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妙笔,巧绘美丽乡村 | 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
【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了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3年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乡村,正越来越美了。整洁的道路、亮丽的房屋、旺盛的花草都是组成美丽乡村的重要元素,不能不留意的是,缤纷的墙绘为“扮靓”乡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墙一文化,一墙一特色”的设计与乡村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相得益彰。
在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陈尚德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墙绘师,工人出身,开过大车,拉过水泥。他数十年如一日爱好着画画,一次意外的尝试开启了墙画彩绘和古画修复的经历,先后为20多条乡村完成墙绘和祠堂修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不会开大车的工人不是好画师。”对于热爱绘画、乐意学习的陈尚德来说,每一面墙都成了他发挥所长的独特画布,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添一丝美丽、多一份趣味。
爱好,坚持了十多年
陈尚德觉得,自己爱画画的习惯从小埋下了“种子”。
“我的老爸在那个年代是算蛮有学识的人,从读书起,他就每天给我带报纸回来,可以说我是看《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长大的。”打陈尚德有记忆开始,他的父亲就给他定下了读报、抄报的规矩。
“那时候报纸有许多插图插画都很有意思。”陈尚德有时候抄得烦了,就开始临摹报纸上的画,“等老爸回来了,赶紧又把纸翻过来写字。”
就这样,陈尚德自己挖掘了绘画的兴趣。等到陈尚德上了中学,有老师看到了陈尚德的画,觉得这孩子有天赋,建议他报考美术学院,甚至有保送的机会。但陈尚德父亲并不喜欢孩子画画,他希望陈尚德走文化的路。陈尚德没有理会,一心想着画画,还悄悄跟着本村的一位美术老师学画画,每晚的课后时间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高中毕业后,陈尚德熄灭了求学的心思,想着跟同学去深圳见见世面。一年后,又回了云安一家化工厂,一待就是三年。回忆这段当工人的日子,陈尚德觉得辛苦又快乐。
“那时候,每天要搬运好多好多的燃料。”陈尚德笑道,“没办法,那个时候只爱画画,不爱读书。”
每天晚上,陈尚德就会拿起钢笔,画一幅画。有些工友觉得这个人“附庸风雅”,一个工人还“搞这些名堂”。陈尚德不管别人怎么说,觉得“自己喜欢就好”。
但谋生的篇章还要继续。20世纪90年代中期,陈尚德考了A1的驾照,买了中巴,跑起了客运,从工人摇身一变为“司机师傅”。跑车更累更忙,陈尚德画画频率变成了两三天一次,他开始上网后,还常常看看名家作品。
这一跑,又是15年。期间,他从没有给车造成过一条划痕。值得一提的是,陈尚德在开大车时有一同事,也是白天开车,晚上练字,一手毛笔字越写越好,如今成了知名的书法老师。
“这就是他送我的。”陈尚德指着画室墙上的一幅画,“所以说,决定做一件事了,当然就要全心投入。”
兴趣,能变现
陈尚德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的画能带来收入。
2008年,陈尚德父亲身体抱恙,他放弃了跑客运,回到安塘乡下照顾他父亲。
就这样几年间,陈尚德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接些搬运水泥沙石的散活,其余时间就画画。2014年,安塘石头地村陈氏宗祠迎来翻新,管理人遇上个难题:自家宗祠远近闻名,上面的壁画颇为精美,该找谁来修复合适呢?
正在想办法的两位管理人在陈尚德妻子的奶茶店看见了陈尚德挂着的画,觉得“还不错”,赶紧联系上了他,看了看陈尚德的其他画,就问他作为“陈家人”愿不愿意帮祠堂修复古墙画。
心里没底的陈尚德说那要细看实物再说,一旁两人赶紧给本次修复工程的主要负责人陈大哥打去了电话:“有个画家要来画画!”随即带着陈尚德去宗祠。
陈尚德刚爬上脚手架,扫描了一圈墙画,一声大喝传来“下来!你不要搞坏了。”
挨了“一盆冷水的”陈尚德下来,发现呵斥自己的原来是自己每天帮拉材料水泥厂的老板,老板没想到这个在自己手底下拉水泥的“粗佬”就是自家兄弟口中的“画家”,冷不丁开口:“还不知道你会画画,别给我们弄坏了。”
陈尚德有些尴尬,另外两位管理者为陈尚德打起了圆场,表示陈尚德信得过。几天后,陈大哥决定,给这个“司机”一个机会。
陈尚德心里明白,陈大哥的态度是因为祠堂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很重要,要修旧如旧。陈尚德静了静气,做足了准备,非常细致地画好了两幅图,“你们看看行不行。”随即又静悄悄地离开了,继续搬起了水泥。令他没想到,他的画赢得了陈大哥的认可。
彼时,陈尚德心里其实也激动极了:“这么多年努力画画,没有想到真的有人来请我画。”
回忆起这段戏剧性的故事,陈尚德对陈大哥兄弟和陈氏宗祠充满了感激,他把这项工作的报酬又捐了一半给祠堂:“谢谢他来叫我画画。”
学习,不停步
认同,往往能给人深厚的鼓励和勇气。
热心的陈大哥也帮忙“推广”起陈尚德的绘画,邀请了许多人来参观祠堂,并把他推介给更多认识的需要画画或者修复壁画的亲友。“这是我兄弟画的哦!”有人来逛祠堂时,陈大哥还会主动讲起这段故事。
自从打开那个尝试的口之后,越来越多人认识了陈尚德,邀请他设计墙绘、修复古画,陈尚德的业务越来越多。
画得越多,看得越多,陈尚德一方面有了信心,同时也慢慢有了“本领恐慌”,他觉得自己“基础还不够”,要与古画那种风格一致、要复古,有很多学问在里面。
陈尚德抓紧找书籍、上网查、看古画,力图抓住那种复古仿古的感觉。正好赶上修复祠堂的风气,陈尚德投入了十足的精力去完成。
慢慢地,陈尚德还接触了精神文明建设类和乡村建设类的墙绘,尚德尚礼的故事、落日下的村庄、丰收的稻田、玩耍的猪崽、秀美的山水……这些都是陈尚德笔下的风景。
陈尚德不想机械地绘图,他会思考怎么让墙绘与周围的环境更和谐一致。他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各有擅长、互相学习,组成了一支专门从事墙画的团队,除了在云安、新兴有业务,他甚至去到了肇庆、深圳。在不开工的日子,他总在画室捉摸着古画、墙画,一本本书被他翻得发黄。
作为从村里走出的“画手”,陈尚德见证了乡村的改变:“现在农村变化很大,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多了,我们还去了很多很远的村子画画,路很好走,村容村貌也好。”
陈尚德想着,要进一步提升画画水平,多向别人学习,吸收写实、国画、油画的特点,让墙绘更生动更明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让每一方的人,无论有没有文化,都看得懂,看得舒服,看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