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闻
-
广东升温时间定了!又两股冷空气排队中→
23日早间广东大部凉爽仍维持“翠绿大鸡腿”模式冷了好几天很多人都把压箱底的长袖拿了出来不过由于太匆忙有人穿上的还是皱巴巴的但是短袖先别急着收起来这个“秋天体验卡”即将到期广东又要开始升温了据@广东天气消息,预计,23-24日广东海面风力有所减弱,但受冷空气影响,仍有6~7级东北风。另外,受“风神”外围云系影响,23日粤西市县有零星小雨,24-25日我省大部多云间晴,气温回升。台风“风神”已减弱为热带低压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已于今天(23日)早晨在越南中部近海海面由热带风暴级减弱为热带低压,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越南岘港市东偏北方约35公里的近海海面上,就是北纬16.2度、东经108.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7级(1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000百帕。预计,“风神”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广东气温逐渐回升今天(23日),粤西和珠江三角洲沿海市县多云到阴天,有零星小雨,其余市县多云,局部有零星小雨。24-25日,我省大部多云间晴。气温回升,昼夜温差加大,最低气温: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市县14~17℃,南部沿海市县20~22℃,其余市县18~20℃。不少小伙伴关心这波气温回升会不会又让广东回归闷热好消息是本次冷高压脊基本维持未来一周广东大致是北风轻吹的干爽天气白天阳光下有点热晨晚较清凉的“秋天体验版”而新冷空气也在酝酿预计25日至26日新一轮冷空气又将影响我国主要波及北方地区将给北方大部分地区带来4℃—6℃局地8℃左右的降温28日至29日更强的一股冷空气将会到来届时北方多地气温下降4~8℃局地下降10℃以上受此影响,26日前后广东将有弱冷空气给地面冷高压“输血”气温总体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请大家注意添衣,预防感冒外出要携带雨伞↓↓↓
2025-10-23 -
第138届广交会第二期正式开展 参展企业超1万家
今天(10月23日),第138届广交会第二期正式开展。本期以“品质家居”为主题,展览总面积达51.5万平方米,共设展位近2.5万个,参展企业超过了1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绿色制造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优质企业超过了2900家。此次二期展将集中展示家庭用品、礼品及装饰品等大家居品类,为全球采购商打造融合创新设计与绿色低碳理念的一站式采购平台。
2025-10-23 -
繁忙的大湾区“快车道”!深中通道总车流数达到4221万车次
据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消息,截至昨天(10月20日)9时,深中通道总车流数达到了4221万车次。据悉,深中通道开通当天(2024年6月30日)车流量就达13.5万车次,随后它的车流量是不断刷出新高。去年国庆节当天,深中通道车流量突破了15万车次大关。到今年国庆节当天,深中通道开通以来累计车流已经超过4000万车次。
2025-10-21 -
南方日报评论员:在家门口感受国际民间艺术魅力
哥伦比亚的激情歌舞、美国的轻快民谣、埃及的神秘舞韵,与佛山龙狮、粤剧、彩灯同台交织……今年的佛山秋色与往年有所不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国际民间艺术的多彩魅力,满满的“国际范儿”令人叹为观止。这正是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落地广东带来的“重头戏”。作为国际性的民间艺术盛会,本届艺术节以“跨越山海 共向未来”为主题,旨在传播各国优秀文化、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与中国艺术团共500余位艺术家联袂登台,以“国际性、民族性、民间性、群众性”为特色,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握手、互鉴共荣的艺术盛事。秋色巡游、基层巡演、中外艺术家大联欢……系列活动不仅展现了民间文化交流的蓬勃活力,更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球文明盛景的生动缩影。广东作为岭南文化集萃地,是承载千年岭南文脉的瑰丽宝库,也是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重要窗口。从岭南大地激越的鼓点,到寰宇世界的艺术回响,从本土文化的深厚传承,到全球舞步的共融共鸣,本届艺术节上中外艺术家携手合作,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破圈”之旅。除主会场佛山之外,各国艺术团还分赴东莞、珠海、深圳三地,与当地艺术团一起同台演出,呈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共振的中外艺术对话。民族歌舞、童声合唱、器乐演奏、非遗舞蹈……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的同时,也有助于让岭南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界看见,是一次展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风采的宝贵契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今年适逢中国与塞尔维亚建交70周年、与菲律宾建交50周年、与哥伦比亚建交45周年。三国艺术团体登台献艺,现场掌声不断、氛围热烈,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在此交融共鸣,筑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同时,本届艺术节特设荷兰乐团与菲律宾合唱团演绎中文歌曲环节,以乐声跨越语言藩篱,生动诠释“以艺通心”的深刻内涵。一首首歌、一支支舞,都将化为传播优秀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动人符号,对于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回过头看,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自199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3届,累计邀请来自世界五大洲69个国家186个外国民族民间艺术团参加,已成为我国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充分诠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与深远价值。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以艺术节为契机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由此也彰显出中国始终是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其中就强调要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的璀璨篇章。从参加此次艺术节的阵容来看,塞尔维亚、菲律宾、埃及、格鲁吉亚、哥伦比亚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伙伴,斯里兰卡、菲律宾、埃及、格鲁吉亚承载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厚重历史……五洲宾朋跨越山海,共赴文化之约,生动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顺应人民期待、契合各方需求,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如今,当世界文明超越山河阻隔,借力艺术桥梁同心同行,必将更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5-10-21 -
