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
-
智库观察丨特别报道:在云浮,种桑养蚕,有新“搞头”!
从“百千万”视野看南江“新丝路”——云浮蚕桑产业如何助力县镇村一体发展没有哪一种产业,有这么深厚的历史积淀;没有哪一种农副产品,有这么高的历史地位;没有哪一种“种养”,有这么广阔的“三产融合”空间。蚕桑产业,伴随中华文明五千年;丝绸之路,见证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世界文明地位。直到今天,我国的蚕桑产业依然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云浮南江,四百里曲水回环,河谷天府,千百年来鱼米蚕桑之地、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云浮南江流域,是广东重要的蚕桑产区。鼎盛时期,云浮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近10万亩,目前依然有约6.6万亩,主产区为罗定、郁南、云安——主要就在南江流域范围。在奋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当下,云浮的蚕桑产业,有着更深刻的时代“新使命”。小小的专业合作社就有长长的“产业链条”盛夏时节,南江支流深步河下游河谷,蚕桑专业镇郁南县东坝镇蚕桑种植的“集中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映衬下的河滩桑田格外生机盎然。东坝深步河河谷连片桑田“我家种了6亩桑,主要养熟蚕,一个月养两批,大概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东坝镇茅坪村前的大片河滩桑地,村民叶叔开着三轮摩托车,来给桑地除草,“我今年67岁啦,年轻人做不来种桑养蚕,就家里的两个‘老家伙’做,多少挣一点,帮补家用。”“有大户种二十亩桑,一年收入二十多万元。”旁边也在除草的潘叔要年轻一点,他家种了约10亩桑,“种桑养蚕,赚点辛苦钱是没问题的。”不同于过去农闲时期养几张蚕帮补生计、小打小闹的做法,现在的农户成为了蚕桑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过去的“种桑养蚕”转变成了“种桑养人”。小蚕养殖技术难度高,对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条件要求高,尤其是蚕卵催青孵化和一、二龄小蚕养殖,这一环节由有能力的蚕桑企业或合作社集中共育,为农户供应小蚕。大蚕食桑量大,人工成本高,因此采取分户散养模式,农户则参与完成从小蚕到大蚕的环节——即买进二、三龄蚕,养至五龄蚕后卖给专业合作社或者企业,后者养结茧蚕、收茧、卖茧、缫丝、生产蚕丝被等。在东坝镇思磊村的郁南众诚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有8套自动化方格簇,熟蚕会爬上簇内方格、吐丝结茧。蚕茧成熟后,采用自动化剥离技术,蚕茧将被迅速采收,大大节省了过去传统竹箔结茧法所需要的手工人力,所结茧质量也更好。“一批可养结茧熟蚕2500公斤,产茧1000多公斤。”合作社负责人陈秋燕介绍,合作社参与社员有26户,带动就业人数80人,促进了养蚕分工协作,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蚕农不必‘全流程 ’养蚕卖茧,提高了生产效率。”众诚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还探索出了“桑-蚕-茧-菌-肥”循环农业模式,桑叶养蚕、桑枝生产食用菌、菌渣作有机肥回田。秋冬,桑田要剪掉桑枝迎接来年的新桑,合作社把蚕农过去丢弃的桑枝收购回来,制作食用菌菌包,村民可得到一份额外的收益。合作社也自己抽丝,加工生产蚕丝被。一个规模不算大的合作社,就撑起了一片产业链的“小天地”。东坝众诚专业合作社开发“桑-蚕-茧-菌-肥”模式做强龙头牵引县镇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深步河上游,云安区高村镇,那里有扎根高村20多年的云浮市御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公司收茧、缫丝,也制作蚕丝被,一年加工鲜茧上千吨,年产值约3000万元。御华茧丝绸有限公司的缫丝车间“公司的业务这些年总体稳健发展,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的追捧,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我们将加大丝产品加工开发力度,提高蚕丝被等深加工产品的占比,”公司营销负责人玉凤明说,“本地的蚕茧供给还不够,我们希望带动更多村民种桑养蚕。”御华茧丝绸公司蚕丝被生产南江边上的宋桂镇,也是蚕桑产业传统镇,目前“深度产业化”趋势更为明显。该镇引进了云浮市桂和茧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和公司”),办起了自动化养蚕车间和优质桑种植“示范基地”,新建的缫丝厂拥有8条缫丝生产线,其中4条即将投产;缫丝厂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云浮积极引进、培育蚕桑企业,并引导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目前,云浮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茧丝绸企业7家。“过去,广东是丝绸输出大省,云浮南江蚕桑产业也曾有较高地位,随着本世纪初国家‘东蚕西移’战略的推进,广东种桑养蚕技术已经落后于现在的茧丝绸输出大省广西。”桂和公司经理郑卓华是东坝人,进入公司工作后深入研究蚕桑产业情况,有志于重振“南江蚕桑”雄风。郑卓华认为,南江流域土壤肥沃、无霜期长,种桑养蚕的条件得天独厚,且有产业基础和历史积淀,“东蚕西移”的背景下,云浮作为山区农业大市,发展绿色蚕桑产业,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也更有利于县镇村一体发展。“蚕桑产业天然工农相济、联农带农。”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南江“新丝路”可以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容纳“百千万工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南江蚕桑现已出现“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曙光,茧丝绸企业“龙头”作用愈发明显,技术升级正在蓄势发力,种养分工加工进一步细化,新产品开拓方兴未艾。目前,宋桂镇镇属国资农业公司,积极参与蚕桑产业分工,盘活镇影剧院闲置资产,将其改造为现代养蚕车间,示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发展蚕桑产业,拓宽共同富裕路子。宋桂镇属国资自动化养蚕车间“‘工厂化’养蚕模式完全可以推广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当中去,镇养蚕车间4套自动化方格簇设备投入才11万元,”宋桂镇党委委员祝锦龙近年一直参与推动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他十分看好蚕桑产业的“升级”,“工厂化养蚕,村民、村集体都可以参与;专业化机构育种、收茧、加工、技术服务等;桑田、蚕桑文化可以发展文旅观光,三产融合大有文章可做。”技术升级,将带来普惠的结果。在云浮,十年前就实现了“手机养鸡”,其实“养蚕工厂”也可以跟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投喂系统、温湿度控制、自动化清洁消毒等技术对敏感娇嫩的“蚕宝宝”意义重大。同时,种桑、采桑省力设备的研发投入也值得高度重视。“客观地说,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未来主要瓶颈很可能是人力,现在种桑养蚕基本上以农村老年人为主,蚕茧加工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采访中,多位镇干部都提到类似的看法,蚕桑生产的省力设备开发引进日益迫切,“谁先实现全面的技术升级,谁就站到了产业的制高点。”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拓宽产业空间蚕桑产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文化属性”的具有很高的“含金量”。云浮,正努力提升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充分融合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蚕桑传统文化向产品和服务转化。在玉凤明眼中,蚕桑产业链延伸空间大,公司也探索过水果桑、观光桑示范种植,目前,公司还办起了蚕桑研习所,进一步发力蚕桑文化体验、科普观光、品牌传播等“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宋桂镇的蚕桑公园,正以本地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土秀才”为资源,不仅带动了群众投入到种桑养蚕行列,还通过展馆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擦亮“南江蚕桑”品牌。