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工程”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新兴县新城镇:古村落的美丽“蝶变”
云吟村位于新兴县新城镇东北部,成村于明嘉靖十五年。周边群山环抱,北临大坞水库。2023年末,该村户籍人口152户708人。“早些年这里既没有特色产业,区域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乡村振兴给云吟村带来了华丽蝶变。”云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伙祥说。近年来,云吟村稳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有效根治了以往污水随意排放、危旧老屋无序分布、鸡棚散乱以及露天厕所影响环境卫生的问题。“过去,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地,现在已建成休闲广场了。如今,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心情也舒畅了,各种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谈及村里的变化,71岁的陈伯打心底里开心。如今的云吟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村庄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转变,构筑了一幅立体和美的乡村画卷。“我们在打造和美乡村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修复房屋立面,保持了农家房屋原有的韵味。”黄伙祥说,该村发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不少村民主动拆除改造自家危旧房屋,支持和美乡村建设。“现在不仅看着舒服,住着也舒心,讲究环境卫生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家家户户的责任。”村民梁阿姨说。这个曾经的古老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示范。绘就和美乡村建设图景,需要执好产业发展之笔。去年以来,云吟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帮扶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1+1+X”产业帮扶模式,连片打造了年产值接近300万元的香水柠檬种植基地。这一基地不仅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随着香水柠檬产业的蓬勃发展,2023年云吟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37.22万元,与往年相比,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了5万元的增长,而农民的收入也普遍增加了2万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云吟村立足百花繁茂盛产百花蜜的特色资源,由云吟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新兴县云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为本村蜂蜜申报“云端”蜂蜜商标以及食品认证,统一收购全村蜂农的蜂蜜,根据市场所需统一分装打包。通过云座电子商务服务站的牵线搭桥,借助电商平台推广提升产销对接精准度,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将更多优质蜂蜜推向市场,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路上,云吟村以“蜜”为媒,联动柠檬产业,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先后获得“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国家森林乡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如今,走在云吟村,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小楼房,干净整洁的村道,还有围坐在一起笑语盈盈的村民,共同绘制出一幅和谐美满的幸福画卷。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郁南县南江口镇南瑶村发展“高铁经济”
高铁环村而过,群众在公园聊家常、在光伏走廊休闲散步……仲秋时节,风景秀丽、山青水美的郁南县南江口镇南瑶村沐浴在艳阳里。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瑶村依托其地处南广高铁南江口站,位于高铁商业圈中心的辐射效应,把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走进南瑶村,新近建成的高铁站商业圈一期项目已经投用。据南江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广高铁南江口站在南瑶村落户,日均旅客流量超过1800人次,节假日更是突破5000大关。为更好地发挥高铁经济优势,南瑶村立足村级实际,挖掘资源禀赋,充分利用高铁站场前的闲置土地,建设高铁站商业圈。目前一期项目已投用,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商业圈二期项目正准备招投标,计划近期动工建设,预计为南瑶村年增收3-5万元。高铁站商业圈的建设,让村集体、村民尝到了“甜头”,目前该村计划利用高铁站前10多亩闲置地,招商引资建设“印象南江”旅游手信街,增加本地农产品销路,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并谋划修建黄金百香果产业园,打造农家乐+民俗+乡村旅游项目,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南瑶村借“光”致富,提高持续“造血”功能,拟在黄泥圹村、山咀村和上寨村分别建设光伏长廊,在广东鸿业建材有限公司停车场上方建设30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增加集体年收入8.12万元。目前黄泥圹村光伏长廊已建成,不仅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遮阳挡雨的休闲场所,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云城区前锋镇:“小网格”让村民幸福“满格”
