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良”策
-
基层“良”策丨罗定市罗平镇:“美丽生态”变“美丽经济”
近年来,罗定市罗平镇充分发挥长岗坡渡槽等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让“美丽生态”变“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近日,长岗坡渡槽下十多亩向日葵花田进入盛花期,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市民游客们三五成群,或漫步赏花,或拍照打卡,畅享田园风光。“去年10月收割稻谷后就种植向日葵,刚好赶上春节期间开花,客流非常火爆,带动了村民增收。”向日葵种植基地负责人表示。除了美丽盛放的向日葵,长岗坡渡槽下的公园、长虹广场等,还设置了娱乐设施和特色小食餐饮摊位,深受市民游客的青睐。“罗定的乡村非常美丽,美食很有地方特色,所以我们专程在春节假期过来游玩。”外地游客李先生说。如今,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景区沿线一带的桃花、樱花也花开正盛。这里一年四季皆有绿叶花香,桃花、木棉、樟树、细叶榄仁、紫薇、桂花等多种花草树木将在不同季节绽放它们的美丽,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好风景”变成村民增收的“好钱景”。
2024-03-20 -
基层“良”策丨新兴县天堂镇农旅融合奏响“振兴曲” 特色生态农业“流金淌银”
近年来,新兴县天堂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让农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旅多元融合,助力农民增收。日前,记者在天堂镇农之泉生态园看到,一颗颗殷红的草莓点缀在绿叶丛中,令人垂涎欲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客吴女士告诉记者,生态园可体验采摘乐趣,促进亲子互动,是游玩的好去处。在生态园旁边的圣女果基地,一串串圣女果缀满枝藤,青红相间的果实圆润饱满,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果农正穿梭其中忙着采摘。据负责人介绍,目前草莓和圣女果的产量较为可观,采摘期可以维持到四五月,亩产值预计有数万元。生态园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能够获得相应的土地租金收入,同时聘请村民从事管护工作,促进村民增收。“天堂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草莓、圣女果的生长,现在第一、二批草莓已经陆续上市。天气寒冷时,我们会做好防寒防冻措施,确保货源充足。”农之泉生态园负责人说。近年来,天堂镇围绕“以农为本,农旅结合,一产接二连三”发展的目标,不断加快产业融合的步伐,充分利用农业强镇优势和人居环境整治、美丽镇村建设成果,大力盘活人文资源、生态种养等优质资源转变为“产业活水”,成功吸引一批批的游客。去年以来,天堂镇共接待游客13.8万人次,同比增长达190%。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罗定市分界镇:小橄榄“雕”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年来,罗定市分界镇积极探索橄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量少、管理技术缺乏、农户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橄榄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发展路子,小小橄榄的“别样绿”为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好“钱景”。走进位于金垌村的心怡橄榄工艺厂看到,工人们专心致志地处理雕刻榄核,经过多道工序的打磨与雕琢,普通的榄核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核雕是一门十分讲究耐心和细心的工艺,近年核雕工艺品市场前景好,一颗小小的榄核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就会产生较高的利润,所以我们近年也在不断创作新的核雕工艺品。”该工艺厂有关负责人说。心怡橄榄工艺厂,是一家集橄榄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工厂。目前设有100平方米的“蓝月谷工艺特色店”,建有面积约380平方米的橄榄工艺苗圃场,本村工艺橄榄种植约800亩,异地合股工艺橄榄种植果园面积约50亩。工艺橄榄原料销售每年约600万元,每年委托深加工橄榄佛珠手链、项链等饰品1万件套,产值约300万元。“我们厂出产的工艺橄榄原料主要销往北京、浙江、河北、苏州等地,有效带动周边村民60多人就业,而且金垌心怡榄角和特色榄雕工艺品深受市场欢迎。”该工艺厂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市场上橄榄需求量逐渐增加,分界镇立足拥有11.34万亩山林的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探索“镇经济总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金垌村800多亩橄榄种植基地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金田、金河、罗星等村连成产业种植片区约2000亩的橄榄种植产业,该产业每年产值约1800万元。其中,由该镇经济联合总社牵头建设罗星橄榄种植基地,通过盘活当地闲置撂荒土地,种植橄榄面积约200亩,总投资约240万元,目前约50亩共400株工艺榄树已开始挂果,效益十分可观。分界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和文旅融合的思路,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更多老百姓参与橄榄种植,跨越式打造橄榄产业链,努力打响“分界橄榄”农业特色品牌,以此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目标。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新兴县六祖镇:文旅深度融合 乡村出圈出彩