而东坝镇,把“田园桑海”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打造大美南江江东宜居镇。近年,罗定市罗平镇泗盆村全力推进“文旅+农旅”建设,举办蚕桑文化节,当地“蚕海桑田”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点”。附城街道的广盛生态园,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桑树,种植面积1000多亩,发展观光农业。园内的桑葚除了可以新鲜采吃,还可深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酒、桑果干,制作桑叶茶、桑芽菜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罗平泗盆村“蚕海桑田”罗定附城广盛生态园“云浮的蚕桑产业,最具‘三产融合’前景。”云浮市委高位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当前,云浮正按照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市、县、镇、村联动,推进云浮蚕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擦亮“云浮蚕桑”品牌,探索走出一条县镇村一体发展“新丝路”。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在罗定连州,有“五朵金花”
罗定市连州镇:培育“五朵金花” 推进 “三产融合”山村深处有老榄,文玩核珠出连州。罗定市连州镇,革命老区镇、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地处罗定南部“心脏”位置,也是罗定北部低丘盆地向西南部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带,好山好水出好物。近年来,连州的肉桂、油茶、茶叶、乌榄、坚果等农业产业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了连州现代特色农业的“五朵金花”。“连州镇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旅、生态旅游产业基础较为厚实,这是我们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的特色优势。”连州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连州有肉桂4.5万亩、油茶3000多亩、茶叶2000多亩、澳洲坚果3000多亩、乌榄1000多亩(其中乌榄老树古树2万多棵),培育肉桂企业(合作社)3家、油茶企业1家、坚果企业1家、茶叶企业2家、乌榄企业(合作社)2家;整合优势、三产融合、绿色发展,是连州镇域经济发展下一步“主攻方向”。盛夏时节,从连州圩镇前往连州云致村、云良村、高垌村,山上路边随处可见肉桂树,也可以看到合抱的老乌榄树枝干苍劲、遮天蔽日、枝头果实累累。连州乌榄,在远近小有名气,每年秋天收获季,大批收购商会从外地赶来收购。其实,近年连州乌榄黑榄,正在迎来“品种改良”和“价值升级”。“一串榄核核雕手串,品质好的,价值几千上万元都有;发展工艺榄种植,价值空间很大。”在高垌村大坪区山坳顶,有镇、村、齐力种植专业合作社联手打造的优质乌榄种苗基地,这里培育食用榄+工艺榄的矮化嫁接苗,是连州乌榄产业“升级”的基础一环,合作社负责人陈大益说。种苗基地,依托连州丰富的乌榄种质资源,选育果大核硬的品种,兼顾“水果榄”和“工艺榄”品质,目前育苗规模已达10万苗,全镇推广工艺榄种植600多亩。“工艺榄榄核可以卖到几百元一市斤,榄肉也可以做食品加工;连州已初步形成了育苗、种植、收购、核雕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连州“五朵金花”、朵朵娇艳。连州肉桂,以老桂闻名,肉桂醛含量高,近年开发了兽用南药桂叶产品;连州榃升村、万车村的澳洲坚果,车战村一带的油茶,现在已真正漫山遍野、步入丰产期;连州茶,曾获得中国名茶、广东名茶、优质茶等称号,现在依然“老而弥香”。“我们将重点谋划连州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着力推动延伸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全力拓展‘五朵金花’的价值链条。”目前,连州镇三产融合发展项目拟建设集肉桂、油茶、茶叶、乌榄、坚果、罗汉果等加工于一体的农产品综合加工产业园,推动连州镇及周边镇特色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休闲观光农旅,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州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打造三产融合发展项目,有利于整合现代农业资源,在更深层次上吸引和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把产业链尽可能留在县、镇、村,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有利于打造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平台,有利于联工促农、联城带乡、联农带农、致富增收。在连州,“五朵金花”灿烂绽放,其实,还有柠檬、特色蔬菜等“潜在”农业品牌。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能整合连州及周边乡镇的现代特色农业资源,助力规模发展、降本增效、拓展农产品附加值,促进集约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也将融合“一村一品”、美丽乡村等特色景点,加快镇域经济、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加收入。观察手记: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把“三产融合”这篇文章做好,这样才能把“土特产”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产业集群,推动实现强镇兴村富农。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建城,黄皮熟了,其实不止有黄皮~
郁南县建城镇:做强“特色品牌” 发力“双轮驱动”两棵黄皮母树,成就一个大产业。郁南县建城镇,是郁南无核黄皮的“起源地”和“核心区”,蜚声内外、闻名遐迩。其实,建城还有其它“标签”,其北依西江黄金水道,曾为西宁县治、民国县城,自古为西江重镇,同样值得“高看一眼”。入伏时节,建城镇便民村对面,世界黄皮公园满山尽挂黄金果。正迎来上市季的无核黄皮,一串串金灿灿的果实“引无数人竞折腰”,一片沉甸甸的丰收景象诉说着农民群众的喜悦之情。“全镇黄皮种植面积6万多亩,今年预计总产量4万多吨,建城近年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使经营主体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建城以黄皮促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逐步明朗。”随同采访的建城镇一位干部介绍说。在建城镇世界黄皮公园,广东如意谷文旅项目开发了“数字黄皮 郁南如意游”产品——干园百年黄皮母树培育的第一代繁育无核黄皮,“只花1688元”即可享受“云上种植”的乐趣、“拥有”一造的收成,吸引众多的眼球,线上线下认购火爆。大宗的水果交易,高效产销是个重要问题。近年,建城镇坚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挥镇内优秀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的作用,推动无核黄皮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解决好种植户产销问题,“让果农的果种得好、卖得快、卖出好价钱。”“合作社与客商对接更有优势,更能高效满足客商对货源质量数量、包装、冷链配送等需求,也有利于建城黄皮市场的规范发展。”便民经济联合社有关负责人说,“村集体既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分享了产业发展的红利,增强了村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能力。”坚持“做规划、扩面积、提质量、长链子、创品牌、出效益”的发展思路,当前建城镇黄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好戏连台”。广东如意谷文旅项目,在“尝鲜”黄皮“云销售”的同时,正在谋划推进围绕世界黄皮公园打造万亩农文旅融合项目。便民村委高文村的果鲜甜无核黄皮深加工厂的厂房已经基本建成,即将投入生产;7月下旬的郁南“黄皮节”,将在建城“喊全世界吃无核黄皮”……在建城,黄皮种植、初深加工、保鲜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旅观光体验等业态正在“串珠成链”。建城镇除了黄皮,还有天马山枇杷、车滘西洋菜、罗旁蜜枣等农业品牌。其实,现在建城最“豪气”的“品牌”,在西江边,在建城地心村——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它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也是广东迄今为止引水流量最大、输水线路最长、投资总额最高的重大水利工程,全长490.4千米,设计年供水量约16亿立方米,将惠及云浮、茂名、阳江、湛江4个地级市约1870万人,工程的取水点,落户地心。