106个园区遍布广东21个地市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
省产业园区成为承接重大项目的主阵地。其中,清远等主平台新承接产业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资料图片106个省产业园遍布全省21个地市、覆盖绝大部分县域;累计投入超53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和超13万亩专项用地指标支持园区建设……10月10日,“全省加快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打造‘百千万工程’产业主引擎”工作推进会举行,透露了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20年来的成绩单。接下来,广东将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快在主平台和大型产业集聚区的省产业园区推动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快输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一批新标杆;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以园聚链”,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深度协同,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空间集聚相协同。每年贡献超140万个就业岗位省产业园区建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05年12月。当时,经省政府批准,韶关、阳江两市率先布局首批3个省产业园区,标志着广东省产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20年来,广东累计投入超过53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并安排超13万亩专项用地指标,全力支持省产业园区建设。省产业园区数量也从最初的3家,逐步发展壮大至如今的106家,遍布全省21个地市、覆盖绝大部分县域。特别是2024年以来,广东全力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15个产业转移主平台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139个,总投资超7200亿元;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累计签约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逾2700个。如今,106个省产业园区遍布21个地市,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元,税收占所在地比重超七成,每年稳定贡献超140万个就业岗位,贡献了粤东西北地区47.5%的工业产出,有力支撑“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落地实施见效。放眼全省,省产业园区已成为承接重大项目的主阵地。近年来,广东坚持大抓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引进,省市协同推动园区聚焦主导产业链式集聚升级。其中,清远、肇庆、江门主平台新承接产业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茂名主平台总投资186亿元的“华南钛谷”项目和总投资115亿元的丙烯酸产业园项目、珠海总投资约100亿元的珠海奕源半导体、佛山总投资约50亿元的正泰华南基地相继在产业园区开工。揭阳主平台东粤化学公司全球首创的“20万吨/年废塑料裂解项目”试生产成功。江门依托中创新航龙头带动总投资150亿元的天赐材料项目、汕尾引进红海湾比亚迪一期项目投资75亿元落户园区。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5.8%和14.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期,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106个省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同比增长8.7%和11.7%。发展成果的背后,是持续不断的资源要素投入。2024年以来,省财政厅累计安排园区专项资金53亿元,省自然资源厅累计安排1.74万亩专项用地指标,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指导15个地市放大资源要素使用效益,带动各地市专项债超800亿元用于园区开发建设。与此同时,各地、各园区多措并举,引入各方资源,加快提升软、硬件基础配套设施。江门70%以上的专项债、湛江60%以上新增用地指标用于园区建设;肇庆全市筹措资金138.27亿元统筹园区开发建设,三成财政收入“反哺”园区。推进园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当前,广东省产业园区还存在主导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招商引资能力不够强、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问题,制约园区快速发展。为了将产业园区打造成县域产业发展主引擎,下一步,广东将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实施全省产业园区分类分级管理,指导支持产业园区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突出“试点先行、示范引路”,加快在主平台和大型产业集聚区的省产业园区推动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快输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一批新标杆。同时,广东还将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以园聚链”。全面梳理产业园区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赛道产业链图谱,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建立完善全省园区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园区内、园区间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对接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深度协同,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空间集聚相协同。