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务动态
-
镇能量丨云城区腰古镇:聚才引智 链式发展
走进云城区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明亮的色彩和整洁的环境映入眼帘。2021年底成立以来,驿站向内汇聚人才,向外辐射影响力,这片空间如今正汇聚着越来越强大的创新动能。当地工作人员表示,全镇正努力将人才驿站打造为“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支撑现代农业、金属智造业、文旅产业、物流服务等行业的作用,专家、乡贤、高校、企业等“N”种人才力量汇聚腰古,以服务人才、智行事、以才兴业的氛围愈加浓厚。强化阵地服务 汇聚N种人才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自成立以来,主动当好“店小二”,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服务链,营造优质人才服务环境。据介绍,腰古镇党委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专班,建立人才信息库,安排专人负责驿站日常运营,今年以来两次提升驿站的制度机制,将三楼的镇委党校提供给人才驿站进行交流培训,二楼还设置了专家洽谈室。截至目前,人才库中已有医生6名、教师163名、本土专家39人(其中种植专家6人、养殖专家33人)、专业技术人才22人,乡贤若干。为让人才发挥作用,驿站推行“专家+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本土企业家外出参加讲座、交流、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下乡宣讲指导,人才智力资源的共享渠道变得越来越通畅。杰出乡贤给力 赋能创新发展在佛山打拼的腰古杰出乡贤李斌始终心系桑梓。在成为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站专家后,李斌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与擦亮“剑夫故里、仁善城头”这张红色名片。在李斌的全力支持下,腰古引进仁善田园综合体项目,与进站专家陈砚共同抓住腰古镇雄强村被确定为2022年全国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不断支持配合有关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仁善城头公司本身也极度重视人才,聘请广东省农科院博士专家团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将公司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兜兰品种培植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仁善城头的发展实践是腰古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一个印证。作为一系列大项目的工业镇,腰古镇坚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对于域内南药相关企业,当地人才驿站既提供政策服务,又发动困难农户参与,还联系专家服务团和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帮扶指导等。如今,当地南药产业获批创建云浮中医药(南药)治未病药食同源资源创新团队,2022年完成产值近4000万元,营业收入2500多万元,直接带动村民20人就业,135户增收,扶持9个村800多户增加集体收益。外学习内实践 本土“专家”冒头除了引进人才,腰古镇人才驿站注重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引进“田秀才”“土专家”。蔬菜种植基地忙采摘人才驿站引进专家新型农业经理人陈钰桃,其管理的云浮市家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150亩“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150亩香蕉、80亩水稻、100亩蔬菜和50亩玉米种植基地,带动周边近100户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了产值过千万。陈钰桃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在当地的组织下,她曾在华南理工大学、佛山市高明区等地交流学习,为她的从业之路带来更多信心。类似地,广东小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程感桃也是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站专家,于2020年获得“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称号。这些进站的本土专家,用自己的资源和智慧,辐射带动更多农户谋求共赢共富。驿站也主动承担起“店小二”角色,提供大量支持。截至目前,小阳农业已累计建设了6个南药牛大力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大约800户农户合作建设南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帮扶覆盖约3000户脱贫户。从“授鱼”到“授渔”实现“水里捞金”在腰古,一条鱼正迸发出更强的带富能量。在用足用活驿站建设、佛山对口帮扶云浮的政策红利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腰古镇党委和政府、腰古镇驻镇帮扶工作队,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文彬成为腰古镇“镇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顾问,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乡村振兴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乡工委佛山办事处腰古镇联络站(现升格为大湾区办事处腰古镇工作站)。双方约定,以淡水渔业产业共建、产销对接为突破口,“乡工委+政府+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方式逐步成形。对接之下,腰古引进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导群众养殖市场前景好的白金丰产鲫。目前,当地带动本地水产养殖户50多户养殖近1000亩。据了解,普通鲫鱼的价格大概7~11元一斤不等,白金鲫的销售单价是13元一斤,预计可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亩可增收5000多元,腰古渔业产业从“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养鱼学堂”培训热为让养殖户真实感受渔业养殖的各个环节,让培训见得着、摸得着,当地成立白金鲫云肇服务中心和“养鱼学堂”,让有水产养殖经验的养殖户代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本土能人“现身说法”。漫步腰古,景观和设施正汇聚越来越多“美”的元素。腰古人民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五星退役军人服务站,新建佛云学校,一系列新空间不断拓展着人才服务的边界。在助推“百千万工程”的路上,当地人才驿站正激励和引导各类人才,为他们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牵线搭桥。