清理陈旧垃圾,清除路边杂草,整治乱堆乱放,整理渣堆土堆……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云城区前锋镇罗坪村委充分发挥“好人队伍”“百千万工程”互助队等多元力量作用,在常朗村探索建立“网格+村民+干部”多维度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发动网格员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大力宣传、带头实干、时时督促,以“小网格”助力环境整治“大作为”,努力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走进罗坪村委常朗村,干净平坦村道通村达户,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地分散,各家各户门口干净整洁,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景象跃然在眼前。作为网格试点示范村,在农村环境整治上,常朗村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片区户代表会议等,运用“‘百千万工程’互助队议事室”平台,积极开展“村级卫生保洁专题协商议事”活动,充分征求并梳理汇总群众意见建议,广泛凝聚多元主体合力,研究出台村级网格实施方案。行动中,常朗村组建宣传走访队,通过逐户上门沟通、微信群等途径,线上线下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做好环境卫生宣传员,引导大家养成不乱丢生活垃圾、不乱倒生活污水、不乱堆柴草杂物等良好生活习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激发村民提升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变“为我改善”为“我要改善”,进一步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农村环境治理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罗坪村明确由村‘两委’班子主抓、各网格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专人专班、分片分区、定岗定责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引导在家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现在人居环境变好了,家家户户都开始讲究了。”罗坪村委有关负责人说。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是前锋镇村庄清洁行动的工作导向。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朗村网格员化身“清洁卫士”,对村主干道、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定期开展大扫除,对各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进行集中清除,并加大巡查力度,聚焦重点区域,对本网格内发现的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劝导制止,对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不放过一个盲区,不留一个死角”。同时,常朗村还广泛凝聚多元主体治理合力,积极发挥村干部、党员群众、“百千万工程”互助队队员、保洁员等力量,共同携手,协同推进,推动形成“人人讲卫生,村民齐参与”的人居环境治理氛围,共同打造洁净宜居的生活环境。“刚开始我们都以为打扫只是搞形式,后来看见党员干部个个干劲十足,村道越整越干净、垃圾处理越整越规范,所以我们都纷纷加入到清洁的行动中来。”村民们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罗坪村委通过环境整治中党员干部带头的“头雁效应”,通过网格管理,带动广大群众从“站着看”向“主动干”的转变,实现村容村貌有提升、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双重效应,全村人居环境净起来、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下一步,云城区前锋镇罗坪村将继续依托网格化管理试点经验,持续探索深化卫生网格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内生动力,守住整治成果,努力形成“群众支持、网格支撑、力量到位、长效管理”的良好工作机制,不断促进农村环境优化提升,持续刷新人居环境“颜值”。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云城区高峰街联合矿山企业推进乡村道路建设
今年以来,云城区高峰街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努力改善乡村群众出行条件,近日,该街道联合云硫集团对大台居委辖区内的一段乡村道路成功实施了“硬底化”,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困难。据了解,改造路段位于县道830线大台岗顶路段附近,长约400米,由于历史原因和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硬底化,给当地村民及前往大金山景区的游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晴天灰尘滚滚,雨天泥泞不堪,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高峰街加强与云硫集团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并于近日完成这段道路的硬底化施工。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铺设的路面干净整洁宽敞,道路通行条件大幅提升,车辆通行效率显著增强。群众纷纷表示,感谢党和政府及矿山企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效改善了群众和游客的出行条件,提高出行安全系数,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及发展大金山生态康养旅游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郁南县建城镇地心村:谱写民富村美新画卷
暖阳高照地心村,渔舟唱晚西江水。桑枣田园成一色,山美水美人和谐。郁南县建城镇地心村,位于西江中游,总人口619户2387人,去年以来,该村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和国家级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口选址落户的重大发展机遇为契机,围绕“桑枣田园,西江渔村”目标定位,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清淤、乡村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远近闻名的“典型示范村”“网红打卡村”。环境优美、产业优良——宜居山村入画来初秋,缓缓流淌的西江水绕村而过,两岸的山峰、惊起的白鹭、不时划水而过的渔船,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地心村衬托得格外美丽。河堤绿道上、山边、房前屋后,桑树、枣树、黄花风铃、九里香等随风摆动,随处可见的新植草坪、休闲绿地、“四小园”、景观路美景等,把“见缝插绿”“应绿尽绿”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村原来可不是这样的!”