“小成就”的背后,是多个“甘坐冷板凳”深夜的打磨。
万丈高楼平地起。回望来时路,这份感激始终清晰——以所学知识为最扎实的起点,悄悄垫高了我对新闻与文字的感知阈值,更离不开前辈们一路的鼓励与倾囊相授。正是这份基础与暖意,让我敢于尝试评论写作——从2024年6月前辈“握笔教写”高考评论,到如今几乎一次成稿,那些改了又删、删了再改的痕迹,深夜列的提纲、打磨的标题,都成了如今笔下的底气。多篇作品获前辈“点赞”,虽不耀眼,但以“钉钉子精神”实干,向全媒体复合型人才迈出了第一步。
万桂权
帧帧艰辛,帧帧热爱

在云浮融媒担任视频剪辑师,最常听到的误解便是“天天待在空调房里剪视频,也太舒服了”。其实,视频创作从不是单一环节的“闭门造车”,而这个夏天跟着《镇镇有声》系列拍摄的经历,更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愈发深刻的体悟。
这个夏天,论及最难忘的,当属前往大金山拍摄日出。为了把握日出的最佳时机,我们凌晨三点多便集合出发,坐上越野车向山顶进发。当越野车翻过最后一个陡坡,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瞬间噤声——映入眼前的是一片云海,天际先透出一抹浅橙,太阳从云海尽头缓缓探出,我们立刻架起设备拍摄,指尖因兴奋而微微颤抖,先前的困意早已被这震撼景象驱散。
若说大金山的美是温柔的馈赠,那么罗定风车山的拍摄则充满了“硬核”考验。为了捕捉风车转动的不同角度,我不断调整拍摄角度和机位,在阳光下裸露的皮肤被晒得发烫。拍摄结束返程时,我才发现自己面色通红,脖子和手臂晒出了清晰的分界线。但当素材拷贝到电脑上,看到风车在湛蓝天空下匀速转动、光影在叶片上流转的镜头时,所有的晒伤与疲惫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便是视频人的日常,有凌晨追光的坚守,有烈日暴晒的付出,更有捕捉美景后的兴奋。视频的每一帧背后,都藏着视频创作者的坚持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