今年以来,新兴县六祖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紧扣“六祖故里·文旅名镇”发展定位,在“红色+旅游”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上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加大力度整合本镇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因地制宜规划实施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用“红色燃料”点燃“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引擎”。红色文化是六祖镇的亮丽名片之一,该镇的水湄村作为云浮市党员教育基地和云浮市乡村红色旅游标识地,叶季壮故居也成功入选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六祖镇重点推进的文旅项目之一。走进水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平坦的道路、一面面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墙,150多间清朝青砖大屋一气相连,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该村以叶季壮故居为核心,依托叶季壮生平事迹,以“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主题,打造4000多平方米水湄村红色教育展示厅,重新布展装饰德馨园-村史室、水湄学堂、叶季壮故居设施,全方位展示宣扬和传播红色文化。其中,红色教育展示厅以实物、图文宣传栏形式,即从奋发图强求真理、艰苦奋斗守本色、信仰坚定闹革命、呕心沥血保后勤、鞠躬尽瘁促贸易的5个方面生动展示叶季壮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叶季壮故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水湄学堂修缮而成,2023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讲堂,新兴好人馆,新兴县家风家训馆,新华“悦读空间”,水湄学堂,志愿服务积分超市、非遗工坊和文创馆等功能场所,与叶季壮故居、水湄村红色教育展示厅、德馨园等构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是新时代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六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镇将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把水湄村红色教育基地、县委旧址(新民小学)、县第一个党支部(舍丰)串珠成链,打造“红色之旅”品牌,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旧厂房“变身”了!云城区云城街盘活闲置资源变“闲”为“宝”
今年以来,云城区云城街紧紧围绕全市行政文化中心及市县城镇的目标定位,打造商贸强镇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情况收集村社区留用地、闲置土地和厂房的相关信息,积极对外招商,盘活资产,争取招到更多优质的项目落户云城,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据了解,近些年来,云城街的商业发展欣欣向荣,一座座城市综合体陆续兴建,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购物和消费,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缺乏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对接平台,农副产品的产销对接存在一定的滞后。2023年2月,由云浮市益云市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云浮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项目落地云城区牧羊云硫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内,总占地面积76000平方米,通过盘活云硫物流园内的废旧老厂房来改造成农贸市场,极大地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由商户与农户产销对接形成优势互补。云浮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分三期建设,第一期是建设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肉类蔬菜区6500平方米、水产区共2200平方米、干货区1000平方米;水果批发区5300平方米,配备检验中心,停车场等设施。第二期和第三期将分别建设禽畜批发市场、禽畜屠宰场以及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冷藏库和物流配送体系。目前一期建设已全面完成,已有30多家商户、8家南药及特色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签约入驻,接下来将继续招揽优质客商入驻。作为云浮市首家大型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项目弥补了云浮缺乏大型农贸市场空白。同时,该项目的建设也能大力推动云浮市的经济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批发市场农副产品流通载体,促进云浮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其次,带动相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电商孵化同时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副产品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服务三农,促进云浮“一村一品”发展。“本项目实施能有效改善城区的投资环境,增强其招商引资能力,提升云浮中心城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云城街有关负责人说。据悉,该项目是云城街2023年新引进镇域经济项目之一,云城街招商引资工作组高度重视,在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后,工作组多次到实地察看商家进驻情况,向项目负责人了解项目二、三期的建设规划,协助其更快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项目建设。“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中,将会建设一个特色农产品的展厅,用以展示整个云浮市各县市区的特色农产品,这个展厅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大大地方便了市民去购买云浮各地的特色农产品。”该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一展厅的建设不仅可以对外宣传云浮的特色产品,让更多人能认识、了解到云浮,而且可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销量。