目前,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已经处于全线开工阶段。地心村的取水点工程,就是项目的“龙头”和“关键”所在。“我们把党支部建在重大项目一线,探索创新‘五个一线’工作法,让党旗在项目攻坚的前线高高飘扬,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全力以赴服务好这项事关群众千秋福祉、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现在的地心村党群服务中心负一楼,是紧张忙碌的取水点工程征地拆迁前线指挥部,建城镇委书记陆燕来介绍,目前,取水点工程征租地工作已经完成,房屋拆迁也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将全力确保按时完成交地任务。陆燕来表示,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城镇坚持用好“党建+”模式,全面发挥传统农业大镇特色优势,抓牢当前大项目建设的时代机遇,全力建强“特色品牌”、发力工农“双轮驱动”,奋力推动建城的跨越式发展。坐拥西江黄金水道,建城的工业大项目建设蓝图徐徐展开。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一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重大项目;抓住郁南桂圩冲旺岭矿区开发利用的机遇,主动做好矿区下游产业发展的文章,深入推进好建城码头、郁南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和运输廊道规划建设工作,谋划矿区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此外,建城镇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10MW乡村振兴光伏电站已动工,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9.5亿元,装机容量150MW,项目占地面积3200亩;广东华润电力郁南抽水蓄能电站1200MW(向阳水库)也在谋划推进当中……这些项目建成后,将释放出澎湃的“镇能量”。在地心村的“前线指挥部”,陆燕来细心地为每一位“攻坚队员”制作了信息明确的“工作证”,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有幸参与这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个工作证我们要好好保管,完全可以自豪地传与子孙、告与后人。”观察手记:一个地方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含金量”,也要看是否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看经营主体的力量、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共同富裕初心,让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的群众,党建引领、政府引导至关重要。此外,重大项目建设,正是汇聚团结一致谋发展正能量的好时机。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云城区腰古镇,做强“工业重镇”的“发展密码”是……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肇云交界处,一座工业重镇正在以红色文化塑造城镇的气质与灵魂。云城区腰古镇作为云浮市的“东大门”,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工业重镇”“云城区副中心”的目标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摸清盘活辖内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深入发掘城头村中共云浮县委旧址红色资源和水东村程朱理学文化底蕴,不断释放红色魅力,成为腰古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今年,我们镇对城头村进行升级改造,深挖城头红色文化底蕴,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庚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腰古镇政府随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打造红色经典IP,让红色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是腰古镇的发展目标之一。在雄强村委城头村村口,一座红色党建门楼映入眼帘,走进村内,小桥流水、荷塘飘香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沿着村道走,红色文化气色越来越浓,在红色记忆广场,陈剑夫烈士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让人肃然起敬。“红色广场整体展示陈剑夫生平事迹,设计了象征五星的绿化灌木以及陈剑夫烈士雕塑,让我们可以瞻仰陈剑夫烈士,了解他为建立新中国顽强奋斗,英勇牺牲的光辉历程。”该工作人员说。城头村作为革命老区村庄,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突围?2018年,腰古镇引进了仁善田园(广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城头村联队经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将城头村范围内土地7000亩农田及山地建设成集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兰花、南药产学研实践种植基地、红色教育实践、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项目估算总投资2.3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总额近5000万元,2022年产值近4000万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仁善田园开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基础配套建设日趋完善,产业培育初具规模。而且成功申报建设仁善田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后,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持续提高仁善田园特色农产品在全市甚至全省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云浮市南药与花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强大的产业,是镇域经济腾飞的翅膀。众所周知,腰古镇这棵“梧桐树”招来了很多“金凤凰”,包括金晟兰优特钢、万洋众创、中铁十二局、金晟达物流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等省、市重点项目纷纷落户广东金属智造园腰古片区和广云现代物流产业园,产业聚集效应凸显,构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圈。近期,计划投资13亿元的云浮市再生资源智慧物流园及废旧汽车拆解中心项目计划进驻广云现代物流产业园,经济发展再添“一把火”。“一期规划用地148亩,投资31753.41万元,主要建设再生资源智慧物流园,含废钢交易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期规划用地352亩,投资69909.07万元,主要建设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腰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回收30万吨废钢,年拆解10万辆报废汽车。作为融珠融湾的桥头堡,腰古镇将“园区”视为重中之重,狠抓核心园区,交通配套建设。一方面,推动广东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云城甚至云浮东进融湾战略平台,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一体化供应基地建设,力促广云现代物流产业园尽快运营;另一方面,加快G324国道改线、佛云大道、佛肇云高速等道路建设,以圩镇为枢纽联通各个关键功能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工作部署,解决腰古人民一直愁的用水难问题,打破工业重镇用水瓶颈?