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巧手面点师,烹出云浮好“食”光丨青春合伙人

2024-02-06 18:12 责任编辑:陈熠 字号:


【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3年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圆滚滚的外形、红彤彤的表皮,当你开始“脑补”苹果、石榴的清甜酥脆时,深藏在水果外表下的肉馅会让你感到惊讶;均匀饱满的芝麻裹在色泽金黄的外表,当你以为这只是一道摆盘好看的“芝麻山药”时,它清爽的口感又会打破你对炸货的认知。

今年3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暨粤菜产业文化交流活动启动,代表云浮的3位年轻人苏伟杰、王城、周炜晴,制作了一系列以云浮南药为食材的作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苏伟杰获名厨组中式面点预制菜单项(广府菜)二等奖。

3位参赛选手,有尚未毕业的学生,也有从业二十多年的“老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一展云浮好“食”光。

王城: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去做每一道菜

“装盘就好比在盘子中进行艺术创作,有许多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果酱画盘饰、摆盘等,具有可创造性。好的装盘与美味佳肴相遇时,能够激发人的食欲,带给食客‘诗与远方’的艺术感。”王城说。

王城是罗定人,目前就读于云浮技师学院中式烹调专业,19岁的他对菜品的美感有着自己的追求。在所有专业课程里,王城最喜欢果酱画。

在动手画一幅果酱画之前,王城习惯花上一些时间来观察素材再动手。他认为,观察后再动手能让成品更加“动态”。

这种习惯是王城在看网络美食博主的“炫技”视频时养成的。无论是果酱的用量还是握笔动作,王城都会反复观察,“果酱画上颜料的用量以及先后顺序会影响最后的成品效果,我看了很多博主的视频后发现,他们在绘画时的握笔姿势也有讲究,所以我连他们的动作也观察。”

王城对菜品美感的追求成了他在比赛中制胜的“法宝”。

“芝麻山药”常规的做法是将炸制过的山药裹上糖浆,再撒上一层白芝麻,而王城却认为这样做出来的成品不够好看,而且又糖又油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抱着推陈出新的想法,王城一边不断尝试,一边翻看喜欢的创意美食博主的视频以寻找灵感。终于他想到了用春卷皮来代替糖浆,最终的成品在观感和口感上都得到了提升。

除了“芝麻山药”,“蜂巢凤尾虾”是王城认为自己参赛作品中做得最好看的一道菜。“酥皮在炸的过程中像烟花一样炸开。”他形容说,但是这层酥皮的配方比例非常讲究,比例稍微失衡,成品就达不到“蜂巢”的美感。于是一连好多天,王城总是白天带着自己的试验品向老师请教,晚上又在宿舍跟同学讨论如何调配才能“刚刚好”。

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中,王城的一系列参赛作品让他获得了新秀组中式烹调(广府菜)优胜奖,也证明了他的巧思得到了评委食客的认可。“我喜欢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去做每一道菜。摆盘是一道菜里面画龙点睛般的存在,摆盘好看了,食客才会身心愉悦。”王城说。

周炜晴:记住做成功时的手感,然后不断重复

周炜晴今年18岁,出生在郁南县,父母在郁南都城镇开了一家豆制品店。从小她就对烹制包点非常感兴趣。初中毕业后,周炜晴想学习烹制包点却不被父母理解。“他们起早贪黑惯了,就觉得以后我要是做了厨师会很辛苦。”周炜晴说。然而16岁时,她毅然决然选择了云浮中等专业学校的中西面点专业。

事实上,周炜晴不仅不怕辛苦,对包点烹制的热爱驱动着她不断进取。

在备赛的一年中,周炜晴一直在跟季节气候“较劲”。“发酵跟天气有关,天气冷的时候比较难发酵起来,天气热的时候又会容易发酵过头。”周炜晴说,“有时候没发酵好,会让蒸出来的‘石榴包’面皮不光滑。”

为了提高发酵成功率,周炜晴常常在实践教室一待就是一天,练习失败了就去请教老师,小伙伴们也帮着她在网络上搜索小技巧。四季更迭,光景变化,周炜晴逐渐摸索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套路”:气温较低的时候,就将面团隔着温水发酵,反之,就缩短发酵时间。但即使这样,成品也无法令她次次如意,“有时候就算隔着温水,发酵也不够理想”。

周炜晴一边担心面团发酵不到位,一边又怕手速太慢而导致超时。当问到她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她回答道:“我只能勤练,记住做成功时的手感,然后不断重复。”

然而周炜晴内心的紧张情绪却在赛前集训时率先“发酵”。由于来到了陌生的场地,再加上感觉训练场上的其他选手都准备得很充分,她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更快进入状态,她全身心投入练习中,从揉面到蒸制,每个步骤她都反复训练。一遍又一遍,她在重复中越来越自信,紧张的情绪也抛诸脑后。 

工不枉人,周炜晴在比赛中制出的一系列作品让她获得了新秀组中式面点(广府菜)优胜奖。

苏伟杰:保持学习,才能跟上食客的“脚步”

苏伟杰是广东开平人,初中毕业后便跟着师父开启了做包点的职业生涯。兴许是诸多努力为他的幸运埋下了伏笔,师父对他青眼有加,传授他很多技艺,仅用了半年时间,苏伟杰就从学徒变成了师父身边的“打荷仔”。

2003年,苏伟杰20岁,少年快马扬帆离开了家乡,最远曾到达山东省烟台市。11年辗转,他最终在云浮市新兴县落了脚。从离家时的“帮按”“打荷”,到“副主管”“主管”,再到如今的“出品部长”,任由时间磨砺,他对行业的“求精”始终如一。

在“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中,苏伟杰荣获名厨组中式面点预制菜单项(广府菜)二等奖,参赛作品“像形苹果包”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圆润立挺的外形、蓬松光滑的面皮、香醇入味的馅料……想做成这道“像形苹果包”可不是件容易事。苏伟杰认为最难的便是发酵过程。“苹果包”的首尾各有一个“窝”,这决定了它必须得立体发酵。发酵的架子也是有讲究的,“架子上需要有两个突出的地方把‘窝’撑出来。”苏伟杰说。

然而这样的架子实难寻找,苏伟杰尝试改用托举的架子,做出来的成品总不是他心里的“苹果”。“不能将就着算了,找不到理想的架子我就自己改造一个。”苏伟杰说。在经过多次失败后,苏伟杰选择了一种最接近理想状态的架子进行改造,最终做出了理想中的“苹果”。

除了在形态上精益求精,苏伟杰也十分注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与功效。“营养是皮,食品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在翔顺金水台温泉特色小镇担任点心部部长、出品部长的他,也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药膳与传统点心融合,“从前人们重口味,我们都只想着把料调好,把面皮发好,现在大家的追求不一样了,人们不仅在乎吃什么,还在乎吃什么有营养、吃什么可以预防疾病、调理身体。”

蕴医于食,寓养于膳。对于如何把药膳“做好”“做精”这一点,苏伟杰认为,自身也要保持学习进益,“一道包点做得好看好吃对我来说只是基本要求,我还需要对药材有更多的认识了解,这样才能不断创作出高质量菜品,跟上食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