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通 云浮发布 云浮日报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云浮宣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山区里的“飞行家” 丨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

2024-02-07 16:46 责任编辑:陈熠 字号:

【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了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3年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一台无人机能做什么?

可以延伸视野范围,航拍一张风景大片。对于广东电网公司云浮罗定供电局海蓝工作室来说,这个问题意味着“更大可能性”。 在蓝誉鑫的带领下,这群身处山区的探索者,锻炼出了过硬的无人机飞行技巧和专业巡检技能,不仅突破电池续航难题,更布局建设省内第一条无人机自动巡检线路,实现罗定电网无人机自动巡检全覆盖,让山区电网看得见、摸得着、去得到。

长岗坡精神在海蓝工作室的无人机应用探索故事中闪烁光芒。蓝誉鑫团队通过无人机全面、精准、高效的电力运维,大幅提高电网运维的效率,让山区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稳定可靠电力,也为消防、路政、通信、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无人机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修理到改装

突破重重难关

2018年夏,一场台风突袭广东,罗定罗镜镇方圆几公里山路数十处塌方,区域内断电无信号,步贺村与外界失联近三天。

肩负配网运维责任的蓝誉鑫带着无人机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巡检受灾线路,其间碎石满山、林木倾倒、泥泞铺路的景象让他记忆犹新。历经曲折,蓝誉鑫终于到达步贺村,有一位独居老奶奶看见他,小跑上前,含泪倾诉村子断电又受困的经历:“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蓝誉鑫赶紧把沿路来的情况用卫星电话传回后方,迅速投身抢险。罗定人多地广,盆地周边多山,当地79%的电力线路设备架设在人车难达的深山,无人机配网巡视需要到达线路设备附近才能完成,运维人员常年远距离徒步是家常便饭。

此番抢险经历,结合此前的工作见闻,让蓝誉鑫萌生了一个念头:借助可以自动巡检的无人机,为一线班组的巡山探路提高效率。

彼时,无人机自主巡检在输电领域刚刚兴起,但在配网领域几乎从未有过尝试。看着员工的这股劲头,罗定供电局主要负责人出面,向广东电网机巡管理中心、云浮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和云浮其他县区借了无人机回来,又从各个部门抽调了人员支持。

但抽调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经验,对借来的无人机只会简单操作,加上山野信号弱,无人机炸机、失联情况时有发生。而厂家修复常常滞后,甚至一度出现厂家修不了的情况。

蓝誉鑫干脆和伙伴边拆边学边修,同时利用网络寻求突破。在一个个技术群里,他和全国各地的无人机发烧友热切交流,蓝誉鑫逐渐掌握了更换驱动器、修理电动机、保养换向器等技能。

提问、学习、修理、解答……不知不觉间,蓝誉鑫利用“拆解”和“重装”把无人机“摸透”了,从提问题的小白慢慢成了热心解疑答惑的行家。

“这个已经无法修理了。”在一次返厂保修的经历中,一架掉落池塘的机器被大疆公司鉴定为“泡水报废机”。蓝誉鑫并不甘心,他抄起电吹风、电烙铁等工具,拆解、清淤、更换零件……48小时后,这架无人机成功“重生”。

这件事让团队士气大振,也传到了大疆公司的技术团队耳中,他们派人专门从深圳来到罗定,要看看这里隐藏着的高手。

2020年,蓝誉鑫牵头的“海蓝工作室”正式成立,单位的18楼被收拾干净,供这群喜好钻研无人机的年轻人一展所长。

苦学技术走遍罗定

练就自动巡视“一双眼”

海蓝工作室成立后,这群年轻人的干劲更足了。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无人机的续航时间。

“现有的无人机电池无法支撑日常巡航任务,如果遇到复杂地形或任务,一旦中途无人机中途折返或坠落,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不安全。”蓝誉鑫说,干脆从电池入手来提高无人机的续航。

按照当时的技术能力,一块电池能飞十来分钟,大概能巡40基杆塔,但在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广布的罗定,巡检线路长度是其他地方的几倍。

工作室购买了二手电芯,用叠装的方式反复试验。他们发现,电池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电池反而导致机身过热、飞行不稳。在不断调试后,一个最优解出现了——8片电芯叠加的改良版电池。

搭载新电池的无人机,首飞便突破了18.1公里,是曾经被巡航里程的15倍,刷新了配网单架次巡视160基杆塔的新纪录。

解决了“飞行时间”,蓝誉鑫和伙伴们想到,能不能让无人机自己飞行、自己采集数据甚至自己来初步分析结果。

在地形复杂的罗定,要做到这样稳定的自主巡检,涉及的技术问题十分复杂。前期数据基底、编程、算法、图像识别、信号传输……对于一个从未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团队来说,挑战重重。