腰古镇党委、政府认真听取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紧紧围绕民生实事、园区发展以及镇域经济等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新兴江水资源和各村山林地储备水资源作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不断强化人财物等要素保障,全力推动腰古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交出了一份“一举三得”的答卷。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分工明确的操作区域、高速运转的生产设备……这是记者在云城区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腰古片区)自来水供水工程现场看到的景象,自来水厂建设已见雏形。未来在这里,奔腾的新兴江水将经过过滤及消毒等工序,变成质量达标的饮用水,输送给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和附近的村民。“这个项目2021年下半年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正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供水范围将覆盖金晟兰、万洋众创城、中铁十二局等项目区域,涵盖腰古到白诸、水东和云表村、黄岗塱村和小河村、旺村等片区,可满足城镇约6万余人的用水需求,每年将为腰古增加财政收入约150万元。一个个项目,托起“工业重镇”的筋骨血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腰古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全镇工业用电量和税收收入等数据持续增长。这些经济数据持续增长的背后,是项目建设的持续快进,是有效投资的持续扩量,是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今年,腰古镇将全力推动集物流、批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建设,构建以园区为中心的多个商贸区,为商业服务氛围注入新活力,为园区招工、留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腰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工业立镇,以文化强镇,腰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清晰可见;以文聚力,以文兴业,腰古腾飞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观察手记:随着镇域竞争力不断提升,腰古镇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良好的城镇文化环境将发挥支撑性作用。为工业城镇注入文化魂,就是要让城镇具有更高辨识度和认同度,进而提升一座工业城镇的竞争力。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科学谋划下,腰古镇正以产立镇、以产兴镇、以产强镇。今后持续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优红色旅游,完善产业园区周边生活性配套设施,打通园区与城镇连接通路,推动产业项目、园区与城镇深度融合,推进园区周边镇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云城区副中心”的目标定位必定会实现。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河头,“四甲河流”,“一级风景”
新兴县河头镇:打通“两山通道”促进“双进双赢樯橹摇尽一支柔,溯到北峰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断,青山断处是新州。在云浮,论河之美,四甲河当难有出其右者。新兴县河头镇,新兴江簕竹河之“河头”也,再往上游叫四甲河。河头旧圩,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支线系统新兴江航道繁华的中转站,“凡商贾往高雷,必拖船至河头乃登陆。”今天,走汕湛高速或国道359线,依然能体会河头在南北向经济交通动脉的节点地位。夏伏时节,行走在河头镇四甲河料坑步郎段,清溪梅影,板桥村居,孤舟扬波,青山延绵,广东“小九寨”美誉名不虚传。河路相伴,不时有挂外地车牌的小汽车缓速而行——沿途的每一帧山水,都是绝美的“屏保图”,很多路过者、观赏者“不忍心”错过。在料坑村,有一家金田粮油,斜对面是一家蜂蜜加工厂。“河头好山好水出好产品,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河头的花生油、蜂蜜广受欢迎。”金田粮油的产品展销厅,河头的特色农产品满架,依托订单式供应和散客上门,产销业务稳健发展,金田粮油的经营者这样说。“小蜂蜜”“大产业”。河头镇全镇共有10000多箱蜂蜜,年产量达50多万斤,产值达2000多万元,是“甜蜜河头”的“招牌”,也是河头绿水青山的馈赠。蜂蜜加工厂,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检验、加工、灌装、包装等功能于一身,促进蜂蜜产业降本增效,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同时也为发展镇域经济注入了新鲜力量。“在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河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用活用好河头山绿水清的生态资源,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双进双赢’。”河头镇党委一位干部介绍说。从涉水企业到非涉水企业,从低技术含量的再生纸产品到卫生新材料透气膜产品,河头镇国道边的一家旧纸厂,实现了“涅槃新生”——河头的新南联纸厂,已经停产3年,镇党委政府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积极引入珠三角实力企业的资金和项目,打造众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力促原纸厂转型升级。目前,旧厂房焕然一新,三条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已经在生产车间“静待上岗”;旁边的仓库里,生产原料堆积成小山一般,项目即将迎来投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项目比原来的纸厂更加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产品市场前景也更好。”项目相关负责人说说。在河头,镇党委政府坚持项目为王,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全力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1-5月,全镇实现税收收入256万元,同比增长72.97%,财政收入69万元,同比增长56.82%;完成固定投资400万元,完成率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736.3万元,同比累计增长143.5%。经济数据的“飘红”,有来自河头华建混凝土有限公司的重要贡献。“镇里对我们很关心很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政务服务,支持我们开拓乡镇业务,我们坚信随着‘百千万工程’的纵深推进,乡镇商品混凝土市场大有可为。” 华建混凝土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今年各地混凝土市场总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他们实现了逆势增长。目前,河头镇党委政府正全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广“蜜悦小镇”的“小蜂蜜,大产业”模式,推动料坑花生油加工厂、腊味加工厂、腐竹农产品加工厂、蜂蜜加工厂抱团发展,让特色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加快众烯新材料项目建设进度,谋划推动盘活林峰纸厂旧址、大湾酒厂扩建项目等早日落地,壮大镇级工业,持续夯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观察手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对于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的云浮,更为迫切。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完全不能再走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村村点火、镇镇冒烟那种模式,要深刻理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发挥当地特色优势、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做强特色产业,拿出“好产品”“好品牌”,牵引带动“强镇兴村富农”,才能真正抓牢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温氏哪里的?”“广东云浮的!”