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云城区云城街:盘活低效闲置用地 以水资源驱动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云城区云城街在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激发镇街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镇域经济提速增效,有效破解镇街经济总量不够大、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充分激发人文、生态、区位、资源“四大优势”,将各项工作责任层层压实,以实实在在的“首位度”,筑牢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据了解,云城街成立国有独资企业以来,为盘活资源资产,增强“造血”功能,以“可盘活、可持续、村集体可受益”为重点积极谋划,依托城区综合资源优势和服务业集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其中城北农村集中供水项目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城北农村集中供水项目采用政企合作方式,自2022年8月起,云城区益溢自来水厂与云城街道办属下企业云浮市云恒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经营,本着“诚信合作、平等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实现了由政府主导体系的供水企业。项目中,云城街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办理水资源证件,并召集村民商讨通过租用途经的山地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云城区益溢自来水厂取水点包括云城街道城北村委文龙坑、嘎喇冲、白帆树坑、石门头山塘、石板坑(老屋坑),目前供水规模已达到235万立方米/年。截至目前,供水用户已达到约3700户共3万人,缓解了城北部分地区水源不足、供水紧张的问题。该项目经第三方评估公司对途经供给的水资源和云城区益溢自来水厂投入的规模进行前期调研及评估,以云城区益溢自来水厂为企业载体,以集体资源与社会资金合作的方式推进建设,在街道各部门的协调保障下,成功搭起企业、村委和村民三方合作架构。该自来水厂已于2022年10月全面恢复供水,推动解决农村用水供需矛盾和城市单一水源问题,云城街每年可获得30万元的合作分成。此外,为逐步完善10万人以上城区(镇)级实施双水源、多水源供水,促进都市圈水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行业间水权交易,云城区益溢自来水厂拟拓展后备水源。在云城街的协调、引导下,该自来水厂已与广业云硫矿业集团水厂合作,拟建一条备用水源引水管作为后备水源之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饮用水常规水源日常供给和储备水源应急供给的保障能力,完善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应急防范管理机制,确保城市日常及应急供水水量和水质安全。云城区益溢自来水厂的成功运营模式和推广经验,为解决农村用水供需矛盾和城市单一水源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项目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云城区前锋镇:小番薯变形记
前锋番薯作为云城区的特色农产品,今年以来,前锋镇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番薯特色产业,通过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来、用起来,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云浮市富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前锋镇今年新引进以薯类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公司。为做好红薯系列特色食品,公司成立了云城区名食薯业专业合作社,在大江头村发展80多亩红薯种植基地,主要种植新引进的优质番薯品种“玛莎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大户带动、小户参与”的发展模式,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服务,以番薯高产户为示范引领、以可观效益吸引镇域农户积极参与红薯种植产业,持续提升农户增收致富能力。“前锋种植番薯有很好的底蕴,又举办过几届番薯节,我们也多次来到这里考察,这里的土壤、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我们的品种,所以选择在前锋发展种植番薯的过程中,政府对我们非常支持,包括租地,水电,道路改建等都给予我们十分大的帮助,让我们可以顺利生产。” 云浮市富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走进该公司的番薯培育基地看到,连片的番薯苗郁郁葱葱、碧绿茁壮,而在另一边,村民们拿着锄头认真地挖番薯,看着一垄垄带着泥土清香的番薯破土而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今年是该基地种植玛莎莉番薯的第一个年头,公司通过与省、市、区等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采用优良薯类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在薯苗种植、控旺、施肥、防虫害、收购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服务跟踪,让农民种植更有信心。目前,该基地的玛莎莉番薯种植效果良好,亩产可达1000-1500公斤。“我和基地合作种植有两亩多番薯,也在基地打工,今年的收入可观,种植的番薯也不错,收成很好。”农户李姨说。在如今的种植规模上,如何推动“小番薯”做成“大产业”?该基地进一步延伸番薯产业链条,设立食品深加工公司,专业研制红薯系列食品,做强前锋番薯产业,努力打造“前锋番薯干”“前锋红薯饼”“前锋红薯糕”及“前锋富田2号鲜红薯”等前锋特色食品品牌,以番薯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目前已种有80亩番薯,按照食品厂的需求,明年我们计划扩种1000亩以上,发动更多的村民合作种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梁家杰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引进、筛选、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富含硒的番薯优良品种,加速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推广,扩大前锋番薯相关产品的影响力,促进云浮番薯产业的发展。据了解,近年来,前锋镇将番薯产业作为该镇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发展产业,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布局调整,把撂荒地复垦成番薯基地,实行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推进番薯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番薯6000多亩,年产量约1500万斤,产值约4000万元。同时,引进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番薯种植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深加工研发力度,衍生出番薯干、番薯面、番薯糕、番薯饼、烤番薯(预制菜)等农产品,助力番薯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使之成为助农增收致富、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云浮新兴东成:沃田“菜篮子”基地产销两旺
