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初心的“鱼腐妹” | 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
【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了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3年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第二季”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泷江静流,蜿蜒出风韵千年的南江文化,也养育出肥美鲮鱼。寻味罗定,什么最能把人纳入爱的幸福范围?
皱纱鱼腐,存在于所有罗定人的集体记忆和饮食习惯之中。选用泷江流域水源养育的新鲜鲮鱼,薄如蝉翼、透如轻纱的表皮,爽滑香嫩的口感总能给人以身心的慰藉。罗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风貌形成了这一“吃鱼不见鱼”的美味,时间淬炼和广泛传播成就了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名。
一颗鱼腐,裹着文化,藏着乡愁。本地姑娘朱莹莹起了个大早,赶到市场选了一批新鲜的鲮鱼。选鱼、配料、下锅、控温、包装……关于鱼腐的技艺,朱莹莹早已和父辈一样了然于胸。
幼时的朱莹莹见证了父辈的辛劳,而今她选择返乡去“接棒”这一传统行当。不同的是,她不仅帮着家里做好线下实体店的运营,还玩起了短视频,用轻量级的内容讲述传统风味的现代故事,在一颗颗鱼腐、一则则短视频中,有着她对家乡和未来的期待。
源与流
传承记忆中的罗定味道
“在罗定,人人都是吃鱼腐长大的。”这句话,并非虚言。选用泷江流域水源养育的新鲜鲮鱼,去骨剥皮后剁成肉茸,加入蛋清、粉心、食盐等调味,搅拌成鱼胶后挤成匀称小丸,炸至金黄后就可起锅。因其薄如蝉翼,透如轻纱,美味爽口,故得“皱纱鱼腐”之美名。
早在上世纪末,罗定皱纱鱼腐已是颇享盛名的地方特色名菜。在罗定一带及周边地区,凡遇上喜庆之事和传统节日,必以其作为宴席的一道压轴菜。一口鱼腐,足以唤醒罗定人舌尖上的记忆。
“从我有记忆开始,家里就是做鱼腐的了,那个时候是个小小的家庭作坊。”
提起父亲的创业经历,朱莹莹十分敬佩:“1998年我爸开始了鱼腐的创业道路,那时全程都是手工制作,速度慢,10斤的鱼肉制作成鱼腐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完工,打包装、送货等全部需要亲力亲为,非常辛苦。”
“在广州,还没有人认识鱼腐,开拓起来很难。”朱莹莹的父亲以一辆自行车跑开了市场,加之出品的鱼腐味道好,收获了越来越多客户的支持,生意逐渐步入了正轨。
家里人在锅炉前忙活的样子、厨房的油香、一锅接一锅的鱼腐香成了朱莹莹和哥哥两人童年的重要画面,父亲的勤劳奋斗深深触动了兄妹俩,从读书起他们就习惯了为家里的活计搭手。
家人的支持让朱父斗志满满,在鱼腐行业中率先投资购买和改装机械设备,把原来的纯手工制作升级为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一下就提升了不少。后来,朱父在肇庆新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成立了食品公司。
出于对饮食文化的热爱,大学时朱莹莹来到了广州读食品加工专业。外向开朗的她热衷于把家乡罗定的这道美食带去学校分享给同学,总赢得一阵阵好评,她深深为自己的父亲和家乡的美食自豪。
2021年,大学毕业的朱莹莹毅然选择了回到罗定,开办了自己的鱼腐生产工厂,注册了商标。“我希望毕业后和爸爸一起并肩作战。一个是想发挥专业所学,减轻爸爸的负担,同时也想把罗定鱼腐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传播出去。”怀着这颗初心,朱莹莹带着满满的热诚开启了新探索。
新与旧
探索传统美食“出圈路”
今年5月,央视《味道》节目组来罗定拍摄,详细介绍了云浮“控温高手”带来的匠心美味,朱莹莹作为节目主角之一出镜,容颜姣好、落落大方的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鱼腐遵循了最本味的做法,是一种鸡蛋与鱼肉完美结合的上好食材。”节目中,朱莹莹展现了熟稔的鱼腐制作技艺和优秀的表达能力,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工艺现代传承人的风范。
