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头条
-
互联网之光丨风好正是扬帆时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0.79亿人,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4万亿元,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一;国家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率地市级达100%……鲜活的数据,映照出我国正与信息时代相向而行、与数字变革同步发展。2014年,中国迎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当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会上,总书记作出“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的判断,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一字之变,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紫金山南,九龙湖畔,位于南京未来网络小镇的紫金山实验室正向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前沿发起冲刺。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市考察紫金山实验室时,同科研人员亲切交流。“今天给您交作业来了,作业有点难,我们完成的时间有点长。”刘韵洁院士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道。2014年12月13日,总书记在南京市考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听取了刘韵洁院士关于研发工作的汇报,并对采用新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非常关注,提出殷切期望。自2018年成立至今,紫金山实验室在未来网络、B5G/6G通信、网络安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领先成果,创造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实验室还集聚了国内较早研究6G的科研团队。在2023年的江苏之行中,总书记了解到这个团队通过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不仅实现传输速率、系统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十分高兴。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把握机遇、再立新功,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国际竞争的新高地。面对一浪赶一浪的新技术革命,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2022年3月30日,贵州省人民医院专家在和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进行远程医疗会诊。进入新时代,我国抓住时机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集中资源力量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加快发展,国产操作系统应用深入推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上榜总数多年蝉联第一;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5G网络,5G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涵盖交通、医疗、教育、文旅等诸多领域。“让亿万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在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每天有约8000万条数据从城市四面八方涌入,在“中枢系统”中进行着高速的运转和精密的分析,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应用场景,全天候为百姓提供服务。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运营指挥中心,了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情况。总书记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互联网发展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普及的广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不只在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各地各部门提升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力度,促进互联网普惠包容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重庆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地处丘陵地区,没有耕作优势,一度成为“空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让这里呈现出新气象。“只需轻轻一点鼠标,成片的柑橘树就能同时‘喝’上水。”2021年,青龙村运用数字技术,开始实施柑橘基地智慧农业项目,闯出了一条丘陵山地数字农业发展新路子。短短几年,青龙村从整村土地宜机化改造开始,结合数字化手段,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带动当地村民亩均增收1万余元。△2021年2月26日,在重庆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举办的直播活动现场。互联网之光,“点亮”美好未来。农村电商产业园、直播带货等一批新业态、新应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网络链接乡村与城市,激活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建设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养老等多个领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分享经济、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竞相涌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迎来新发展、新飞跃,互联网成为惠民、利民、便民的一大“利器”,亿万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这是广西独特区位优势的生动写照。作为我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区域,如今的广西,在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同时,还积极打造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2023年12月14日,结束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回到国内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考察。第一站便是位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的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南宁市考察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等情况。展厅里,一项项建设成果吸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既有芯片、内存、硬盘等硬件产品,也有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各种应用终端,还有与东南亚各国签订的合作协议、各类数字信息应用场景等。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明确表示:“中方愿同东盟一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历经多年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正努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大通道、大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大枢纽、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高地、数字经济开放合作集聚区和人文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12月12日,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工作中。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利益攸关。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搭建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中国创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将会址永久设在乌镇。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盛况空前的一场高峰会议。2022年7月,在连续8年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基础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2023年11月7日,观众在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大厅观看机器人跳舞。风好正是扬帆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一幅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4-03-05 -
五集政论片《解码京津冀》第四集《发展“一盘棋”》
京津冀协同发展,该从何处落笔?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推进,率先取得突破。十载光阴,春华秋实,京畿大地升腾起踔厉奋发的万千气象。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刘帅,家住雄安,北京上班。曾经,100多公里是他“最漫长”的旅途。2023年12月,京雄高速全线通车运营,刘帅的“双城生活”切换得更加自如。越织越密的交通网,改变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重塑着这片热土上人们的视野,连接起无数个“刘帅”的生活港湾和梦想彼岸。从“一群城市”变为“一个城市群”离不开高效的城市路网。“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冀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已是世界上轨道交通路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观体现。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密云水库是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上游横跨北京和河北,保护密云水库水质安全,少不了京冀两地人民共同努力。2020年,河北承德市、张家口市与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两市三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执法、联合监测和应急演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水相连,休戚与共。京津冀三地坚持“同呼吸、共命运”,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携手亮出一张耀眼的绿色名片。北京向东70多公里,这里是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深耕宠物药品研发的中科拜克(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随着科技城建设的稳步推进,优质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创新企业得以落地生根、奋力生长。目前,中科拜克天津公司已从单一的生产基地升级为集生产、研发、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总部。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短短数年,众多企业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聚集,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了从阡陌村庄到“协同高地”的蝶变。北京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切实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
2024-03-05 -
镜观·回响|文脉三千年 今日又上新
2月26日,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2月26日拍摄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殷墟博物馆新馆以“鼎”为设计意象。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2022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习近平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安阳市殷墟遗址考察。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今日开放的殷墟博物馆新馆,通过近4000件套出土文物和数字技术,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成就。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司母辛”铜鼎(左上)、“亚长”铜觥(右上)、“亚长”牛尊(左下)、“亚长”铜钺(拼版照片,2月23日摄)。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辞卜骨(2月23日摄)。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拍摄展品。在约2.2万平方米的新馆展厅,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属首次展示。为增加观众参与感,车马遗迹展厅采取边修复、边展示的展陈方式。工作人员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展厅内修复车马遗迹(2月23日摄)。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龙形玉玦(拼版照片,1月9日摄)。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近一个世纪来,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对殷墟持续发掘研究,它也成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工作人员在殷墟王陵遗址进行发掘作业(2月24日摄)。在殷墟王陵遗址,工作人员在勘探围沟范围(2月24日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对殷墟洹北商城出土的陶片进行整理修复(2月23日摄)。在新的征程上,殷墟这座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仍将继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延续中华民族精神根脉。
2024-03-05 -
视频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第九集:铁马冰河入梦来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本集节目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等古语名言,深刻阐释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内涵要义。
2024-03-05 -
互联网之光|网络强国之路怎么走?总书记这样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在网络强国建设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下,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新时代,网络强国蓝图徐徐铺展。为何要建设网络强国?总书记谋划了一条怎样的网络强国之路?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学习思考。
2024-03-05 -
互联网之光丨习近平引领网信事业发展——“强治理惠民生”
2024-03-05 -
微视频︱互联网之光
互联网之光让知识不困于教室经验不局限于距离让“制造”升级为“智造”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催化剂让无数人跨过数字鸿沟将身边的宝藏变为生活的红利让那些从历史走来的文明不用担心被时间风化那些凡人微光得以掀起更大的流量汇聚成最大同心圆从突破 到同步 再到引领一连串的“了不起”一系列的“大手笔”见证了一个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铿锵足音为发展赋予强劲动能为治理贡献智慧方案互联网之光凝聚人类共同命运让越来越多人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03-05 -
学习笔记|总书记频频提到的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怎样的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在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对其作出了系统全面阐释,这一原创性概念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怎样的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与您一起学习。
2024-03-05 -
学习进行时丨会议笔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两件大事
2024-03-05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2月19日—2月25日)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