2024-02-07 -
镇能量丨新兴县里洞镇:番石榴熟了 村民日子火了
近日,记者走进新兴县里洞镇果芝林番石榴种植基地,只见绿油油的石榴树整齐分布在田间地头,树上挂满了穿着白色“衣裳”的绿色果实。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每当果实长到枣子般大小时,为了防虫就会为它套上白色的袋子,保证果品质量。随着“咔嚓”一声,果农们手持剪刀一起一落,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番石榴便落入手中,丰收的喜悦浸润心田。经分拣、包装后,这些番石榴很快便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据了解,基地里种植的番石榴果肉清脆、不酸不涩、入口甘甜,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喜爱,是本地市民和游客们的“心头好”,更是当地农户的“致富果”。目前,里洞镇果芝林番石榴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460亩,基地与村集体合作,每年能为里江村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同时,周边村民还可以参与种植园果苗种植、果实套袋和采摘等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提升收入。番石榴的大丰收,促使番石榴干、番石榴茶叶、番石榴果茶等深加工的农产品如雨后春笋冒现。基地正对一系列番石榴深加工产品不断研发创新当中。“合作社这几年的种植技术与管理已经比较成熟,上半年的果在7月至10月上市,产量有30万斤左右,如果天气好,下半年的果预计在11月至次年4月上市,产量估计可达到200万斤。我们的番石榴是以工厂收购、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为主,为提高番石榴的品质,我们每个月都会摘取几千斤的小果出来做成果干,也有一定的销售量。”基地负责人说。
2024-02-07 -
镇能量丨从“驻村日记”中感悟驻村干部的为民情怀
从“驻村日记”中感悟驻村干部的为民情怀 陈树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强战斗堡垒、深化乡村治理……细读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每期的“驻村日记”,每每都有不同的感触。日记里,驻村干部为群众办的大小事一桩接一桩,或细致记录,或片言带过。一篇篇驻村日记,无不凝结着驻村干部对群众的牵挂、对乡村振兴的踔厉奋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选派驻村干部到农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是我党农村工作的一项宝贵经验,也是基层加强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力量、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以来,云浮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驻村帮扶工作的对象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广阔。一个个驻村干部俯下身子、沉下心来,真抓实干、砥砺奋斗。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真抓实干。一直以来,农村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等。自进驻乡村的第一天起,广大驻村干部便马不停蹄进村入户了解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与农民进行充分沟通,找准他们的真正需求,并且通过制定出实施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从完善基础设施,到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从加强基层通讯网络,到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等,广大驻村干部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特别是开展“实事惠万村”行动以来,63个驻镇帮扶工作队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本区域每个自然村解决1-2件群众心头事、好事实事。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驻镇帮扶工作队累计为4000多个自然村办理惠民好事实事6700多件,赢得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与肯定,驻村干部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在推动富民产业上大显身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让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做大做强乡村产业,这是驻村干部的棘手难题,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课题。广大驻村干部积极发挥党性强、懂政策、知识广,派出单位支持的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拿出真招实招,大力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系列“增收富民”工程,一大批富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全市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驻镇产业项目132个,已投入近16亿元,联农带农1.8万户。同时,各地通过大力建设振兴车间,吸纳脱贫户就近就地就业。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正在培育的乡村振兴车间72家,吸纳脱贫劳动力7700多人,实现户年均增收15000多元,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建强基层堡垒中担当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各帮扶工作队自驻村以来,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担当担责,以全力打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和为民办事服务水平。同时,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广大驻村干部正积极主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推动“政银企村”共建模式拓展至社区、覆盖至自然村,推动全市972个行政村(社区)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520条试点自然村建设家庭农场全部投产,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8万至10万左右,促进群众共同富裕。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最后“一公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期待,广大驻村干部继续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乘势而为、挺膺担当,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大展身手,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4-02-07 -
