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味道
-
镇味道丨小菌菇撑起“致富伞”!罗定罗平打造菌菇特色专业村
当前正值平菇盛产期,罗定市罗平镇塘屋村食用菌培植基地的第一批平菇培植喜获丰收,呈现出一片蘑菇致富好“丰”景,这是该镇打造菌菇特色专业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日前,记者走进该培植基地,大棚内一股菇香味扑鼻而来,只见一个个菇包密密麻麻、整齐排列在棚内的架上,一簇簇灰白色的平菇破袋而出、恣意生长,如雨后春笋般撑起“小伞”。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修剪、打包工作,大家满心欢喜。平菇进入盛产期后,成为市民打火锅等重要食材之一,在冬季备受市场欢迎,上市批发价达4-5元/斤。据了解,该培育基地每平方出菇量达136-178.5斤,可生产6批,每批产量在2吨左右,高峰期可达3吨,种植期为冬季的3个月。该基地负责人李永中告诉记者,平菇是目前市场销量最大的菌菇品种,培育种植的过程比较容易,投入与产出的时间短,一个菇包从培育到真正发菇只需要38天,每个菇包可以出6-7次菇。“食用菌培植项目很适合村民利用村里现有的鸡舍牛栏、闲置的农用房培植。”李永中告诉记者,塘屋村食用菌培植基地的前身是一幢4200多平方米的鸡舍,因无人租赁长期闲置。如今,该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黎华芳是当地的村民,也是这里的工人之一,前段时间经村委介绍来到基地工作,现在每个月有2000-3000工资,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开销。“我对这份工作感到很满足。因为在这里干活离家里近,可以照顾和养活家里人。这些都是乡村振兴带给我们村民的实惠。”黎华芳笑着说。李永中表示,该培植基地将逐步增加羊肚菌、猴头菇、桑黄、木耳等品种,通过培植这些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的产品,带领村民一起富起来。为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下一步,基地计划引进高端设备和生产线,培育菌芯和菌棒,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把食用菌培育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跑上快车道。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随着食用菌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餐饮业的复苏和相关政策支持,以食用菌菇产业为发力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条成本低、效益高、带动力强、生态好的致富新路子。近年来,罗平镇通过党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大力发展菌菇特色产业,打造菌菇特色专业村,在塘屋村引进平菇培植产业,盘活了农村的人、财、土地等资源,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塘屋村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银泉表示,目前,塘屋村菌菇特色产业发展稳定,接下来,该村将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实施优质菌包培育、食用菌品质提升、栽培规模扩大、食用菌精深加工4大任务,加强基地、品牌、合作模式建设,将菌菇培植产业辐射到更多村民中去,并且提供免费技术支持,作统一销售,引导他们共同发展特色菌菇产业,带动周边更多合作社、农户参与,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特色强村致富路。
2024-02-06 -
镇味道丨 贝贝南瓜喜丰收 特色产业富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云城区高峰街赤黎村委地利坪村贝贝南瓜种植基地,抬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成熟的贝贝南瓜在田间铺展开来,瓜皮墨绿、肉厚结实的贝贝南瓜,掩映在藤蔓和绿叶中,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田地里忙着挑选、采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了解,贝贝南瓜因口味和板栗相似,又称板栗南瓜,质地清爽,口感粉糯清甜,营养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轻食”,备受消费者青睐。在生产管理上,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易管理、生长周期短、耐储存、耐运输、抗病力强等优点。今年,赤黎村委积极发展经济型作物种植,通过前往地利坪村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引进种植了贝贝南瓜。曹国兴是地利坪村村长,同时也是地利坪村率先种植贝贝南瓜的种植户,看着喜获丰收的种植基地,他自豪地说:“我们是云浮市唯一一个种植惠和一号贝贝南瓜这个品种的,目前已种植贝贝南瓜30亩,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贝贝南瓜生长期约为3个月,单果重量在400克左右,香甜可口,软糯适中,一上市就深受本地消费者欢迎。”赤黎村委委员陈悦琪告诉记者:“自今年9月份贝贝南瓜在地利坪村投入种植以来,极大地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我们都是雇佣当地村民参与种植,并对其进行农业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与指导。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流转土地30亩,撂荒地复耕15亩,合作80亩,每年支付流转资金24000元,惠及农户53家,并且聘用本村脱贫户、低保户等带动农户就业25人。”下一步,赤黎村委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种新的农产品,引进新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销对接等方式,着力在蔬菜产业的精品化、品牌化等方面下功夫,有效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生态、绿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2024-02-06 -
镇味道丨罗定的手工“银面”,你吃过吗?
搅拌、醒面、成型、烘干、打包,经过6个小时烘干的纯手工制作,一袋袋面粉变身成一根根雪白如银的手工“银面”。近日,在罗定市禄两禄食品公司,记者见识了手工“银面”生产的全过程。据罗定市禄两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先生介绍,在罗定民俗中,每逢新春佳节或办喜事,其中一道传统美食必是面条,而所吃的面条就是“银面”,也叫“子面”。其起源已不可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罗定“银面”高速发展的时代,当时有两间生产厂家。8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两间厂相继倒闭,但是两间面条厂为罗定培养了大批懂制作面条技艺的人才,并传承下来。2021年,林家创立了罗定市禄两禄食品公司,专业推出传统工艺品种“麦德创”面条系列,包括直条、花球形状的基础面,还有百合面、紫玉米面、富硒面等,并开设“麦德创”面条体验馆。“银面”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目前主要是订单式生产,日产量在1000斤以内。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珠三角等城市。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