在大湾区人的餐桌上,鸡是我们永恒的主角,猪则是频频闪亮登场,牛奶更是唤醒一天活力。时代更迭,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预制菜也逐渐火热,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到,身边的美味佳肴中,常会出现一个叫做“温氏”的身影?“每一滴真挚的鲜奶,都源自温氏牧场”“没有一只活的鸡能走出广东,基本也是温氏的鸡”“不仅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如此”;温氏,这个神奇的名字,在大湾区生活圈里的“不可或缺”,主打着“鲜美”“安全”的温氏食品的“十八般武艺”有哪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与所在城市的发展生态密不可分,温氏品牌和企业声名远扬后,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城市造就了这家市值千亿、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农牧巨头?这座城市便是广东云浮。这是一场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一场乡村振兴的城企合奏“与温氏股份合作养殖之后,我结束了漂泊在外近10年的日子。我们在养殖小区租了两栋鸡舍,一年大概能养殖三批鸡,预计能赚18万元以上,自己和村集体的收入都增加了。”云城区前锋镇现代化养殖小区合作农户戴炜明曾在接受云浮融媒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鞭辟着里”道出了无数农户的心声。不久前,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会上,温氏股份积极参与的广东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投融资模式被纳为产业龙头联农筹资模式,并成功入选典型案例名单,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案例。从一家农户到千万家农户,从一条村到千万条村……“政银企村”新模式、共建养殖小区,是当前温氏股份稳健推进的一桩新事。自云浮市部署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以来,云浮市试验“政+银+企+村+户”合作模式,推进了17个养殖小区项目建设,温氏股份与云浮市、县(市、区)各级政府紧密对接,进一步丰富模式内涵,带动16个养殖小区合作项目落地,为探索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提供了经验与样本。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自1983年温氏股份创业以来,就开启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可谓历史悠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也需要适应新的需求,于是就诞生了“政银企村”模式!这个模式可真是天团组合,不仅有公司、农户,还引入了地方政府、银行和村集体等多方力量。他们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携手整理土地,让关系更和谐。同时,银行还提供助农低息贷款,这可是农民朋友们的大福利!2022年,温氏股份参与的“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竟然建成了16个,项目投资达到5.83亿元!投产的小区每年至少为周边村级集体组织带来平均10万元以上的收入,真是令人击节赞赏!这种新模式可是开辟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新道路,让农民朋友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来,只有各方携手,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才能迈向新的台阶!“我们今后的发展不单单要带动农民,希望还能带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7月24日那个热闹无比的“乡村大视野之温氏模式”论坛上,温氏股份再次光荣地担起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向全社会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倡议:采用“政银企村共建”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力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为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更多有益探索。一场激活“春水”的城企合奏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同日,云浮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并发布《云浮市助企惠民促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措施(第二批)》等一系列惠企政策。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吸引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目光,在云浮广大民营企业家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反响。“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发展信心受到影响。但国家、省、市始终对民营企业重视、关心和支持,一次又一次为民营经济发展打气撑腰、传递信心。”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认为,《意见》的发布和云浮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政企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及时地给民营企业家送来一大颗“定心丸”,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于云浮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两件大事。近年来,云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如颁布施行首部营商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云浮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支持各类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机构、研发中心,鼓励与本地重点发展产业相关的市场主体落户本市,对加强本地相关产业生态链建设、加强投资项目落地保障、加快标准化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制定《云浮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云浮市对标复制深圳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施方案》等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发布一系列惠企政策,实实在在帮助市场主体渡难关、挖潜力、蓄后劲……现在,民营经济已成为云浮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民生福祉的“助推器”。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有动力。据悉,2022年,温氏实现营业收入约837.39亿元,同比增长28.9%;归母净利润52.2亿元,同比增长138.94%。一场高质量发展的城企合奏“四十而越,美满生活,齐创共享。”今年,温氏股份迎来了创业40周年。回首这四十年来的历程,温氏股份就像一辆疾驰的列车,一路飞奔,却始终以“精诚合作,共同创造美满生活”的企业文化作为其发展的引擎。它不仅成为了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相关业务全国布局的现代农牧食品集团,更是成为了中国畜牧业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温氏股份的成长历程,就像一部鲜活的中国畜牧业发展史。它的发展,也恰恰反映了一座城市的蓬勃发展。它始终与云浮中心大局同步,与云浮的高质量发展同行。今年,云浮进一步聚焦“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打响一场全市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战役!通过突出“一把手”统筹推动、“市县镇村”一体联动、“多模式”齐头并进、“政银企村”对接合作,全面发起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打出一场漂亮的“攻坚战”“翻身仗”。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上,温志芬表示,温氏股份作为农牧行业的民营企业,将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优化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助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践行共同富裕理念,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收,积极参与“政企村共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贡献温氏力量。当前,云浮作为“中国石都”“全国不锈钢生产基地”“中国南药之乡”“预制菜生产基地”,正在打造金属智造、绿色建材、现代农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石材、硫化工、文旅等一批“百亿级主导产业”,已成为广东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云浮可是下定了决心,要打好打赢优化营商环境这场“翻身仗”,让民营经济在这里如虎添翼,最大限度激活民营经济“动力源”,释放出最大的活力!云浮将保持着定力,坚定信心,深化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像温氏股份这样的民营企业一起,彼此成就、相互成全,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期待,云浮这颗璀璨的西江明珠,在未来更加辉煌!
2024-03-05 -
智库观察 | 稔村旧街,为何天天都是“圩日”?