镇能量丨云城区安塘街道: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云城区安塘街依托独特自然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抓手,锚定“四季乐业”的目标任务,倾心打造“春夏秋冬无闲田,产业增收不断档”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勠力同心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春到桑果熟,红绿相辉映桑葚果蔫红黝紫簇成堆,酸甜可口留齿间。安塘街都栗村立足村情实际,围绕“村有什么、能做什么、想怎么做”的发展思路,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盘活村内闲置农田土地,全力打造集桑树种植、桑葚加工、采摘观光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路子。目前都栗桑葚种植基地共种植3000余棵,年均总产量约3万斤,年均酿造2000斤桑葚酒,切实为村民增收致富带来“春之喜悦”。夏至凤梨来,“黄金”铺满地凤梨七月至,凤梨香。安塘街安塘村以“党建+”为引领,产业发展为纽带,深入实践“书记项目”,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土地流转30余亩打造安塘村金钻凤梨种植基地,实现盘活土地资源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双轮式”驱动。目前,安塘村金钻凤梨种植基地,年产量1万斤以上,年产值约1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红营、塱头等村共种植金钻凤梨约400亩,全街凤梨年产值达1200万元,全力为乡村振兴结出“盛夏果实”。秋来板栗香,“刺头”助致富板栗金秋时节,板栗飘香。安塘街古宠村委以“生态立乡”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推动+大户进驻+区域供销”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推动村民在古宠村长尾山塘坑种植100亩3000棵板栗树,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响乡村特色林果品牌。目前,古宠村板栗年均产量3万斤,年收益20万元,切实让小小板栗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深冬迎沃柑,果香溢满枝沃柑沃柑迎冬开园,村民眼笑心底甜。安塘街红营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宗旨,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种植大户从广西武鸣引入晚熟型的沃柑(杂交柑橘),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水果产业。目前,红营村沃柑种植面积达120亩,亩产可达7000至8000斤,并荣获“十大特色农产品”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冬日甜蜜”产业。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缤纷图景。接下来,安塘街将持续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总牵引,全力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365”竞标争先体系以及区委“128”工作思路,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4-02-07 -
镇能量丨云浮罗定泗纶镇:走好特色农业发展路 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罗定市泗纶镇紧紧扭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这个乡村致富的重要抓手,在巩固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农业产业版图,走出致富新路径。位于泗纶镇连城村的荣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瞄准陈皮柑、兰花市场经济价值,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发展规模种植,闯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走进该公司陈皮柑产业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柑树生机勃勃,油绿饱满的陈皮柑点缀枝头,清香四溢。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现种植陈皮柑达800亩,大部分陈皮柑于去年嫁接种植,第四年将迎来丰产期,今年挂果情况和长势都不错。“我们公司目前有员工近70人,种植基地约2000亩,其中陈皮柑种植面积800亩,兰花50亩。基地已经成功申报罗定市科普教育基地。”罗定市荣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永健介绍,陈皮柑皮肉兼用、药食同源,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经济价值,能带来可观的收入。在兰花种植基地里,一盆盆高挑优雅的兰花整齐排列,惹人怜爱。“罗定的自然环境比较适合兰花的生长。公司选择种植墨兰花,主要因为它在兰花品种里比较好打理,日常只需要注意日照时间、强度和病虫防治。”梁永健表示,近年来,该基地采用自研、自育苗、自种的种植模式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技术培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陈皮柑和兰花种植,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承接珠三角一二三产业转移,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2-07 -
