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
-
云安区都杨镇:一条村带火一座城,农文旅融合激活“假日经济”
西江微澜处,渔村焕新颜。秋意初染的西江畔,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湾边村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蜿蜒的彩虹村道串起成片的民居,游客们手持冒着热气的虾堆漫步沙滩,江风裹挟着裹蒸粽的清香扑面而来。“从广州开车两小时就到,孩子玩沙、我看日落,比城里惬意!”一位游客的话语,道出了这座江边渔村的蜕变密码。一块银幕撬动文旅热潮湾边村的蝶变始于一场“电影奇缘”。电影《我,就是风!》在此取景后,镇村抓住机遇改造民宿、升级沙滩,去年国庆期间创下单日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的纪录。村口摆摊的潘大姐感慨:“以前只有过年热闹,现在周末都忙不过来,一天能卖上千元虾堆!” 资源串珠成链,全域共兴 以湾边村为“引爆点”,都杨镇将蝶采园、云浮樱花园、红色荣昌堂、降水古渡口等景点连成“珍珠链”,形成“一村引领、全域开花”的格局。游客既可漫步樱花园露营听乐,也能在古渡口追忆红色历史,体验感全面升级。产业融合升级,非遗变身“流量单品”都杨镇的产业升级更具巧思:百年非遗焕新:都杨裹蒸粽突破节庆限制,通过电商走向全国,联合村老师傅端午节单日销售额达3.5万元;土特产飞出大山:洞坑村蜂蜜线上热销,降水村“沙滩三宝”(花生、番薯、玉米)成为游客伴手礼;活动引流增效:10月2日至6日,湾边村首届“渔获欢乐周”、云浮樱花园“千人露营音乐嘉年华”等20余场活动将轮番登场,鱼龙巡游、湾边鱼宴、烟花大会等特色项目已准备就绪。服务升级:从“甜蜜负担”到“安心体验”面对暴增的客流,都杨镇快速完善配套。拓宽道路、新增600余个停车位,节假日开放学校作临时停车场;沙滩加装防护栏,增设安全警示标识……“设施好了,游客玩得安心,我们住得也舒心。”村民潘伯的话,道出了城乡共融的温暖。城乡互动: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都杨镇的变革正重塑城乡关系:文化互通:城里人涌入乡村体验非遗、品尝农家菜,乡村特产通过电商走进城市餐桌;活动联结:“村BA”篮球赛、红色研学等活动常态化,今年春节湾边村单日客流超5万人次,带动全镇餐饮收入增长3倍;项目落地:镇里与央企合作推进6个公益项目,计划投资8476万元提升云棚村、建设滨江碧道,打造“无围墙共生景区”。傍晚时分,肇云大桥车流如织,湾边村观景平台上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因一条村而迸发文旅活力的城镇,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绘就城乡共融、产业兴旺的壮美画卷。正如都杨镇有关负责人所言:“我们不再是一个景点,而是一片让城乡居民共享美好的生活空间。” 这个国庆中秋佳节,不妨来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走走——追一场江畔日落,品一顿河鲜美食,尝一口非遗裹蒸,听户外露营音乐,深切感受“百千万工程”政策东风所带来的的蓬勃生机!
2025-09-18 -
云安区都杨镇:腾出土地拓空间,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近日,为进一步保障行洪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云安区都杨镇对江边5处影响生态安全的房屋实施拆除,总面积近300平方米。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滨江生态空间,更为深化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筑牢根基。清拆现场:安全高效,守护生态9月12日,清拆工作有序展开。施工现场,大型机械轰鸣作业,施工人员熟练操控设备,精准拆除房屋。与此同时,建筑废料被及时清运,整个过程安全、高效、环保,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和群众生活的影响。规划引领:微改造,焕新颜房屋拆除并非终点,而是都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起点。在金鱼沙村,镇村干部积极向村民宣讲村庄规划,明确腾退土地将用于建设滨水步道、观景平台等惠民设施,旨在进一步优化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以前这些房子挡住了江景,游客来了也留不住。”村民余伯高兴地说,“现在要建停车场和活动中心,我们的卖鱼生意肯定会更红火!”。都杨镇以“微改造”为抓手,对保留建筑实施岭南风格外立面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880栋农房风貌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湾边村,曾经的闲置空地被巧妙利用,变身成为彩虹村道和“四小园”生态景观,与西江清澈的水面相映成趣,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打卡点”。农文旅体融合: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随着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都杨镇西江沿岸区域的发展潜能不断释放。当地依托西江优良生态本底,整合红色文化、自然景观与乡村风情等资源,着力打造西江百里山水画廊,推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据统计,2025年1-8月,全镇共接待游客58.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300万元。