建城镇地心村“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队长告诉记者,曾经的地心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破旧的猪舍、鸡舍、牛棚四处可见,“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互助工作队成立后,党员干部、热心乡贤挺身而出,带头让地、捐钱捐物开展家园建设,走村进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看到村里环境、生态一天天变好,更多的村民主动参与进来,一起清理村中落叶、杂草、杂物等,清理农田灌溉圳,帮忙管护外出务工邻居的庭院花草,共同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和卫生保洁。提起地心村,不得不说的是村里优质产业——罗旁蜜枣,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的罗旁蜜枣,以枣核细、皮薄、色泽金黄,入口松化,甜而不腻著称,无论是直接食用或用作煲汤调味之佐料,都是上品之选。走进位于地心村的罗旁蜜枣加工厂,刮枣、煲枣、浸枣、煮枣、捏枣、晒枣……全手工流程制作过程让人看得赏心悦目,空气都弥漫着甜蜜的枣香味。据企业负责人介绍,由于原材料限制,企业每年在夏秋季,要赶制4000斤成品出口美国,生产时间10天左右。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约10个,致力把“小白枣”做成“大产业”,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国家级工程带动——村富民安幸福来记者在国家级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口建设现场看到,地心泵站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工程队进驻以来,为该村集体收入、群众增收带来极大助力。一方面是闲置房出租,村集体文化楼、村民房屋出租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是就地务工,工资180元/日,不仅村里有劳动力的年轻人就地就业,还吸引不少原来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地心村将紧握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口选址落户的重大发展机遇,以整村提升为着力点,以沿线风光带为线,串联搬迁安置区及周边特色村庄,开发打造包括桑枣田园农家乐、西江河鲜渔家乐、生态旅游水利观光等丰富要素的精品旅游线路。”相关负责人说。建城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地心村紧握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口选址落户的机遇,依托精品蜜枣、桑蚕等优势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治理、乡村绿化美化、持续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和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乡村,绘就乡村振兴崭新图景。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党群合力促人居环境增“颜”提“质” ——云城区河口街道双上村走访见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云浮市开展村庄清洁、农房风貌品质提升、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着力解决环境面貌、文化生活、移风易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农村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幅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正在云浮大地生动展现。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已是不少云浮乡村美丽风景的真实写照。走进云城区河口街道双上村,农屋风貌变了样,昔日坑洼不平的乡间小道,如今已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的乡村公园,更是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配合‘百千万工程’,很多村民都让地出来,建设小公园、环境整治,现在整条村的环境好了很多,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起来舒服多了,像住在公园里一样。”村民说。云城区双上村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工作中,抓人居环境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品质。该村由镇村干部带领4支共53人的“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党员群众以及文明实践志愿者共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335处,沟渠河道130处,“三线”整治10处,清运垃圾80.4吨。双上村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完成村口美化绿化4处,“四小园”提升27个,道路升级改造约180米,农房外立面改造22间,粉刷房屋外墙绘画2间,提升文化室1间,改造荷花池鱼塘1处,裸露山体复绿3处,完成道路两侧绿化150米。双上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双上村深入实施建设“百千万工程”,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动员党员、村干部、群众参与,同时广泛发动外出乡贤、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捐物。“我们党员村干部带头每个星期到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领村民群众搞好周边环境卫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负责人说。一位村民说:“我积极参与搞好、清理好屋边的垃圾,让我们村更加美丽,建设绿美村庄。现在我们村的卫生、清洁都搞得比较好,住起来也更舒适。”接下来,云浮将继续以文明创建和提升人居环境为抓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建设绿美乡村,在新时代“百千万工程”的征途上,将奋力谱写产业富美、环境秀美、文化尚美、村庄和美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下一步,在基础建设上,继续美化农村风貌、村容村貌,让村民居住环境更加舒心,提升我们村‘硬实力’。在乡风文明方面,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提升‘百千万工程’群众参与度,提升我们村的‘软实力’。”双上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说。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暑假期间54支高校突击队“赴约”云安
