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在场,就是希望丨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
【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3年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他,为每位患者都备注了特别的名字,确保对患者“句句有回应”;
她,长年累月与病毒和细菌打交道,却帮助更多家庭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她,在几平方米的“小黑屋”里,日复一日为患者提供精确的超声诊断报告;
他们让我们相信,医者在场,就是希望。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我们走进云浮市人民医院,聆听优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暖心故事。
王华国:对患者“句句有回应”
刚下手术台,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二区主任医师王华国打开了手机微信,看到了许多“小红点”——那是很多条未读消息,大多数来自患者或家属,备注统一都是“床号+姓名+疾病”的格式。
“几乎每位患者我都是这样备注,这样可以让我立刻想起患者的情况。就算偶尔忘记了,根据这些信息,在系统里很快就能查询到患者的就诊记录。”多年来,他一直保留着这个备注习惯。
早上7点到晚上6点,有时还需要24小时值班,尽管工作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但他仍旧会见缝插针地回复患者的消息。有空的时候他直接回复,忙碌的时候就做个标记,确保对患者“句句有回应”。
在他的手机里,有3000多个微信好友,除了亲戚朋友,就是患者及家属。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治疗过程他都会保持跟进。尤其是患者出院时,他会主动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患者。一方面是方便患者随时询问病情;另一方面,他也很想了解患者回家后究竟恢复得如何,是否还需要继续治疗。
“只要患者有疑问,我从来都不会去推卸或者忽悠他们,每一个患者我都会给他最详细的答复。”王华国说,患者肯定是感到很不舒服了,才会给医生打电话发微信,我们既然是医生,就不能怕麻烦,要主动去帮他们解决问题,打开心结。
他随手翻到和一位腰椎骨折患者家属的聊天记录,从去年9月9日到今年8月18日,一直保持着联系。“甘几是可以冲凉呀?”“系腰骨度几时可以拿钢钉出来啊?”“王医生明天有上班吗?”每一个琐碎的问题,王华国都一一耐心回复解答。
“这位患者刚来的时候,是被担架抬进医院的。一个月后再来复查,他就能走着进诊室了。后来我也十分关心他的情况,看着原本截瘫的患者恢复得越来越好,我的内心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王华国说。
这只是王华国与无数患者沟通的一个缩影。工作23年来,他仍旧保持着医者的初心,并告诉自己的学生——“做好一名医生,技术要过关,更重要的是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技术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我们对待患者的态度很重要。有些疾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我们要学着耐心开导患者,给他们好好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动力,患者的精神面貌会截然不同。”王华国说。
梁莉:隔离病毒,但不能隔离爱
在医院里,感染科可以说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特殊战场。这里收治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肝癌、艾滋病等患者,工作在这里的医护人员,长年累月与可怕的病毒和细菌打交道。
“我之前在普通内科工作,来到感染科后,想到这些疾病不仅会通过血液传播,还会通过呼吸道传播,真的一下子难以接受。”回忆起2017年刚入职云浮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场景,主治医师梁莉仍然记得当时心中那份畏惧感。
但是很快她就调整好心态——我们已经知道危险所在,就知道怎么去应对它。只要按照医院规定做好标准的预防措施,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被传染。
除了克服自己对传染病的恐惧,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同样重要。在梁莉看来,传染病患者通常都会有病耻感。作为医生,不仅要专注于治病,更要跟患者有心理上的沟通。
“为什么会有病耻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患者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不全面。他不知道这个病是什么,只知道会传染给别人。”梁莉跟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染性疾病是有得治的,只要把病原体杀掉就没有传染性了,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不久前,一位80多岁的肺结核患者,担心自己得了病会影响孙子,他的家属也觉得恐惧,担心老人回家后把病传染给家人。于是,梁莉便耐心地与老人和家属沟通,尽管肺结核具有一定传染性,但是它主要是通过痰液去传播。只要用纸巾包好每一口痰然后统一收集扔掉,定期消毒痰液收集器,就没那么容易被传染。
她还特别叮嘱家属,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独立的房间,保持通风,但饮食方面不需要隔离,肺结核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一家人一起吃饭也没问题。
“之前有一个老师跟我讲,如果把一个传染病病人完全隔离,并不是隔离了疾病的传播,而是隔离了爱。”梁莉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她认为除了专业治疗,患者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如果家属理解了这个疾病,并且愿意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效果会更好,治疗过程也会更愉快一些。
在日常查房的时候,有些老人家听力不好,梁莉便会弯下腰来,凑到他的耳边大声说话。遇到乙肝或艾滋病等患者,只要对方身上没有伤口,她也会徒手去跟患者握握手、拍拍肩,鼓励一下他们。“这些轻微的肢体接触,会让患者感到些许安慰,也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梁莉说。