认证基地、六年坚守,记者近日在新兴县东成镇采访了解到,该镇都斛村沃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销两旺,每天约有8000斤优质蔬菜供往大湾区餐桌,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日工资100元,可以帮补家用,工作也不辛苦。”在都斛村沃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几位附近的村民在茄子地里摘茄子,她们挑选品相个头合格的茄子剪到袋里,然后码放到塑料菜篮子,劳动场面气氛轻松和谐。她们被基地经营者请来摘菜,对“待遇水平”总体比较满意。茄子地生机勃勃,茄瓜缀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附近的村民很多都乐意来我们这里务工,每天有大约50人,在家门口有份收入,对于不方便外出务工挣钱的家庭有重要的意义。”这个“菜篮子”生产基地由新兴县沃田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公司负责人如是说。该负责人介绍,沃田“菜篮子”基地2018年开始建设,总面积约300亩,采用标准技术生产各色应季蔬菜,产品主要供往广州、佛山、肇庆等地,2021年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近年来基地业务发展总体顺利,年产值在300万元左右,今年有望超过400万元;基地目前还大力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优质蔬菜种植,进一步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为乡村振兴、村民增收致富作更大贡献。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罗定市苹塘镇:立足资源禀赋 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罗定市苹塘镇立足资源禀赋上,深挖优势产业,紧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在苹塘镇落地落实,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苹塘生态养殖小区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正在安装设备和调试依托中材罗定水泥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着力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延长链条,加快总投资1.5亿元的光嘉海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固废绿色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建成后将形成10万吨/年的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同时可以替代水泥原料,减少企业生产成本费用,加快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有效促进矿产资源整合利用。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75%,预计于2023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发挥适养区位优势培育规范化现代养殖业目前已引进德康、海大、温氏三大养殖龙头企业落户,共有4个大型生猪养殖场,1-8月全镇共出栏57989头肉猪。德康、海大的楼层式生猪养殖项目可大大节约使用土地,带动周边约1000亩土地形成种养一体的生态养殖态势,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辐射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为龙头,打造“金瓯米”“泉水西洋菜”“海惠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并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旅游资源丰富,助推“农业+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近年来共举办了四届徒步行、稻田音乐会,共带动旅游消费60多万元。同时,优化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引入顺德酒厂红荔牌红米酒原粮产区项目,租赁370多亩农田用于种植酿酒所用的稻米,投资200多万元建设酒饼厂,每年吸收220余人次就业增收。
2024-02-06 -
基层“良”策丨云浮:大力探索光伏板下的农业文章
农光互补,双份收益。记者近期在云浮市内镇村采访了解到,随着光伏发电项目在市内广泛布局推进,“农光互补”政策逐渐发力,云浮市大力探索光伏板下的特色农业文章,最大程度利用好土地资源,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争取实现“1+1>2”的效果。初秋时节,阳光明媚。在云安区富林镇界石村马山尾一带,“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板下种植着一行行凤梨苗,长势喜人。凤梨种植基地里,管理人员穿梭在垄间地头,正忙着进行病虫害防治、除草等工作。“我们与光伏项目合作,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从8月份开始在光伏板下种植凤梨,目前有40多亩;凤梨在光照合适环境下可以增产和改善品质风味,在光伏设施下面种植能够提高一定的效益。下一步我们还将其余地块种植五指毛桃等。”凤梨种植基地的管理人员介绍说。“发展农光互补项目能够让昔日荒废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力求最大限度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让一块土地带来两份收入,全面提升光伏项目的联农带农作用,助力强镇兴村富农。”富林镇一位干部介绍说。目前,富林镇正在加快总投资5.2亿元的天宏国际150MWp(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新供地块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光伏公司与农业大户合作,使其光伏板下的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光伏板下培育食用菌、养走地鸡、澳洲坚果育苗……“板上可发电,板下可种养”,记者了解到,云浮市光伏发电项目正在“遍地开花”,“农光互补”也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很多乡镇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在光伏组件下发展特色种养,既释放工业产能、节约企业成本,又可改善当地的土壤状态及生态环境,防止区域的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助力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