所有技术都要从零学起,蓝誉鑫内心坚定无比。他希望抓住这个机遇,改变山区运维现状,让线路看得见、摸得着、去得到。首先,蓝誉鑫带领从供电所抽调来的年轻人开始“走遍罗定”。天不亮就出发,穿行于山林之间,视野在林木、山壁、村庄之间轮换,直到太阳落山才返程,而晚上则加紧处理白天的数据;在不出门的日子,团队成员就抓紧学习编程、算法等知识。

在286个日夜的不懈奔走之后,蓝誉鑫的团队累计飞行2.16万公里,完成区域配网线路的数据采集和点云解算,第一次摸清3.5万多根电杆的位置,并且精确到厘米,罗定供电局成为广东电网公司第一个自主完成配网线路自动巡视全覆盖的县区局。

海蓝工作的突破创新从未止步:掌握了航线文件的逻辑及编辑拼接方法,解决了信号问题,实现精准起降;借助WAPI技术,成功搭建了南方电网首个无人机作业“云巢”系统,使巡视数据自动安全高效回传云盘。

技术升级直接利益一线人员。以前每到雷雨天,镇街供电所总担心哪个设备会出问题,有了无人机后,可以提前做足准备,工作直线提升。

海蓝工作室的持续突破又引起了大疆公司的注意,他们主动把研发中的无人机交到工作室这里进行测试,蓝誉鑫和伙伴的上手体验成了产品改良的重要参考。上述公司有关负责人曾在来访罗定供电局时说:“在这么多行业应用场景内,把无人机用到这么极致的,就属蓝工的团队了。”

在广东电网公司配网自主巡检的交流活动中,蓝誉鑫毫不保留传授经验,甚至电力系统外单位也前来沟通学习请教,海蓝工作室为更多人所认同。

解难题办实事

“飞出”更广阔的空间

“别害怕,我们先给你送物资过来,你先吃点东西,我们一定救出你!”夜幕之下,罗镜镇罗镜河水流湍急,一群人对着被困河中间的村民喊话。

这一幕,发生今年9月初。彼时,罗定市普降大雨,西南部多个镇(街)雨量超过200毫米。下午刚在河道内放牛准备归家的村民因上岸不及时导致被困河心岛。当地工作人员曾尝试用无人机运送物资,奈何雨天环境复杂,并未成功。

时间来到晚上,情势紧急,罗定供电局接到紧急支援请求,立即派出配网智能作业班,蓝誉鑫就在其中。此前,这个班组就多次配合地方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班组来到现场,利用无人机红外夜视高清变焦及星光夜视功能对村民被困的河道进行地形勘察,熟练精细的一番操作后,一趟又一趟成功把救生衣、食物、手机等物资运送到被困村民手,给了他极大的希望,为后续的成功营救做好了铺垫。

10月19日,又一场暴雨侵袭罗定。“供电力量”迅速派驻人员到受灾严重镇街局参与联合值守。暴雨尾声,各分组奔赴一线,开展“水退、人到、电通”的抢修工作,其中,智能作业班利用无人机,对目前水位、电网设备受灾情况进行准确观察。至21日15时,在具备供电条件的情况下,恢复了90%停电用户的供电。

“有无人机的辅助,洪水来临前,我们可以提前知道浸水电,提前停电,水退就可以及时恢复供电,这放在以前,时间会被拉得很长。”罗定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说。

蓝誉鑫引领团队让无人及应用创新从“想看到”变为“能看到”再到“看得到”,灵活的无人机不仅飞得更远更久,还更“智能”,大幅度提高电网运维的精准度和效率,让山区居民享受稳定可靠电力服务。

如今,蓝誉鑫尝试着把数据结合地图实时呈现,让电网线路设备看得见、摸得着。团队以开放地图作为“蓝本”,叠加高精度卫星地图平面、360°全景、三维模型影像,建成了广东首张电力数字地图,不仅能对设备进行厘米级的高精度展示,还可以快速响应电网规划、安全管理、廉洁防控以及灾害精准预警等多项电力业务需求。

令这些全心钻研技术的“飞行家”们没想到的是,这些无人机的应用技术成果给当地许多部门带来了启发,治安维护、医疗联动、住建管理、森林防火、车流管控想等皆有用武之地,甚至还有农业企业上门交流。在国内首份电力行业巡检工具书《配电网无人机巡视典型缺陷图册》中,蓝誉鑫作为主力参与编制,还提供了海量的照片案例。

“罗定供电局海蓝工作室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了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进阶。”罗定供电部门有关负责人说,随着海蓝工作室对无人机在电力运维领域的持续探索,其积累的技术成果越来越丰厚,应用场景有无限可能,海蓝工作室的年轻人们从打开创新的一条窗缝开始,如今慢慢发现了窗外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