比如,梅州融湾产业园区以链主企业引领,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精准集聚。“依托梅州圣戈班、广汽部件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法国佛吉亚微电机项目今年落户园区,形成关键配套矩阵;同时推动圣戈班、安闻等企业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主机厂供应链,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梅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文杰介绍,目前,汽车零部件板块已汇聚3家世界500强企业,集群规模与效益持续提升。“招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行为。服务好现有的企业是关键一招。现有的企业是招商引资最好的活广告。”在恩平市委常委许坚武看来,近年来,恩平通过以商引商招引过来的企业超过70%。此外,广东还将着力深化推动改革创新,逐步增强园区内生发展动力。例如,支持在阳江主平台、汕尾红海湾产业园区开展绿电直连试点。在地市层面,惠州打造“四个一”(一园区一特色定位、一管理机构、一国企公司、一融资方案)机制,园区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湛江以“资本招商、以投促引”创新模式,招引总投资37亿元的多个产业及配套项目落户园区;云浮新兴产业园区推行“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为园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2025-10-11 -
华南地区首个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启用
为更好服务国家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船舶和港口服务能力和水平,由广东能源集团天然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肇庆港德庆港区西江能源枢纽中心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10日正式启用。肇庆港德庆港区西江能源枢纽中心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肇庆海事局 供图该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集船舶服务、船员服务、政务与应急保障服务为一体,是华南地区首座供应LNG清洁能源的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据了解,肇庆海事局助推服务区LNG加注作业试运行,指导船舶污染物接收、供水供电等服务,建言献策服务区功能区布局,与肇庆市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部门合力推动服务区其他功能建设,助力构建绿色、安全、高效的水上服务区。该服务区拥有2个100立方米的C型独立LNG储罐,年加注能力1.5万吨,可满足约3000艘次3000吨级货船的LNG需求,服务区于2025年7月30日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能为船舶提供无色、无毒、无味、基本不排放硫氧化物的液化天然气,也可大幅减少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排放。服务区还自主设计、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功能,免费为客户船舶提供污染物接收服务。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储存、处理在岸上,接收端在趸船上,能解决西江水位落差大、接收难等问题。同时引入船舶污染物第三方回收机构对油渣等废物进行进一步转运。为进一步给船员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工作和生活全新体验,服务区设有150平方米生活超市、24小时船员驿站、政务服务点,并提供应急药箱、代收快递等便民服务,为船员提供生活补给、休闲娱乐、应急医疗、快递物流、政策咨询等全方位精细化服务。接下来,肇庆海事局将加强服务区周边水域通航监管,保障船舶靠泊与航行安全。同时与肇庆市交通、城市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和管理模式,提高服务区的整体效益和服务质量,共同助力推动完善服务区物流中转、仓储、智能快递等功能,为过往船舶和船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提高船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025-10-11 -
广东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0月1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也是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大户,其循环化改造是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对此,广东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5年6月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90家、绿色工业园区1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4家,绿色工厂数量稳居全国首位。此外,广东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林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24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6.6%,秸秆综合利用率约9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71.7%。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广东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报告建议要加快健全标准化规范化回收利用网络,构建废弃物精细化回收、精细化分拣、高水平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此外,开展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制造等重难点技术攻关,创新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机制;探索跨市协同处置、利用共享机制,打造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和跨区域循环经济产业走廊。在健全高水平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方面,报告建议加强统筹谋划,科学建设“回收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全链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打造“居民+个体回收户+站点+分拣中心+企业”生态闭环。此外,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探索建立循环经济项目风险补偿基金。针对风电、光伏等即将到来的退役潮,报告建议提早做好产业布局谋划,明确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标准要求,明确强制回收责任主体,加大科技研发及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培育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2025-10-11 -