镇能量丨新兴六祖镇龙山塘村:建设富美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近年来,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龙山塘村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共同缔造”理念,汇聚各方力量,完善治理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扎实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龙山塘村美景坚持党委统揽奏响共同缔造“前奏曲”为健全纵向到底组织架构,龙山塘村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治理单元,大力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全面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构建“镇党委-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着力推动党的组织覆盖纵向到底。目前,该村设立村民小组党小组12个,12户党员中心户包保联系群众450户,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村组一级、党员作用发挥在村组一级,不断融入群众、带动群众。良好的自治机制是推动文明新风吹遍村落的保证。为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龙山塘村选优配强村民小组长12名、党员中心户12户,推动39户“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亮承诺。推行党员分类积分管理,设置社会治理党员示范岗12个,推动无职党员认领“环境卫生协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引导员”等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妇联会、青年小组等,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卫生理事会、发展理事会、治安联防队等村民自治组织,推选有威望的村民担任会长(队长)等职务,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共享宜居美好生活突出群众主体奏响共同缔造“先锋曲”“我建议,要布局好村庄的整体规划……”“村里的宣传栏定期更新我负责。”今年以来,龙山塘村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搭建“黄金周末议事会”“板凳议事会”“夜谈会”等村民议事平台,由村“两委”干部前移到家门前和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结合“群众议、代表议、多方议”的方式,组织村民群众对村级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和反馈,围绕村庄怎样发展、环境怎样治、房屋前后怎样管等方面谈想法、出主意,充分发挥村民群众“唱主角”的作用,有效将“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今年以来,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余个,收集群众“微心愿”20余条。龙山塘村还坚持以“共评”为切入点,持续推行“星级文明户”评选、“积分制”管理、“光荣榜”评定等措施,将“领导评”变成“大家评”,大力宣传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平凡善举,激发村民群众投身美丽家乡建设的热情,形成“要我干”到“我要干”“看着干”到“主动干”的生动局面。该村曾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连片推进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推进成果惠民奏响共同缔造“致富曲”近年来,龙山塘村把文明实践带到家门口,建立起红色书吧、妇女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场所,组建12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帮扶村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和重点企业,打造“爱心义剪”“文明实践 心向阳光”“企业店小二”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点亮群众精神家园。同时紧盯群众需求,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建立和完善成果共享规则,使共建成果最大限度惠及村民群众,引领乡村治理向善向美。龙山塘村把文明实践活动带到群众家门口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龙山塘村以“共同缔造”为抓手,通过以奖代补、村级书记项目奖补、金融资助、贤能捐赠捐助、村民投资投劳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农户以出劳、出资、出智、出地、出物的“五出共建”方式参与宜居村庄建设。近年来,该村以“租金+薪金+股金”“支部+企业+农户”“农技+高校+电商”模式“三管齐下”,培育了蝶翠谷、禅农体验园、荔园、稻田酒店等农业体闲观光项目,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2022年,龙山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2024-02-07 -
镇能量丨新兴六祖镇龙山塘村:建设富美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近年来,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龙山塘村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共同缔造”理念,汇聚各方力量,完善治理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扎实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龙山塘村美景坚持党委统揽奏响共同缔造“前奏曲”为健全纵向到底组织架构,龙山塘村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治理单元,大力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全面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构建“镇党委-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着力推动党的组织覆盖纵向到底。目前,该村设立村民小组党小组12个,12户党员中心户包保联系群众450户,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村组一级、党员作用发挥在村组一级,不断融入群众、带动群众。良好的自治机制是推动文明新风吹遍村落的保证。为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龙山塘村选优配强村民小组长12名、党员中心户12户,推动39户“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亮承诺。推行党员分类积分管理,设置社会治理党员示范岗12个,推动无职党员认领“环境卫生协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引导员”等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妇联会、青年小组等,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卫生理事会、发展理事会、治安联防队等村民自治组织,推选有威望的村民担任会长(队长)等职务,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共享宜居美好生活突出群众主体奏响共同缔造“先锋曲”“我建议,要布局好村庄的整体规划……”“村里的宣传栏定期更新我负责。”