作为“Z世代”的朱莹莹深知品牌对于传统技艺和特色产品的必要性,“鱼腐作为地标美食,人们看重品质和味道,也越来越关注品牌和文化。”
在食品领域,品牌口碑以味道为前提。“在过去,鱼腐以手捶技艺来完成,不仅成本高,也无法供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了做优品质,朱莹莹和父亲联系专家,优化了厂里的半机械化生产工艺,实现了稳定地控制鱼腐品质,效率提升了数十倍,“我们的鱼腐在保证质量同时也保证了产量,受到了大家的热捧。”
“老一辈们吭哧吭哧地全力做好味,这种匠人精神我们必须传承。”朱莹莹说,“但是在这个信息时代,要让更多人认识鱼腐,还需要借用网络的力量,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让鱼腐更立体更生动。”
在车间,朱莹莹介绍鱼腐的现代制作方法;在档口,朱莹莹又讲着各色吃法;有时,她又分享着日常。在短视频平台上,朱莹莹以亲和的笑容和流利的话语出镜,展开了丰富的视觉表达,保持着一周多条的更新频率。
“我的灵感就来自日常,虽然只是小小一颗鱼腐,它的历史、味道、做法、吃法都有很多内容可讲,还可把罗定其他特产结合一起,就好像拍着拍着就打开了思路。”朱莹莹说,现在拍摄短视频已成了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新形式,朱莹莹宣传了鱼腐和品牌,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到罗定鱼腐,不少人还转化为了客户,她也获得“鱼腐妹”的称呼,还有粉丝会亲切称其为“肥莹”。
在这个“传统美食焕新传承”的过程中,朱莹莹更理解了父亲在创业时的辛劳,也看到了鱼腐“味动八方”的广阔前景。“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鱼腐不单单是一份好吃耐吃的食物,更是一种罗定文化的传承。”
近与远
让地方非遗文化走向全国
新鲜出锅的鱼腐,色泽金黄,香味四溢,轻点炼乳后,香酥鲜甜的味道令人难以忘怀,一口穿百年。据记载,“罗定皱纱鱼腐”起源于元朝大德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清朝时工艺逐渐成熟成为岭南佳肴。2018年,“罗定皱纱鱼腐制作技艺”入选全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鱼腐,不成宴。在罗定当地有“鱼腐百搭”的说法,由它制成的各式菜肴汤鲜味美,鱼腐松软嫩滑,火锅鱼腐沾着汤汁,透薄弹牙……罗定人对于这道美食寄予了深厚的感情。
“罗定皱纱鱼腐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作为年轻一代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传承好鱼腐文化,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朱莹莹说,现在这道“吃鱼不见鱼”的美味不仅融入了罗定人的日常生活,还逐步走了出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守正创新”是朱莹莹形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关键词。
在她看来,年轻一辈要学习老一辈的匠人精神,把对品质的追求和技艺的精髓传承下去,还要主动拥抱现代技术,用品牌和传播赋能类似鱼腐这样的非遗文化产品。她除了加强门店销售外,还开拓电商渠道,借力短视频拓展销路。空闲时间,朱莹莹会在罗定到处走走逛逛,曾经记忆中的小县城如今愈加整洁美丽,给了她不少拍摄的灵感。
据了解,朱莹莹家的厂一天最多可以生产2万斤鱼腐,通过近年来打造的销售网络,源源不断地把罗定鱼腐销往到大湾区的餐桌上,把吃鱼不见鱼的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罗定皱纱鱼腐形似圆球,色泽金黄,有团团圆圆、美美满满之寓意,而且‘鱼腐’的发音与‘愈富’相谐,寓意美好,是招待宾客的优选。”朱莹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有一天罗定鱼腐也能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