新兴县稔村镇:做强“产业集群” 建设“经济重镇”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新兴县稔村镇,是新兴县东部的经济重镇,紧靠珠三角,东与水台镇、开平市龙胜镇接壤,北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相邻,南与开平市大沙镇交界。江罗高速未通车之前,从云浮出发,经稔村走国道359和省道274,是去佛山高明、江门、中山、珠海最便近的通道。稔村,地理位置优越,故而首先受珠三角产业的辐射。大暑时节,行走在国道359线稔村段,有走工业区般的感觉——一路上大货车、特别拖挂车很多,交通繁忙。在稔村布夏的新兴建兴陶瓷有限公司,面向国道的一边是公司的出货区域,装货站台停满了大型货车,包装整齐的瓷砖被迅速装车,满眼货如轮转的景象。建兴陶瓷的生产车间,同样红红火火、忙碌有序。机械手左右腾挪,智能传送中上釉、切割、抛光、磨边等,似乎在演绎现代工业的“舞曲”。智能化生产线让普通的陶土变成精美的瓷砖。“改用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了2-3倍,原来传统的生产线日产量大约一万多平方米,现在这条生产线日产量三四万平方米,单位能耗也有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相关负责人说。稔村的陶瓷产业,是过去珠三角梯度产业转移的“产物”。近年来,稔村镇锚定“双碳”目标,全力推动镇内陶瓷产业减污降碳、转型升级,建兴陶瓷的新生产线树立了一个“新标杆”;此外,通过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企业由半成品生产向终端产品生产,打造陶瓷企业总部聚集区,发展陶瓷产业的新态势。今年上半年,稔村镇的陶瓷产业,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38.64%,转型升级显示了初步成效。“在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稔村发挥‘融湾前沿’优势,坚持服务为先、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全面做强稔村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夯实‘经济重镇’的底盘,今年以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稔村镇党委一位干部介绍,稔村镇目前有8家规上企业,今年1-6月份,总产值43806.402万元,同比增长34.62%;税收4011万元,同比增长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4万元,同比增长107.93%。较发达的工业经济,带动了就业、带旺了消费——稔村圩镇旧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仿佛天天都是“圩日”;镇上的食肆饭店,经常“座无虚席”,特色牛仔骨、稔村濑粉广受欢迎。“稔村镇户籍人口约3.9万人,常住人口也有近3万人。”常住人口占比高,在人口净流出的云浮尤其是山区乡镇中,比较少见。在稔村镇布辰养殖小区,这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建的现代化养殖小区,市内规模最大,现在依然有力地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个人就可以管一栋鸡舍,正常月收入有6000元以上。” 布辰养殖小区占地面积440亩,共建有45栋高效自动化鸡舍,年上市肉鸡约1000万羽,一位“鸡司令”一个月可以养近1万只鸡。“管理到位,成活率、长肉率高可以拿到更高的报酬。”在稔村,工业、农业“双轮驱动”,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而且待遇有“较高的吸引力、竞争力”,本地劳动力很多选择留在家乡,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到稔村就业创业。“夫妻俩在稔村就业,基本上都能月收入过万元。”就业机会多,农户耕田种地的热情和意愿在持续下降。撂荒地治理成了“新问题”,但也带来了“新风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稔村镇已引入引进新兴县稻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浮市华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兴县铸禅种植有限公司、润达(肇庆)农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兴县金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同时,稔村还持续擦亮“禽畜专业镇”品牌,发展“温氏+”“农业+”模式,推动温氏种猪场、温氏种鸡场、白土温氏分公司和布辰养殖小区四大基地稳健发展。稔村,自古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有特色牛仔骨、稔村濑粉、白土水芹菜、高村释迦果、高村番石榴、岑村番木瓜等土特产。“我们稔村计划下半年举行‘濑粉节’,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经济重镇。”观察手记: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观察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山区乡镇人口呈现持续净流出状态,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现在我们也应看到,没有一定人口的支撑,乡村振兴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乡村的振兴,经济发展就缺乏足够的“纵深”。做好镇域发展的产业文章,把人口、就业、就业质量、公共服务等考虑进去,是当下奋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天堂镇如何从“农业大镇”变“农业强镇”
在新兴县的西南部,有这样的一个地方:群山环绕、景色秀丽,非常令人神往。然而,令人神往的不仅仅是因为它那秀丽的风光,更因为它那极具传奇性的名字——天堂。天堂镇被誉为新兴县的“西大门”。近年来,天堂镇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聚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镇域经济总量,形成了“以农为本,农旅结合,一产接二连三”的产业布局。如今,“农业大镇”迈向“农业强镇”呈现出越发清晰的发展路径。“今年紫米的收成还算不错……”进入7月以来,天堂镇的紫米迎来丰收季。走进紫米种植基地,远远就能闻到一阵阵稻香扑鼻而来,收割机在稻浪中来回穿梭,所到之处稻穗整齐倒下,切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目前,紫米都几乎收割完毕,开始进入加工环节,并产出一系列的农产品推向市场。” 新兴县微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经武向记者介绍说。稻米产业是天堂镇农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镇通过将稻米产业的发展统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农户为基础、订单农业为发展模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公司+基地+合作联盟+农户”的联农带农作用显著。仅近三年,累计带动农户2000多户次,增收580多万元,辐射农户5400多户次,年均户增收达2500多元。“从种植,采收,再到加工,企业都全包了,农民只需要出土地和劳动力就行了。”郑经武介绍,紫米的收购价比普通米要高,农户加入到合作社,种子、肥料等都不需要农民出钱,包括产品的销路问题,都由企业去解决,很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农业产业而言,良好的品质是“出圈”的基础,农产品销售得好不好,品牌打造是关键。在“农业品牌”战略的赛道上,天堂镇以“品牌建设”为小切口,打开“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品质提升、农旅融合发展”大格局,推动一批有特色的、可追溯的稻米产业农业品牌从“打造”迈向“打响”。炒米饼、紫米排粉、酒等一系列以紫米为原材的加工产品陈列在微丰公司的货架上,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近年来,微丰公司走好品牌化之路,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各类特色农产品融入湾区、走向全国。在今年举行的第十二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微丰紫米”凭借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从众多参赛的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农产品金奖”。“我们以‘统一整地播种、统一农业资料、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为模式,以‘绿色栽培技术规程’为标准,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推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郑经武说。全产业链条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这其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抓手。为全面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天堂镇大力支持微丰公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微丰公司全力投入现代农业综合园区、酒类综合园区、以及用于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现代化食品广场“三大加工园区”建设。