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点点善意,共赴互助之约 | 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
【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了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3年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守望善德,名之为义。服务社会,需要多少力气?传递爱心,得付出什么努力?对于云浮罗定市义工团队负责人张文滔来说,问题的答案是:起心动念为上,行有余力则行。
一旦出发,矢志不渝。从一次特殊经历引发了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张文滔作出了“做点公益,有益于社会”的发心,令其未料的是,这份公益事业越做越大,让其全心投入,感召了越来越多人加入。
两手相握,两心相印。如今,罗定义工已成为一个常驻200人,参加活动有3000人的团队。佳节问候、灯照农家、助学扶弱……需要援手之地,总有他们的身影,心愿祈求之处,义工团队响应。成为义工,许下一个长久诺言,爱心传递的故事要用很久去讲完。
一次经历,心中发愿
沿着记忆线索展开,张文滔回忆起从事公益的“原点”。
2006年初,原本应是喜气洋洋的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张文滔住进了医院。身体的病痛、情绪的低落伴随着他。“人生有什么有意义的事?”“人生来是要做什么的?”……手术时,无数的念头席卷而来。
在对未知的恐惧、对人生的反思中,张文滔立下祈愿:如果手术成功平安康复,就做点公益,回馈这个社会。
善意回响,这次手术很成功。充满感恩的张文滔出院之后,赶紧联系网上认识的朋友,先是买水果去了敬老院。见到张文滔,老人们激动极了,拉着他聊个不停。
张文滔走出敬老院后,还有老人追出来,一定要和他握个手。这一幕极大地触动了张文滔。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公益氛围还不是那么浓,老人们看到有人来探望,都很开心。”张文滔感叹,“当时就决定,以后要多来看看他们,社会确实需要这么一股正能量。”
慢慢地,张文滔开始接触更多的公益项目和事件。2006年中,在积累了经验之后,张文滔发起成立罗定义工联盟,这也是罗定第一个民间志愿组织。这时,团队由张文滔全资支持,包括所有帮扶的开支、人员的吃饭等支出。
但是,令张文滔没想到,这些行为被人怀疑“别有用心”。“可能有人会说,有什么目的,有什么企图……”张文滔明白,公益事业以公为名,自然伴随着公众的目光审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是为这个社会做事,不是为了名声做事。”
同样不理解的,还有张文滔的家人。“家里人会觉得,我做这个连生意都不管了,心里有些不舒服。”张文滔坦言,“不过他们还是尝试理解我,慢慢变得很支持。”
张文滔没有被流言蜚语影响,还是埋头做事。他觉得,让质疑者看见义工做的事比自我辩解来得有用,还能以此感召更多人加入。2009年,这个民间志愿更名为罗定市红十字会义工,意味着公益活动得到了更大的认可。
“这是认可,也是责任,我们一切都可接受监督,运转会更规范,能做的事也更多了。”张文滔说。
17年全心投入,扶弱济困不言累
2009年,在一次救灾过程中,缺乏专业训练和设备的罗定义工团队没法到一线,只能在后方做些清扫消毒、运送的工作。看到大自然的灾难,张文滔又一次感到“人之渺小”,他觉得,要吸收专业人才来强大团队。
“一般人认为,义工就是出钱出力,没有难度。”张文滔坦言,“其实真的操作起来很耗费精力,比如一个年夜饭项目,我们要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食材的准备、厨师、时间、人员,要协调,要联络。”
正如张文滔所言,从事公益,并不止表面上所看到的“出钱——买物——赠送”这样一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考量,要核实,要组织,还要回访。最关键的是“做义工不是开公司,这个团队由人组成,人的组织管理,要靠包容和智慧”。
慢慢地,罗定义工参与者越来越多。张文滔要花费大量精力来运营,他决定把生意交给搭档,全心投入成为专职义工。
如今,在罗定义工的办公点外,墙上贴有公示牌,展示着团队已经形成的十件志愿服务项目。
敬老院内,照料长者;在山区,与孩子们共度节日,帮助留守儿童圆梦,牵线对口帮扶,修房建屋;与老人同吃团年饭,中秋节千盒月饼赠山区,冬天千件棉衣、千张毛毯送孤寡;疫情期间发动义工群友捐款捐物,冲锋在防疫一线……罗定义工团队走动在城市、乡村,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如张文滔所愿,罗定义工如今“人才济济”。有救援人才、有盖房子的专业人士、有厨师……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口口相传汇聚到这里。据统计,从成立至今,罗定义工已发展到4000多人,对口帮扶400多户困难家庭、9600多名孤儿及孤寡老人,成为罗定本地最为活跃的公益队伍之一。
汇集爱心,罗定公益氛围越来越浓
“一个人的能量再强,公益事业做得再大,其实都很渺小。”张文滔谈起了义工的经验,“关键是要打动更多人参与这件事中。”
据了解,目前,罗定义工常驻队员有200多人,同期活跃的公益团队如只剩下了罗定义工。在这个团队服务超过5年的人都说:“心变得更加包容,更有耐心和同理心了。”
“我们团队有的人可能外出谋生创业,或者定居外地了,大家虽然离开了,但是心还在,更多时候还会捐款捐物。”张文滔说,离开的队员也把这份善意传递向远方,有的人带动邻居、乡亲、后辈做起了公益,主动给周围的老人家做饭、买衣服,“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义工的意义,那就是‘爱的传递’。”
值得一提的是,张文滔有着一个“一呼百应的宝物”——由义工组成的微信群,每次遇到求助信息,张文滔验证之后就会发到群里,求助者、募捐金额、帮扶方式等信息发出之后,大家立刻响应。
2021年,张文滔当选“广东好人”
令人惊叹的是,筹款过程往往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我们平时不接受捐赠,都是有项目、有行动才筹款。”张文滔说,罗定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让他们继续这份公益事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回复求助信息、策划帮扶行动、实地调查服务对象、回访受助者……现在,张文滔的一天丰富而充实。他也先后获评了“广东省最美志愿者”“云浮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和“广东好人”等荣誉,但他从不夸耀。
“现在敬老院老人家精神很好,爱说爱笑,一批又一批人都来看他们。他们有的还和我说‘你几时来看看我,我们不一定有空的!’”张文滔笑着分享道。
近10年,罗定公益氛围比之前浓了很多。作为见证者,张文滔说,现在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特别是村镇乡贤返乡,做了不少好事。他希望以后带着这群团队的伙伴们多往乡镇走走,为那里的老人送去关怀。
■记者手记
人是自然之子,也是社会生物,社会责任的担负是行走社会应有之义。罗定这群义工,投入时间,捐资赠物,力行善事,传递善意,17年的坚守为“义”字正名。也希望更多的人与人为善,爱敬存心。
2023年9月2日,罗定受台风“苏拉”影响,多个乡镇、市区部分低洼地区出现水浸。发稿前,张文滔与其队员已奔赴一线参与救援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