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
一习话·改革为人民丨“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去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揭示了改革的价值取向,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新征程上,我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5-07-21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加快培育绿色生产力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消费活力涌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培育,在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每卖出100辆汽车,就有超过50辆是新能源汽车,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消费增长较快,绿色消费渐成新风尚。超过140家钢铁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我国绿色生产加速推进。能耗更低,产业更绿,“十四五”前四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产业“含绿量”正在提升发展的“含金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各地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他强调,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王海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催生形成的绿色生产力蓬勃发展,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多项政策举措接续落地。十年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出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庭和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产品正从“可选”变为“首选”。盛夏时节,消费品以旧换新正在全国各地火热展开,绿色家电成为主流。数据显示,超九成以旧换新家电订单都是一级能效产品。以消费升级为牵引,带动着生产端的绿色转型。广东顺德融方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柯辉华:以旧换新的“国补”政策实施以来,我们的整体订单量增长20%,准备投入两个亿,新增加一个生产基地以及三条智能化生产线,以推动绿色产品迭代升级。不只是家电,用太阳能供电、用地热能调节温度,“绿色”房屋也越来越受青睐。如今,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经超过91%,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300亿平方米,带动绿色建材产业蓬勃发展。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快形成,不断增长的绿色需求带动绿色供给,也推动着传统产业加快追新逐绿。用清洁的甲醇替代传统燃油、给船舶安上节能的风帆,绿色低碳正在成为船舶制造的“风向标”。目前,中国船企拿下全球绿色船舶超78%的订单,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眼下,石化化工、钢铁、船舶等27个工业重点行业领域,正抓住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的机遇,加快设备工艺更新,实现转型向绿。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覆盖食品、汽车和新材料等多个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培育。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全球最大的压缩气体储能电站正在加快建设,这座巨型充电宝,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压缩膨胀实现清洁能源储存,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再获突破。上半年,风电建设持续提速,风力发电机组产品产量同比增长72%。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产业不断向绿、向新,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绿色发展底座。
2025-07-21 -
时政微视频丨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动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面对这些重大命题,在时隔十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我们这个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江南北,考察城市发展现状,揭示城市发展规律,阐明城市战略定位,指明城市治理路径。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不是靠归大堆、摊大饼,要看内涵式发展”;旧城改造,不要搞大拆大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城市更新,“面子”和“里子”一样重要。既要城市的光鲜面貌,也要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的生活改善体验;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强调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才能让百姓生活得更安全、更美好。在总书记心中,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座座城市正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把人民需要、人民诉求、人民满意深度嵌入城市治理体系。
2025-07-21 -
中国经济系列专题片《巨轮永向前》第三集《双轮驱动》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5年多时间,这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已筑起中国经济韧性的强大依托。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如何面对时代之问?一个既懂得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又不断开放拥抱世界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2025-07-21 -
经纬线·从蜗居到宜居,看上海旧改焕新之路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上海,看旧改后的里弄,升腾着宜居的烟火气息。
2025-07-21 -
习言道丨一棵大榕树,尽显习近平的城市理念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起一个故事:宋代的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使得“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传为美谈。“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总书记说。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提出“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绿来点缀”。他还曾亲自动手在福州平潭县林业局院内栽种了一株榕树。历经数十年,福州到处郁郁葱葱,这棵榕树也已长成参天大树。提倡多种树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过去4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急速发展,但很多问题也不断凸显。“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如此形容义乌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10年后,总书记在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何以提升城市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要求。“像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滥建文化地标、随意更改老地名那样的事,决不能再干了”;“靠归大堆、摊大饼,是养不出现代化城市群的”;“保护城市河湖水系、湿地和水环境,合理打造生态公园等城市景观”……——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把握好“面子”与“里子”。一个城市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曾阐明城市建设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这次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他着重关注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细节。对城市建筑,强调“增强高空消防能力,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对城市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调“这是一个重点”;对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强调“要持续推进,不能紧一阵松一阵”。此次会议还部署了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包括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等,都指向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关键需求,人民城市的理念贯穿其中。——城市规划建设,需要认清楚“显绩”与“潜绩”。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仅看表面的“显绩”,更要看内在的“潜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鄂州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告诫:“过去搞GDP论英雄,别的都忽略不计,一俊遮百丑。现在很多事一丑掩百俊,一件事搞坏了,信誉、形象、声誉马上就下去。”他强调,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强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显一潜的抉择中,习近平总书记道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应有之义,更道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内涵。