目前,正在实施以公司牵头的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兴县丝苗米产业园,通过项目建设,将把产业链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接下来将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不断延伸健全产业链,逐步打造集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科研、服务、观光与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 郑经武说。如果说稻米产业是天堂镇经济的核心力量,那么做大做强天堂花卉则是“借势”突围的关键一招。天堂镇深入挖掘资源禀赋,立足花卉特色产业优势,在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做优做强花卉产业,为镇域经济注入新活力。“以前主要是种植万年青,前几年开始转型升级,种植三角梅等品种,以乡村美化、城市观赏花卉为主打。”在红硕三角梅基地,一盆盆的三角梅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有的在打理盆栽,有的负责线上直播销售。基地负责人莫生向记者介绍,他的种植面积约300亩,目前在做好销售的同时,着力对产品进行培植,迎接9月份的销售旺季,届时大批的花卉将上市。怎样拓展市场和打通产品销路?这是天堂镇花卉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往,天堂花卉主要靠批发、门店等形式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随着“互联网+”模式兴起,天堂花卉产业的发展有了方向,探索出一条“互联网+鲜花”的突围之路,花卉销量逐渐攀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花卉行列,点亮“花卉经济”致富密码。“利用互联网平台,不但能够降低销售成本,还能增加销售商机,加强企业与顾客的互动性,实现产销密切对接。”莫生说,从最初的线下单一渠道销售,到现在顺应电商发展潮流,基地利用“线上带货”+“线下直销”的销售模式,将各类花卉产品大量地销往珠三角及华南地区,扩大了销货渠道,也提升了知名度。“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如今,天堂镇的花卉产业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和效益化”,助推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面对镇内丰富的文旅资源,把“美丽经济”价值变现,成为了天堂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又一个“法宝”。“这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多人来这里旅游,也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钱袋子是越来越鼓。”朱所村的村民开心地说道。天堂镇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所在,积极探索“农业+”的新路子,把“农”和“旅”相结合,通过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体验游等“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今,镇内的文笔塔、宝宁塔、李耀汉故居、朱所名灶、“天字码头”、九统领广场、“将军巷”、天紫园等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旅景观形成了一条农旅深度融合、本土风情独特的精品旅游路线,成为了众多游客的旅游观光打卡点。今年4月,天堂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乡镇”称号。“下一步,天堂镇将以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乡镇’为发展契机,厚植生态底色,夯实产业支撑,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扩容提质,助力镇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天堂镇有关负责人说。观察手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发展乡村多元化、规模化种植成为新趋势。天堂镇在农业强镇发展过程中,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发展之路,通过挖掘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为支撑,发展一批符合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找到了帮助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新路径。天堂镇农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强镇富民,跑出金鸡“加速度”
罗定市金鸡镇:立足“资源禀赋” 促进“强镇富民”千峰耸立尽翠色,金鸡报晓三县闻。罗定市金鸡镇,东接云安区的镇安镇、富林镇,南与阳春市的河朗镇接壤,三县交汇、罗定“东大门”;境内喀斯特地貌峰林嶙峋,曾被评为“广东省碳酸钙专业镇”;金鸡出产“凌红”大理石,为云浮石材产业最早渊源之一,有4百多年开采史。开山采石,赋予金鸡人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在奋进“百千万工程”的今天,这一精神依然历久弥新。酷暑八月,从国道324线冲花段转省道274到金鸡镇,沿途石山如笋如剑,山间是较为开阔的旱地,水田较少——喀斯特地貌通常苦旱,土壤偏贫瘠、水田靠泉耕。在省道274金鸡镇石龙村段,可以很清晰的感受金鸡发展镇域经济的特色与火热。旱地“恶耕”、今日“新生”,早些年,金鸡石龙村田寮冲大片山前旱地丢荒、荆棘丛生,现在,500亩燕窝火龙果基地果苗果架阵列,金鸡的火龙果产业在壮大、在升级。“燕窝火龙果是高价值水果,口感品质好,目前市场价过百元一公斤,而且种植门槛比较高,我们有自己的种苗,有自己种植技术,相信我们这个基地的前景非常广阔。”石龙燕窝火龙果基地经营负责人说。基地的投资建设者来自深耕火龙果种植十多年的农业企业,拥有种植燕窝火龙果的“行业壁垒”和自身的优势。“引入燕窝火龙果种植基地项目,土地实现复耕,村民有土地租金收入、务工收入,镇村集体有收益,实现了多赢。”石龙村党支部书记莫炳昌说。金鸡镇做好乡村振兴土地文章,盘活了撂荒园地种植燕窝火龙果,用好流转土地的“溢价”效应,可增加镇、村、自然村集体收入12.5万元,带动农户收入租金25万元,增加就业岗位50多个。“金鸡旱地多,土壤适合火龙果种植,我们将火龙果作为重点‘一村一品’项目来培育;同时也全力推动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兴村富民。”金鸡镇党委一位干部介绍,目前,金鸡镇火龙果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在石龙村省道边,镇里打造了“火龙果展厅”,与旁边的火龙果基地“互相呼应”,持续推进打响“金鸡火龙果”品牌。金鸡还引入了永峰农业、广东鸿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镇内规模种植辣椒、香水柠檬等作物。盘活现有的村级集体用地,在庙岗村委水龙村建造一个三产融合展示厅,并谋划用好周边约1000多亩的土地和后方近300亩的垦造水田项目,推进配套建设辣椒、水稻、腐竹等农产品加工及冷链配送中心,带动当地及邻镇更多的农户种植辣椒等农产品,形成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拓宽镇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路径。在石龙火龙果展厅对面,金鸡传统的碳酸钙厂机声隆隆、货如轮转;斜对面,新引进的混凝土加工厂已进入试投产阶段。“金鸡石灰石矿储量非常丰富,传统的石灰厂、石粉厂有三四十家,有发展资源经济的传统底蕴,我们大抓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资源经济发展,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金鸡镇冲花村国道边,金丰实业有限公司的石英石生产车间一片忙碌,公司展厅里,展示了精美的人造石英石产品。企业的投资者原先在金鸡做石英砂生意,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延伸产业链,助力壮大金鸡的“石产业”。“我们做东南亚的转口贸易,目前手上订单充足,相信下半年的形势会进一步好转。” 金丰实业有关负责人说。向西开辟融入RCEP和“一带一路”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赛道,为人造石英石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机遇。发力新型建材,正成为金鸡石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金鸡有一家白水泥厂,已停产闲置10多年,镇党委政府大抓招商引资,引入韶关钲城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建设水泥窑技改生产陶粒轻质墙板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能产生税收400万,就业岗位约100个。目前,项目前期工作正密锣紧鼓进行当中。“我们大力弘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坚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聚焦镇域经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三大抓手’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认真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全面打响‘三大会战’,全力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鸡镇委副书记、镇长区松鹏说。今年上半年,金鸡镇工业投资为4593万元,同比增长593.8%;工业总产值为672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362.8万元,税收入库928.2万元。成功出让金鸡镇三座佛矿区建筑用石灰岩矿采矿权,出让金6258万元,矿区项目高效推进,预计今年底投产。观察手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地方经济的难度确实比增量市场阶段要大很多。市委提出“重大项目进县入园、中等项目镇域布局、小微项目村级承接”,推动镇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这为乡镇招商引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是用好自身的资源,引入培育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出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符合市场要求需求的产品,去赢得市场、赢得发展、收获效益。