第138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在广州举办
10日下午,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第138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在广州举办。据介绍,本届广交会展览面积达15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均创新高,约3600家企业首次亮相。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创历史新高,占出口展企业总数的34%。现场将展出智能类产品35.3万件。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志华表示,首设智慧医疗专区,吸引手术机器人、智能监测及可穿戴设备等47家企业参加。引入46家行业领先企业,展出具身机器人、机器狗等,培育外贸发展新亮点。此外,本届广交会首次举办外贸优品拓内销对接活动,设置约3000平方米对接专区。还将举办超600场新品发布活动和13场主题论坛。截至目前,广交会全球合作伙伴增至227家,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
2025-10-11 -
南方日报评论员:十五运为何注定“气势如虹”
盼望着,盼望着,十五运的脚步更近了。10月9日,国庆中秋假期过后的首个工作日,也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进入倒计时一个月的关键节点,有两件新鲜事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一是由歌手、演员王一博以及粤港澳三地青年歌手共同演绎的会歌《气势如虹》及MV惊艳亮相,“冲冲冲”的激昂旋律,串联起运动场上的拼搏身影和粤港澳三地的经典场景,将体育激情与地域联结融为一体;二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成功从南海北部海域深1522米的海马冷泉区采集,实现了“深海逐梦、燃冰成炬”的壮举,创下了全球体育运动史的新纪录。自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启“倒计时”模式以来,不管是仪式看点还是赛事安排,无论是比赛本身还是区域发展,全社会始终保持热切关注。这场历史性的体育盛会,究竟为何而“燃”?“燃”的是体育健儿的凌云之志。全运会是运动员的舞台,此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有来自全国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参与赛事,设有比赛项目十五运会57大项、残特奥会46大项,不仅参会运动员规模超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而且跳水、乒乓球等项目的竞技水平堪称世界顶尖,一场场“神仙打架”级的精彩比拼不容错过。眼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省市代表团的体育健儿正以顽强拼搏精神全力备战,其中在家门口参赛的广东队,如何以精湛的竞技水平与昂扬的精神风貌展示东道主的风采,更让观众满怀期待。“燃”的是全民全运的体育热情。全运会既是全国的,也是全民的。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带动“体育热”传遍大江南北。从几乎“周周有比赛”,到上百万人参加预赛和“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再到积极探索“票根经济”新路……群众体育的如火如荼,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在此背景下,各地抢抓机遇,主动丰富赛事活动,拓展消费场景,增加优质体育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多地“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餐饮”等消费模式火爆出圈,正是“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理念的生动写照,有利于全运会的社会影响力和文旅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燃”的是活力无限的湾区风采。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体育盛会,十五运会也是展现大湾区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一扇“窗口”。例如,在创新办赛模式方面,公路自行车和田径马拉松两个项目首次以跨境形式进行,直观展现三地协同联动成果,成为本届全运会的标志性看点。又如,在深化区域合作方面,从建立常态化协调沟通机制,到创新多城办赛、跨境办赛,再到享受“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验,融合办赛模式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加可感,彰显出大湾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未来借助全运会的辐射效应,三地将在体育交流、民众交往、融合发展等方面迎来新机遇,为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注入新动力。一个月后,全运圣火将在广东奥体中心熊熊燃起。这场体育盛会之所以“看点”“燃点”交织,究其本质是其早已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畴,不仅点燃了更多人对于体育梦想的无限热爱,而且唤起了全社会对于“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的深层认同,对于建成体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不息热望。当深海之火点燃全运圣火,当热爱汗水打破地域边界,十五运会必将以体育精神为炬,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如虹气势,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辉煌篇章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会歌所唱,“迎着那澎湃的风,我立时代的潮起浪涌”。从1959年首届全运会展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如今粤港澳三地联手举办高标准、现代化的赛事,这是运动激情的精彩展现,更是奋进中国的时代注脚。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五运会必将成为一场载入史册的体育盛会,一场共筑未来的“热血破风”。
2025-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