乡村墙绘、庭院美化、社会调研、直播助农……暑假期间,54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400多名高校学子满怀激情干劲“赴约”云安,奔向广阔乡村、深入田间地头,让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绽放基层一线。妙笔墙绘以创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一画一风景,一墙一文化。广东中医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实践团队融合历史文化、产业文化、风土人情,融入“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乡村美化宣传,为镇村绘出“青山绿水图”“火龙果产业图”“饮茶图”等一面面“特色文化墙”。同时,向村民讲授庭院美化知识技能。据统计,今年暑假,38支高校实践团队为7个镇开展创意墙绘600多平方米,执“青春之笔”为乡村穿上“青春皮肤”。数媒助农以科技亮农副产品新名片近年来,农村电商迅猛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实践团队变身“新农人”,依托新媒体技术助力农特产品增收,共开展电商培训、直播带货活动8场,为3家当地农业企业拍摄宣传片,用镜头捕捉乡村美景,用“青言青语”传递农产品的魅力,以“新农具”帮助火龙果、麻竹笋、迳心茶等农特产品扩大知名度、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云安。助学助教以知识铸少年儿童强国魂薪火相传,使命在肩。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等高校实践团队承接公益夏令营课程服务12个、开展防溺水等安全自护宣教活动43场、承办青年夜校3场,将国情农情教育、红色教育、美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等融入课程之中,帮助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增长本领才干,感受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此外,还进行温情走访,倾听儿童心声,向家长科普科学教育方法、沟通技巧,共同护航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研学实践以科研促农业产业新发展为推动调研实践成果转化为助力云安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支撑,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等高校实践团队走进芒果、火龙果、麻竹笋、肉桂种植基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交流,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堵点痛点提出可行意见。广师大机电学院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整合整理调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数据,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投入到肉桂加工机器的改进研发中,为助力镇安镇旺洞村肉桂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罗定市罗镜镇镜坡村多措并举发力 聚力创建美丽乡村新典型
今年以来,罗定市罗镜镇镜坡村狠抓机遇,以实干作答、凭实绩交卷,奋力书写乡村“华丽蝶变”、群众“创收增收”、村域“添色增绿”的生动答卷。镜坡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图为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镜坡生态园。党建引领“铸魂”凝心聚力打造典型示范镜坡村以开展“三会一课”为载体,通过市、镇、村三级书记讲党课,促进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统一意志,深刻认识开展典型村创建的现实意义。组建25人的镜坡典型村创建党员先锋队,由党员带头开展“敲门”行动,进组入户宣传发动,动员村民代表、公职人员、乡贤、群众等关心支持典型村创建,主动投工投劳、捐款捐物、腾挪土地等。开展“我向往的美丽乡村”主题党日活动,挂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乡贤、群众等100余人到云城街道土门村、罗平镇望天村委赤坭塘村、驸台村委油麻岗村等地观摩学习,以一幅幅前后对比图、一个个美丽蝶变场景,激活大家比学赶超的精气神,转化为“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自觉。通过召开典型村创建群众大会、乡贤恳谈会等,围绕“创建什么、由谁创建和如何创建”,邀请乡贤群众等建言献策,共谋共建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破题”起势开篇做强村级经济通过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入股养殖小区、光伏等多种方式,镜坡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同时,发挥镜坡村农业基础好、土地集中连片优势,推动土地流转,以“村企共建”流转土地500亩,打造镜坡生态园和家庭农场,种植百亩火龙果、百亩番石榴、百亩香水柠檬、百亩草莓、百亩圣女果等,每年累计吸引超10000人次前来观光采摘,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观光、休闲、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金煌芒200亩、辣椒400亩、粉葛100亩、莲藕500亩,带动农户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通过供销社、直播带货等渠道推介镜坡村辣椒、花生、粉葛、淮山、莲藕、甘蔗、火龙果等优质农产品。整治提升“塑形”焕新蝶变扮靓田园乡村以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和“三清三拆三整治”回头看为契机,成立由镇挂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等30人组成的尖刀队,以“网格化+清单式”管理模式下沉一线,动员乡贤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齐参与”“沟渠河塘大家清”“六乱整治我带头”等行动,累计开展集中整治15次,发动市直单位、干部群众5000多人次参与,清理乱堆放、乱搭建100余处,清运垃圾、杂物 90余车次,清理河塘沟渠3.2公里,拆除破旧泥砖房7间,完成“三线”整治1公里,升级改造公厕2间,户厕无害化处理700户,劝导家禽圈养30多户。同时,通过收取保洁费、配足保洁员建立保洁长效机制;通过晚上入户宣传“村民自筹+政府奖补”“楼面光伏+外立面提升”等政策,动员农户农房风貌提升6间。绿化美化“添色”见缝插绿共绘宜居家园全村15个自然村挂图作战,部署绿化点位214个,绿化面积0.78公顷,绿化道路2.43公里,建设(提升)小生态板块90个,打造“美丽庭院”15个,打造主题林5个,新栽苗木2000多棵。积极发动乡贤、群众参与“我为家乡种棵树”活动,累计收到捐树1000多棵。在旺湾河堤边种植黄花风铃、乐昌含笑、交趾黄檀等300多棵;在黎屋路口、文体广场等种植三角梅、四季茶花、罗汉松等575棵;另种植龙眼、芒果等果树500多棵。推动一河两岸建设,积极腾挪土地配合上级部门建设林中剧场、林中瞭望台、林中凉亭等绿化配套设施,与镜坡生态园交相辉映,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目的地。