2024-03-05 -
智库观察丨新兴六祖镇:巧打文旅“资源牌” 把“流量”变“留量”
新兴县六祖镇因境内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故里而得名,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禅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六祖镇坚持市、县赋予六祖镇的“中心镇”“文旅名镇”的目标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禅意生态旅游名镇”建设,争当“融湾发展先锋”,奋力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暑假时节,记者驱车行走在省道S276线新兴段(六祖大道),有不少珠三角地区的车牌来回穿梭,此路段有禅域小镇、禾泰农场等旅游景点,路景交融,沿路一片田园风光,秀丽怡人,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正足。“六祖镇是一个很适合旅游度假的地方,现在刚好是暑假,就带着一家几口人过来这边玩几天,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禅文化氛围。”从佛山过来旅游的张先生说。六祖镇有着得天独厚的“禅”资源、“红”资源和“农”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变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是摆在六祖镇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推进三产融合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六祖镇持续将产业触角向乡村延伸,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交出了这样的一个“答卷”。兴产业——依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盘活资产、土地流转等举措,大力发展香荔、茶叶、火龙果等特色农业,培育新兴香荔休闲示范基地、禾泰农场、龙圣茶叶种植基地等特色农旅项目,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搞旅游——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国恩寺、藏佛坑、禾泰农场、神仙谷为节点,打造以六祖大道为轴、龙山塘等5条精品村为主的“禅意之旅”,建设“人文六祖·多彩里洞”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挖掘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建成水湄村红色教育基地(叶季壮故居),讲好叶季壮红色故事。“我们以禅域小镇、国恩寺、藏佛坑为节点,将沿途旧郎村、塔脚村、夏卢村、龙山塘村、水湄村串珠成链打造‘人文六祖’乡村振兴示范带,充分融入六祖镇红色文化,构建集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吃住玩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农文综合游线路,形成产区即景区、田园即公园的旅游强镇。”六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秦文鸿说。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产业发展就是在“造血”的基础上实现“换血”,禾泰农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禾泰农场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占地1000多亩。当前,该农场每天都有各种新鲜水果运往珠三角等地,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禾泰农场在2012年创建之初,只有80余亩,如何从创建之初的8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1500余亩?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品种更新、观念转变……就是禾泰农场不断发展壮大的答案。走进禾泰农场葡萄大棚,放眼望去,一串串葡萄垂挂枝头,晶莹剔透,阵阵果香扑鼻而来;在另一边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一个个红色的火龙果悬挂枝头,十分惹人,基地上空,一排排照明灯引人注意。“目前火龙果和葡萄结果期,我们主要营销方式为游客到园采摘和果商批发购买。” 农场工作人员张志婵说,通过几年的发展,农场扩建到如今的1500余亩,并以每亩1000余元的流转费向农户流转,带动周边多个村参与发展,有效解决上百名群众就业问题。目前,农场种有火龙果、葡萄等多种水果,同时还建立了集旅游、示范、教学、销售等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休闲循环产业链,通过农耕体验等方式让农场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禾泰农场是六祖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六祖镇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标杆“示范带动”效应,连片打造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形成以蔬菜、火龙果、茶叶、香荔为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好产业带来好“钱景”。六祖镇围绕“文旅名镇”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契合本地文旅资源的流量密码,逐步形成了以第三产业带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六祖镇将发展民宿产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一大批民宿投资者纷纷来到六祖,民宿产业乘势而起,多方位高效赋能乡村旅游业,成为了六祖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作为六祖镇民宿代表之一的“盧溪竹苑”,位于夏卢村内,毗邻六祖故居,放眼望去,翠竹环绕,古荔成荫,一路林间小道,一间间民宿就镶嵌在连绵的青山里。民宿建筑独具特色,风格别致,形似“水滴”和“鸟巢”,寓意“上善若水”“衣锦还乡”,将自然环境与禅文化巧妙结合,让游客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这里有20间民宿,都是珠三角地区的亲子游客为主,让游客亲近大自然、回归朴素生活,在旺季时候也一房难求。”民宿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民宿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去发展?六祖镇专门成立了镇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对接企业政务服务,以“一对一”“店小二”式全程跟踪服务投资企业。针对每一个重点项目,组织成立镇项目攻坚小组,并建立挂点联系服务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作制度,为企业解决供水供电、用地审批、劳务用工等问题。“六祖镇全域旅游加速发展,给民宿产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通过‘点状供地’、‘一企一册’主动服务企业等措施,推动盧溪竹苑等民宿发展。” 秦文鸿表示,接下来,六祖镇全力配合龙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动龙山塘藏佛坑景区开发,完善水湄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及配套设施,全力打造“精品民宿旅游大镇”,做大做强盧溪竹苑、蝶趣谷等精品民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民宿集聚,让“流量”变成“留量”。在文旅融合的加持下,六祖镇生态游、乡村游、红色文化游热度持续攀升,盧溪竹苑、蝶趣谷、木易山居等一批精品民宿受到热捧,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六祖镇共接待游客10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457亿元。这组数据,展示出六祖镇文旅产业的厚实家底,也是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初步研判分析,今年六祖镇的文旅产业产值有望再创新高。” 秦文鸿满怀信心地说。观察手记:六祖镇作为旅游名镇,镇内的旅游资源在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同时,餐饮住宿等配套日益完善,正在探索“旅游+产业+生活”的经营模式,由传统单一温泉、禅文化旅游,打造为以中国禅文化的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为主,集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吃住玩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全域旅游驶入了“快车道”。今天,六祖镇的文旅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了云浮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下,六祖镇农文旅产业日益壮大,有望再造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