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
学习·故事丨40年前,习近平表彰的“万元户”
2025-07-22 -
微纪录片|习近平主席与美国艾奥瓦州友人跨越40年的友谊
1985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率团来到素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考察农业和畜牧业。一段真挚的友谊从此开启,跨越40年,历久弥新。2012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专程回到艾奥瓦州,看望老朋友。他用“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表达对老朋友的深厚感情。“这是我同美国民众首次面对面接触”“对我来说,他们就是美国”——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再次讲述这段友谊。“我40年前到访美丽的艾奥瓦州,受到你们的热情接待,至今记忆犹新。”2025年1月27日,蛇年春节之际,习近平主席向艾奥瓦州友人回赠新春贺卡,致以节日祝福,并表示,“希望两国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共同续写两国人民友好故事,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40年前,一次春天的到访,跨越太平洋,播下友谊的种子。40年后,中美人民友谊之树已经长大,一定能经风历雨。
2025-07-22 -
天天学习|历史深处守望“有记忆的城”
天天学习在北京西南方向约300公里处,有一座让建筑学家梁思成惊呼“仿佛就是一座露天古建博物馆”的古城——河北正定。1600多年的建城史,给正定留下了罕见的“九朝不断代”古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错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点缀其间……正定现存隋唐以来古建筑38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0处。这些年,这座“有记忆的城”吸引了众多游客探访。2022年,正定接待游客530.58万人次;2023年,超1500万人次;到2024年,仅上半年的游客量就超过3397万人次。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或登上古城墙游目骋怀,或在阳和楼下欣赏河北梆子,或于古塔下古寺中感受历史沧桑……一步一景,古韵悠长。正定文旅出圈,得益于正定人对古城古韵的守护。2024年9月16日,游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游玩。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敏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理念,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动开展的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文物保护工作,保住了这座文化古城的文物‘家底’。”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来到正定工作。那时的老百姓缺乏保护意识,常常把城墙砖拆了带回家修房子、垒猪圈、建厕所。正定古城墙受损严重。看到文物没有被珍视,习近平很痛心:“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他前瞻性地提出“文化兴县”“旅游兴县”,主持全县文物的普查建档工作,还制定了文物现场保护规划。彼时,正定的古建筑、古文物、古文化遗址,每一处、每一件、每一地都被划出了保护范围,立上了明显标志。当时负责文教工作的副县长何玉说:“习书记这样做,就是要让全县干部群众人人明白,什么是文物,什么是不可侵占的古建和古文化遗址,为什么要保护文物。”隆兴寺是正定古建筑群的华彩一章,是我国现存建造最早、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北宋建筑群。1984年,习近平向上级争取到了一笔古建筑修缮专用款,共172万元。利用这笔钱,正定对隆兴寺进行了抢救性修缮,还在寺外建了停车场,为游客做好服务,千年古刹得以重放异彩。文脉传承兴正定。数十年来,习近平在正定的这些富有远见的决策和部署,让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理念逐渐根植于每一个正定人心里。2015年,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该遗址位于正定古城的核心区域。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把古迹全部遮挡起来,而是专门在考古发掘现场设置了一面透明的超大玻璃幕墙,让来往游人可以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古井、古城墙、古街巷等历史遗迹,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2019年9月7日,人们透过玻璃幕墙参观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现场。担任正定博物馆名誉馆长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当文化遗产就在市民的生活里,使他们可以对游客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正定、我们的文化遗产’,当游客愿意来到这里,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才可算是将文化遗产保护好了”,而“正定做到了”。正定的故事,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理念深入人心的一个缩影。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调研考察了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福州三坊七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北京去年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100多条。登上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眺望整座城市,成百上千条胡同纵横交错,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广东潮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百家修百厝”“微更新”“微改造”工作,让古城居民得以安居,游客也心向往之。福建泉州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完成对多处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引入咖啡厅、文创店等新业态,让古城焕发了新活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今日中国,各地各部门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绽放时代光彩。
2025-07-22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海南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紧推进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向实质性运作阶段迈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今年以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在海上,洋浦港船只往来繁忙。今年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8.75%。在空中,海南已累计开通民航境外航线77条,免签入境海南的国家增至85个。今年上半年,海南出入境外国人共66.3万人次,同比增长48%。在云端,“国际数据综合服务专区”今年上线运行,可为企业提供跨境数据传输、资源协调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封关运作平稳有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海南积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以“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成型。聚焦投资自由便利。目前,海南已从超过20个方面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涵盖了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在海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176个。看贸易自由便利。海南积极推动自由贸易港政策扩区扩围,原辅料“零关税”清单增至653项,交通运输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清单增至122项,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清单新增8项、政策适用主体扩大至事业单位。政策实施以来,海南累计进口“零关税”货物241.6亿元,免税46.8亿元。起步于洋浦保税港区的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如今已扩大至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域试点。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截至目前,第一批封关运作31个项目全部建成,8个对外开放口岸和10个“二线口岸”基础设施及查验设施设备基本完备。测试演练工作压茬推进。锚定年底前适时启动封关运作。下一步,海南将制定省内配套保障措施,探索进一步降低政策门槛、释放政策红利、扩大享惠覆盖面。面向未来,海南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锚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目标奋勇前进。