2024-10-08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新兴县河头镇料坑村:集中整治私占路肩行动,为街圩发展扩容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跑出人居环境整治“加速度”,9月2日,新兴县河头镇组织镇全体应急行动成员、料坑村、步郎村、河头社区驻队镇干部和村干部对料坑村违规占用省道路肩行为进行集中整治,“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成员、周边党员群众积极配合、齐齐行动,共同为道路隐患整治和料坑村风貌提升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提高行动效率,增强整治效果,河头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精心部署,开展专题工作部署会议,明确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要求,细分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本次行动指挥有度、集中统一、高效协调。行动当天,工作人员根据分工安排迅速分成两股力量,在道路两旁各司其职,同时推进。为保证施工队持续顺利工作,各行动人员提前分布到各施工地点,通知附近村民尽快转移仍在施工地点上摆放的杂物。对于摆放量大、搬离困难的瓷砖、柴草、花盆等杂物,各行动人员二话不说,纷纷戴起手套,组成“传送带”,协助群众快速转移物资,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迷彩服和志愿者服却丝毫不减他们工作的干劲。河头镇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私自占用路肩对道路的整体结构和群众的出行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摆摊设点、堆放物品等行为。本次集中行动再次提醒沿途群众,公路安全不容忽视,护路联防人人有责。”随着各行动小组的高效配合、执法人员的及时协调和施工人员的稳步作业,料坑圩道路两侧杂物被有序转移,私自占用路肩的障碍物已被拆除,路旁已实现初步平整。据了解,本次行动出动106人次,出动挖掘机等机械12台次,共整治违规占用路肩80处,平整路面1500平方米,为打造更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料坑圩街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河头镇将继续保持“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以打造典型村新面貌为“主攻点”,接力推进道路升级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惠民利民工程,以实际行动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河头体现新变化、取得新成效。
2024-09-03 -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郁南县连滩镇以人才为引擎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郁南县连滩镇以人才为引擎,突出“带”“传”“挖”“引”工作举措,加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才引财,“带”动油菜花“科研+文旅”发展。连滩镇通过多次联系院士、对接人才,组织专家学者到连滩油菜花基地调研考察,为家乡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创建和升级改造等献计献策。2020年9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成功在连滩镇西坝村落户,基地面积约1000亩,为油菜花的种植和研究提供优良的科研基地,每年油菜花季吸引大量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进而带动周边餐饮、购物、住宿等经济,助推乡村文化旅游。以才育才,“传”承南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云浮有三大文化,禅文化、石文化和南江文化,其中南江文化专业委员会就设在连滩镇,委员会主任由连滩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站专家傅志坤担任,同时他还是“禾楼舞”省级传承人。他指导的“禾楼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誉为民族舞的“活化石”。近年来,连滩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以才育才,通过“禾楼舞”进校园活动,培育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2023年2月,连滩镇正月二十南江文化艺术节上参与表演人数达1500多人,其中学生、年轻一代人数比往年增加近300人。通过艺术节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吸引了13万周边游客来到现场和数十万人线上一起共享“文化盛宴”。招商推介会现场成功签署6个项目,涵盖现代农业、南药科研、能源等多个领域,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3.2亿元,增加就业岗位700多个。产才对接,深“挖”“土”资源提升产业效益。近年来,连滩镇党委、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立足资源优势,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升“产”效益,致力于把连滩的鸡仔粉做成“大产业”,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效。2023年,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对接产业,盘活土地、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成立鸡仔粉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细则,建设鸡仔粉厂和生产基地,以“线上+线下”方式,畅通销售渠道,推动连滩鸡仔粉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道路,为发展镇域经济打造“一镇一业”,带动就业人数200人以及年产值6000万元等经济效益。柔性“引”才,“明亮工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县域副中心,连滩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通过柔性引才,引进广东基层卫生首席专家,有力推进郁南康复医学发展。近两年,服务群众近7万人次,惠及周边几个兄弟镇乃至整个郁南县百姓群众。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