2025-07-21 -
学习手记|“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
鼓岭鼓岭,第二故乡今犹在;鼓岭鼓岭,在我心中重千斤……”7月10日至18日,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活动在福州、北京举行。当两国青少年的声线如溪流交汇,带着青春朝气的歌声轻轻叩开记忆的闸门——1992年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报纸上读到一篇题为《啊!鼓岭》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美国人加德纳对中国福州“鼓岭”儿时故园充满眷念,渴望故地重游却直到去世未能如愿的故事。习近平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立即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了丈夫梦回故土的心愿。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生动讲述了这段鼓岭故事。此后,鼓岭故事鼓舞着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跨越大洋架起一座座友谊桥梁。202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致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的贺信中深情写道:“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友好事业的未来。中美友好由两国人民共同缔造,更需两国青少年发展传承。“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不同的语言,但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音乐将我们相连是多么美丽的事,让我们看清彼此心意相通之处”“当我们一起合唱时,无需翻译,歌声本身就表达着最纯粹的情感”……合唱周期间,两国青少年一句句纯真温暖的感言,让人想起习近平主席曾引述的艾奥瓦州老朋友的话“友谊是一件大事”。1985年,32岁的习近平第一次到访美国,住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居民家中,热情友好的美国人民给他留下了难忘印象。“我还记得门牌号是邦尼街2911号。”多年后,习近平主席回忆道。“我真切感受到了中美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真挚感情,这让我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穿越风雨,人们愈来愈认同: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宣布“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一年多来,有鼓岭情缘跨越百年的传承与发扬,中美青少年共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平颂》;有匹克球成为两国青少年交流新纽带,续写“小球转动大球”佳话;更有源源不断的美国青少年走进中国城市与乡村,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善、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一批批美国青少年飞越大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同中国朋友建立尊重、友谊与信任,也帮助消除偏见、误解和隔阂。“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我们和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竟能如此迅速建立紧密联系。”参加合唱周的一位美国少年这样表达体会。人民友好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两国各界特别是青年一代携手努力,中美人民友谊必将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2025-07-21 -
一习话·改革为人民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并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5-07-21 -
学习·知行丨总书记心中的人民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正成为亿万人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
2025-07-20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各地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眼下,河北阜平顾家台村的香菇大棚里一片忙碌,村民们赶着采摘、分拣优质香菇,确保抢“鲜”上市。现在,顾家台村已经建起了50座香菇大棚,年产值达到500万元。阜平县地处燕山—太行山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牢记总书记嘱托,阜平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食用菌、高山林果、全域旅游等产业,2020年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当地正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富民产业新格局,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秦巴山区到西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罗霄山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引领神州大地山乡巨变。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地立足实际、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持续壮大富民产业。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当地黄花陆续进入采摘期。今年,唐家堡村黄花种植面积4200亩,年产黄花预计超3000吨。近年来,山西大同依托黄花这一特色产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目前,全市黄花产业总产值达42亿元,带动种植户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在新疆喀什阿亚格曼干村,当地建设了600亩玫瑰花种植基地,加工生产玫瑰酱、花茶、精油等产品。今年,村里还将新建20座智能温室大棚,扩大玫瑰花种植面积,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青海互助县班彦村2017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这个过去靠天吃饭的村庄,如今发展起了土族盘绣、古法酿酒等特色产业,大伙儿还借助电商平台拓展产品销路。今年,青海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安置区产业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光伏产业等设施,开展挖掘机驾驶、家政服务等培训,不断提升安置区群众自身造血能力。位于罗霄山脉的江西井冈山神山村,这个夏天游人如织,当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今年前5个月,神山村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今年,江西将着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培育“乡村+”新业态,帮助群众稳定增收。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大凉山深处的四川昭觉县三河村,洛古有惹正在养殖场忙碌着。这几年,当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扶持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惹也回到村里和大家一起发展乌金猪规模化养殖,目前已带动40多户村民每年增收3万元左右。在宁夏固原泾源县龙潭村,村支书冶浩天和村民对20多座老旧牛棚进行改造。几年前,在外打拼的冶浩天响应号召回到村里,带领村里的肉牛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宁夏已累计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300多人、农村实用人才超14万人。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