今年以来,龙山塘村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搭建“黄金周末议事会”“板凳议事会”“夜谈会”等村民议事平台,由村“两委”干部前移到家门前和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结合“群众议、代表议、多方议”的方式,组织村民群众对村级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和反馈,围绕村庄怎样发展、环境怎样治、房屋前后怎样管等方面谈想法、出主意,充分发挥村民群众“唱主角”的作用,有效将“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今年以来,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余个,收集群众“微心愿”20余条。龙山塘村还坚持以“共评”为切入点,持续推行“星级文明户”评选、“积分制”管理、“光荣榜”评定等措施,将“领导评”变成“大家评”,大力宣传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平凡善举,激发村民群众投身美丽家乡建设的热情,形成“要我干”到“我要干”“看着干”到“主动干”的生动局面。该村曾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连片推进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推进成果惠民奏响共同缔造“致富曲”近年来,龙山塘村把文明实践带到家门口,建立起红色书吧、妇女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场所,组建12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帮扶村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和重点企业,打造“爱心义剪”“文明实践 心向阳光”“企业店小二”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点亮群众精神家园。同时紧盯群众需求,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建立和完善成果共享规则,使共建成果最大限度惠及村民群众,引领乡村治理向善向美。龙山塘村把文明实践活动带到群众家门口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龙山塘村以“共同缔造”为抓手,通过以奖代补、村级书记项目奖补、金融资助、贤能捐赠捐助、村民投资投劳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农户以出劳、出资、出智、出地、出物的“五出共建”方式参与宜居村庄建设。近年来,该村以“租金+薪金+股金”“支部+企业+农户”“农技+高校+电商”模式“三管齐下”,培育了蝶翠谷、禅农体验园、荔园、稻田酒店等农业体闲观光项目,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2022年,龙山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2024-02-07 -
镇能量丨新兴县簕竹镇:助力“新兴味道”香飘世界
八月簕竹,风景秀丽,翠林成群。新兴县簕竹镇因“竹”成名,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上乘的竹笋,目前笋竹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近1.5万吨。竹林争“俏”竹笋收购点青山毓黛迎宾客,绿水含情笋飘香。在近日召开的新兴县簕竹镇竹笋产业发展大会暨预制菜产业展览会上,簕竹镇打出了“农牧簕竹 笋香万户”的旗号,通过展览、演出、参观等活动,邀请社会各界宾客以“笋”为媒、共商“笋”业,共同感受今年簕竹竹笋大丰收的喜悦和乡村振兴的魅力,致力让万亩竹林的笋香飘进千家万户。竹笋深加工预制菜热销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的餐桌,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关系居民饮食健康的重要产业。簕竹镇竹笋原料丰富,拥有发展预制菜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优势,因此,该镇以竹笋产业为契机,与科研单位合作创制“勒竹鲜”系列预制菜畅销大湾区,走出一条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簕竹又一张绿色名片。同时,该镇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支持指导企业抢抓机遇、合作共赢,有效构建产研销多方合作平台,将“新兴味道”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新兴预制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让三产融合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如,云翰食品有限公司每天能产生近10吨笋壳,这些笋壳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高,笋壳利用价值的开发有助于促进产业链延长,提高企业效益。温氏集团充分发挥龙头效应,推动更多本土企业由“小特产”变为“大产业”,旗下温氏乳业公司向云翰食品有限公司提出收购笋壳用于制作饲料,实现笋壳价值的最大化。选购预制菜直播销售从一棵小竹笋到餐桌上的竹笋佳肴,从本地新鲜农产品到“勒竹鲜”系列预制菜……精深加工技术的赋能,既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帮助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丰收的喜悦当前,新兴县簕竹镇正加快推动“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项目建设,促进农牧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谋划建设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力打造竹笋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实施文化产业繁荣工程,建设以华侨文化和农牧文化相融合的十里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打造成为大湾区农业产品供给地和农旅观光休闲地;以创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为契机,积极搭建融入RCEP桥梁,让更多“簕竹鲜品”、更多“新兴味道”走向世界。
2024-02-07 -
镇能量丨想吃!新兴六祖镇这里的葡萄成熟了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在新兴县六祖镇禾泰农场里,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粒粒饱满的葡萄,在绿油油的藤蔓下显得格外诱人,令人垂涎欲滴。据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场内现种植巨峰、巨玫瑰、阳光玫瑰、夏黑4个品种的葡萄,主要营销方式为游客到园采摘和果商批发购买。据了解,禾泰农场占地1000多亩,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农场通过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把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果业等特色产业。
2024-02-07 -
镇能量丨云城区腰古镇:聚才引智 链式发展