2025-07-22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彩云之南,雪山之麓,始建于宋末元初的丽江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云岭大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璀璨溢彩。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丽江古城,沿着石板路察看古城风貌。流水潺潺,一步一景。“丽江以旅游闻名,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还有这里的建筑、小桥流水的环境,大家来了之后,都会有好的体验。”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不时同商家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详细询问相关情况。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深切关注,有着深刻思考,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地负责同志说,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改善人居和旅游环境、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等紧密结合,正加快推进丽江古城保护管理规划修编,努力提升古城品牌价值。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古城木府门口,一座名为“情谊”的雕塑,定格徐霞客与木氏土司结下的深情厚谊。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木府察看主要建筑,并参观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木府中,有“天雨流芳”的劝学古训、“诚心报国”的忠义故事,还有用“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的古籍……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今年5月,“遇见木府”夜游项目正式运营。项目将木府古建筑群与纳西文化融合,让游客以徐霞客的视角做客木府,在沉浸式、交互式光影场景中开启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体验和历史探索之旅,深受欢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我们进一步挖掘木府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向更多人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副院长李文晓说,木府将“忠义”牌坊、七律《两关使节》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素材融入讲解词,不断激发市民和游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巴文化的关心关怀,让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和虹深有感触。“总书记非常关注纳西族语言的传承使用情况,在东巴古籍前驻足,仔细察看。从交流中,我感到总书记对东巴文字很熟悉,对少数民族文化高度重视。这激励着我们进一步做好东巴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翻译工作。”和虹说。和虹介绍,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性保护、科学化管理和民族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培养,5月17日,纳西东巴古籍保护研究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我们将发挥好这一中心的作用,让东巴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中华大地上,一座座古城、一条条古街,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在他心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从恢复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历史原貌,让越来越多老院落“活”起来;到发展文化遗产游、举办民俗节庆活动,让古韵新风交相辉映;再到举办民谣、文学、动漫等多类主题活动,让文化遗产在活化利用中生机勃发……今天的丽江古城,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交织,正焕发新的光彩。
2025-07-22 -
学习卡丨“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加紧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和发展?一起学习↓↓
2025-07-22 -
拾光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为何提起福州工作时的这段往事
“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历史纵深感的基础上把握做的事情、制定工作目标。一支视频,读懂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这份要求。
2025-07-22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14日—7月20日)
2025-07-22 -
壹视界·微观察文章解读|总书记的大国“城”思
时隔10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定了时间累砌的历史新方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格外看重对时与势的精准判断和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既擘画指引,又辩证施策:“工业化进程,西方走了几百年,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深层次看,我们工业化的短板还很多,要花时间去补。城镇化也是这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
2025-07-22 -
改革为人民|这项养老服务,总书记强调要可持续发展
老年助餐服务,是今日中国需求量最大的养老服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多年前总书记为老人端菜的温暖一幕。那是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甘肃兰州一家养老餐厅。“饭量够不够?”“卫生不卫生?”“全市有多少这样的餐厅?”总书记一一询问。他还端起一个盛满饭菜的餐盘,走到一位老人面前,双手递过去:“请老人家吃饭。”几个月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养老服务业发展元年就此开启。《意见》明确将“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让老年人“食”有所依,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十分重视。20多年前,他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建议自己的基层联系点——杭州翠苑一区办个专门面向老人的食堂。街坊们回忆,当年老年食堂还搭着脚手架时,他就戴着安全帽走进食堂察看里面的设施。新时代以来,总书记10多次深入城乡社区考察调研老年助餐服务。几年前总书记到青海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考察,一位藏族大妈向他提起“爱老幸福食堂”,总书记专门去实地察看。了解到食堂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优惠,他称赞“分得很细,工作做到家就要这样”。红焖鲫鱼、豆腐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茄子……在河北雄安新区首批回迁安置社区的社区食堂,总书记看到老人餐盘的菜说:“这里菜的花样不少啊!”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是他的关切所在。2024年11月,湖北潘家湾镇四邑村。总书记来到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了解便民惠民情况,他叮嘱老人们“把身体照顾好,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考察。助老餐托起大民生。去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大关。未来10年,我国每年或还将净增超过1000万名老人。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国情,党中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擘画中,具体部署了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从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到去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一步一个脚印,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最近几年,老年助餐服务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河南,全省建有3100个老年食堂、2234个老年餐桌、3033个老年助餐点;在广东,遍布城乡的老年助餐服务点一年服务老年人超3254万人次;在浙江杭州,“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物业+助餐”等多元化、接地气的助餐模式次第花开……如何在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同时实现持续发展?总书记亦思虑深远。2024年4月到重庆考察,总书记走进一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的社区食堂。饭菜飘香中,几段问答让人印象深刻:“多少钱一份饭菜?”“60岁以下的18块,60岁以上的15块。我们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600多人,占比32%。”“运营方是哪里的?实现盈利了吗?”“第三方运营,社区监管,实现了微利。”交流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一定要可持续”。这是2024年9月23日拍摄的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食堂。一年时间过去,这家社区食堂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圈粉了不少年轻人来这里当老年人的“饭搭子”,实现了“微利可持续”。千里之外,当年在习近平关怀下建起的杭州翠苑一区老年食堂,已经转型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年活动综合体;当年总书记探访过的兰州养老餐厅,也开发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经济盈利点……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及“可持续发展”,一番叮嘱意味深长:“现在办老年食堂比较普遍,但这件事情不能太搞福利主义,否则坚持不下去。”
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