曾冰冰:不想看到这位妈妈放弃
在几平方米的空间里,灯光略显昏暗。一张检查床,一台超声仪,一台电脑,这是超声科的标配。
从湖南到广东,曾冰冰跨越几百公里来到云浮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第一天上班就遇到了难题——“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做超声检查的时候,大家几乎都是用方言沟通,而曾冰冰对粤语一窍不通。那些爷爷奶奶不会讲,也不会听普通话,怎么办?“不能让他来适应我,只能我去适应他们。”为了跟患者顺畅沟通,她开始发奋学习粤语。
“边度唔舒服?”“翻过身来。”才过了一两个月,曾冰冰就学会了做检查时的常用语,也渐渐能听懂患者说的话了。虽然说得不太地道,但是与患者的沟通已无障碍——无非就是告诉他们怎么摆体位,哪里不舒服,不舒服多久了,都是一些固定的语言。
尽管日复一日在这间“小黑屋”里工作,但她每天和不同的患者打交道,对这里的爷爷奶奶印象尤为深刻。
有一次,一位爷爷做检查的时候,由于动作比较慢,就不停地向她道歉:“不好意思啊,我年纪大了,动作有点慢,麻烦你包容一下。外面这么多人都在排队,你们真辛苦啊。”听到这些,曾冰冰忽然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就像这位爷爷说的那样,一旦患者的速度慢了,她们就不能准时下班。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曾冰冰在科室囤了很多自热米饭,“点外卖太慢了,吃这个比较方便,不用等。”她笑着说。
在做检查的时候,为了让患者不那么紧张,曾冰冰有时会和患者拉拉家常。前段时间,一位50来岁的阿姨,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可能盆腔有恶性肿瘤,CT结果也提示是恶性肿瘤,然后就被收住院了。
“什么时候做手术啊?”曾冰冰为阿姨做检查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阿姨却回答不想做手术,因为儿子今年刚大学毕业,怕治疗要花很多钱。听到这里时,她忍不住和阿姨多聊了几句:“我们影像学的诊断并不能取代病理诊断,我们怀疑是恶性肿瘤,不代表它一定是恶性肿瘤。”
为什么会对素不相识的患者如此上心?大概是因为她自己也是肿瘤患者的家属,因为当初积极配合治疗,5年后亲人依旧好好的。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阿姨,“不要觉得是恶性肿瘤就没得救了”。
发觉阿姨心里好像有一点点松动的时候,她继续说道:“难道你不想看到你的孩子结婚生子,不想做奶奶吗?”说到这里,阿姨的眼泪哗的一下流了下来。走出超声室后,阿姨又折返回来确认:“我还是很有希望的对不对?”
“你要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相信钱的事情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解决,相信你的孩子在钱和妈妈之间,肯定会选择妈妈。”曾冰冰说。
延伸阅读>>>
医生们的“初体验”
第一次独立值夜班
虽然已经跟经验丰富的同事值过夜班,但当我第一次独立值班,心情还是不可避免地紧张与忐忑。果然,夜深后我还是接到了急诊科的电话。电话那头医生语气紧张,通知我立即准备好一袋O型红细胞,等待护士取血,即发0球。还好平时科室已经有过应急演练,我迅速反应,火速准备好需要的血液,在取血窗口等待发血,护士很快拎着取血箱气喘吁吁地赶来,我们立即进行双人核对,无误后护士才匆匆离开,整个过程不过3分钟,我却久久不能平静,迟迟回不过神。第一次独立值夜班经历的这件事情,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不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全心全力守护每一个生命。希望每个夜里城市处处灯火通明,再无长夜漫漫,人人脸上露出笑颜。
——云浮市人民医院输血科检验技士余晴然
第一次参与抢救
2017年毕业,就加入了云浮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分配到了腰古镇中心卫生院。晚上我值班,我就在医院内待命,有患者需要化验或者需要急诊抽血检测的,医生同事们都会打电话告知。当晚接到了急诊电话通知,我立马回科室拿好自己的“装备”,等我提着东西一进去抢救室,发现值班医生和护士都在处理患者,默契地配合着。我从医生手里接过化验申请单,看了眼需要检测的项目,就着手准备我的工作了,给患者手臂静脉消毒,开始抽血。
患者是位69岁的老年女性,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我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判断,应该是患者没有规律用降糖药,导致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我在患者身边抽血时闻到了“烂苹果”气味,患者此时也是大小便失禁的状态。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医生,顺便也立马测了一个床旁血糖,发现血糖仪检测不出结果,因为血糖浓度太高超出仪器检测上限了。其它检测结果出来的时间有点久,我就建议医生先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后续结果出来马上告诉他,医生也听取了我的建议。后来的抽血检测结果也证实了患者是酮症酸中毒。我为自己及时而有依据的建议给医生提供了帮助,也为患者生命抢救争取了时间而感到开心。第一次参与抢救,让我有了职业荣誉感。
——云浮市人民医院输血科主管技师周正中
第一次出门诊
白云浮动,穿过玻璃长廊,走进了门诊大楼,这是我第一次上门诊。上门诊班前,科室的同事详细交代我门诊系统的操作流程,有点小紧张,有点忐忑的心情来到诊室,毕竟第一次上门诊班。
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取药的。门诊系统刚开始就有点小脾气,总是提示不能保存,满头大汗的我,求救了耐心的同事,感谢同样耐心的第一位患者,没有嫌弃,告诉我不着急。感谢病人的信任与耐心,给了我更加努力的坚持自己的使命。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学习工作中,能够得到给予的帮助,让我感到温馨。听到我向科室的同事求救的“信号”,科主任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门诊,给予了我十分耐心的一一指导。第一次上门诊忙乱中带着温馨。感谢病人,让年轻的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感谢科室的大家庭,在这充满温馨的日子里,能够心中迎着光并踏着扎实的脚印前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严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