走进云城区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明亮的色彩和整洁的环境映入眼帘。2021年底成立以来,驿站向内汇聚人才,向外辐射影响力,这片空间如今正汇聚着越来越强大的创新动能。当地工作人员表示,全镇正努力将人才驿站打造为“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支撑现代农业、金属智造业、文旅产业、物流服务等行业的作用,专家、乡贤、高校、企业等“N”种人才力量汇聚腰古,以服务人才、智行事、以才兴业的氛围愈加浓厚。强化阵地服务 汇聚N种人才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自成立以来,主动当好“店小二”,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服务链,营造优质人才服务环境。据介绍,腰古镇党委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专班,建立人才信息库,安排专人负责驿站日常运营,今年以来两次提升驿站的制度机制,将三楼的镇委党校提供给人才驿站进行交流培训,二楼还设置了专家洽谈室。截至目前,人才库中已有医生6名、教师163名、本土专家39人(其中种植专家6人、养殖专家33人)、专业技术人才22人,乡贤若干。为让人才发挥作用,驿站推行“专家+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本土企业家外出参加讲座、交流、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下乡宣讲指导,人才智力资源的共享渠道变得越来越通畅。杰出乡贤给力 赋能创新发展在佛山打拼的腰古杰出乡贤李斌始终心系桑梓。在成为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站专家后,李斌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与擦亮“剑夫故里、仁善城头”这张红色名片。在李斌的全力支持下,腰古引进仁善田园综合体项目,与进站专家陈砚共同抓住腰古镇雄强村被确定为2022年全国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不断支持配合有关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仁善城头公司本身也极度重视人才,聘请广东省农科院博士专家团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将公司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兜兰品种培植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仁善城头的发展实践是腰古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一个印证。作为一系列大项目的工业镇,腰古镇坚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对于域内南药相关企业,当地人才驿站既提供政策服务,又发动困难农户参与,还联系专家服务团和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帮扶指导等。如今,当地南药产业获批创建云浮中医药(南药)治未病药食同源资源创新团队,2022年完成产值近4000万元,营业收入2500多万元,直接带动村民20人就业,135户增收,扶持9个村800多户增加集体收益。外学习内实践 本土“专家”冒头除了引进人才,腰古镇人才驿站注重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引进“田秀才”“土专家”。蔬菜种植基地忙采摘人才驿站引进专家新型农业经理人陈钰桃,其管理的云浮市家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150亩“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150亩香蕉、80亩水稻、100亩蔬菜和50亩玉米种植基地,带动周边近100户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了产值过千万。陈钰桃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在当地的组织下,她曾在华南理工大学、佛山市高明区等地交流学习,为她的从业之路带来更多信心。类似地,广东小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程感桃也是腰古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站专家,于2020年获得“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称号。这些进站的本土专家,用自己的资源和智慧,辐射带动更多农户谋求共赢共富。驿站也主动承担起“店小二”角色,提供大量支持。截至目前,小阳农业已累计建设了6个南药牛大力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大约800户农户合作建设南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帮扶覆盖约3000户脱贫户。从“授鱼”到“授渔”实现“水里捞金”在腰古,一条鱼正迸发出更强的带富能量。在用足用活驿站建设、佛山对口帮扶云浮的政策红利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腰古镇党委和政府、腰古镇驻镇帮扶工作队,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文彬成为腰古镇“镇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顾问,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乡村振兴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乡工委佛山办事处腰古镇联络站(现升格为大湾区办事处腰古镇工作站)。双方约定,以淡水渔业产业共建、产销对接为突破口,“乡工委+政府+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方式逐步成形。对接之下,腰古引进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导群众养殖市场前景好的白金丰产鲫。目前,当地带动本地水产养殖户50多户养殖近1000亩。据了解,普通鲫鱼的价格大概7~11元一斤不等,白金鲫的销售单价是13元一斤,预计可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亩可增收5000多元,腰古渔业产业从“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养鱼学堂”培训热为让养殖户真实感受渔业养殖的各个环节,让培训见得着、摸得着,当地成立白金鲫云肇服务中心和“养鱼学堂”,让有水产养殖经验的养殖户代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本土能人“现身说法”。漫步腰古,景观和设施正汇聚越来越多“美”的元素。腰古人民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五星退役军人服务站,新建佛云学校,一系列新空间不断拓展着人才服务的边界。在助推“百千万工程”的路上,当地人才驿站正激励和引导各类人才,为他们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牵线搭桥。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