湾边村“渔家乐”经营者潘女士感慨地说:“环境好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都杨镇还推动西江美食一条街餐饮店统一升级排污设施,打造“明厨亮灶”示范街区。预计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沿线餐饮、住宿及农产品销售有望实现30%的增长。长效治理:三级联动,共建共享为巩固整治成效,都杨镇构建起镇、村、户“三级联动”治理机制。镇级成立农房风貌管控专班,负责统筹协调;村级组建“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发挥群众力量;户级全面落实“门前三包”,确保环境整洁。在金鱼沙村,村民通过参与环境维护积累积分,可兑换农资产品,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该村于2022年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如今,借助“智慧都杨”无人机系统,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员可实时监测各村农房风貌,并与村级巡查员协同开展定期巡查。随着智慧停车系统的建设与生态车位的增加,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随着西江百里山水画廊、云帆公园、湾边村等文旅项目的扎实推进,都杨镇正稳步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一幅“水清、岸绿、业兴、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5-09-18 -
杨生基金会向云安区都杨镇捐赠200袋大米
近日,云浮市杨生基金会心系困难群体,向云安区都杨镇捐赠200袋大米作为中秋慰问物资,为镇内的低保户、孤儿及残疾家庭等困难群体送去节日的温暖与祝福。为确保这批爱心物资能够精准送达困难家庭,都杨镇社工站代为接收这批大米。社工站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于节前有序组织发放工作,确保每一袋大米都能送到真正需要的困难群众手中,切实传递社会关爱与节日问候。为感谢杨生基金会的善行义举,都杨镇向基金会赠送写有“热心公益献真情,大爱无疆传美德”的锦旗。
2025-09-18 -
云安消防“上门授课”,党政机关科级干部“集体充电”
为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依法落实消防工作责任,提升党政机关干部人员消防安全素质和履职能力,9月16日,云安区消防救援大队为50余名党政机关科级干部开展消防安全责任培训活动。培训中,宣讲人员结合近期消防安全重点工作,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好消防隐患排查治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几个方面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分析了当前辖区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形势。同时通过国内典型火灾案例,深刻剖析了火灾发生原因、特点以及带来的严重危害,强调了单位机关作为重要办公场所,人员密集、电器设备多、文件资料集中,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重大,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杜绝侥幸心理。授课结束后,宣讲员不仅耐心细致地解答参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消防安全困惑,还通过“手把手”现场教学,邀请他们上台亲身体验灭火器、防烟面罩等常见消防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此次培训不仅普及了消防安全知识,更深化了消防部门与党政机关的联动协作,为构建平安和谐办公环境,筑牢党政机关消防安全“防火墙”奠定坚实基础。
2025-09-17 -
云安区:六十年三代从军!一个家庭的国魂传承
近日,云安区召开2025年下半年欢送新兵入伍暨迎接老兵返乡大会。现场,欧家三代人跨越六十载接力从军,用传承续写着刻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成为全场格外动人的故事。“昂首,挺胸!好小子,有咱老欧家的精气神!”大会现场,年过七旬的老兵欧老伯虽身着便装,却依旧脊背笔直、声音洪亮。他轻轻拍了拍孙子欧锦江的肩膀,眼底满是欣慰的笑意。此时的小欧,身着崭新的迷彩服,身姿如挺拔的白杨,稳稳地站在爷爷与叔叔欧先生中间。欧家三代人的“戎装岁月”,也在此刻完成了庄严的交接。据欧先生介绍,父亲是60年代入伍的老兵,而他则于90年代投身军旅,如今侄子小欧接过“接力棒”,成为欧家第三代军人。谈及参军缘由,“00后”新兵小欧语气坚定:“我是听着军号声长大的。”童年时他常听爷爷讲军营故事,翻看叔叔的军旅相册,“他们就是我的英雄,从小我就立志要像他们一样穿上军装、保卫国家。”为了实现参军梦想,小欧从报名应征起就全力以赴。从初检、复检到政治审查,他顺利通过各项筛选。在后续的役前训练中,即便站军姿站到双腿发麻,练战术动作练到掌心磨破,他也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军营是淬炼钢刃的熔炉,唯有不怕苦累,方能成为合格‘钢刀’。”爷爷、叔叔的叮嘱刻在小欧心里,化作他训练时咬牙坚持的动力。9月16日,小欧启程奔赴军营。临别时,他向爷爷和叔叔郑重敬上军礼,目光坚定。怀揣着两代军人的嘱托与家国梦想,这位云安青年正式踏上新征程,让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报国初心在强军路上继续跳动。欧先生说:“我们家的军人情结传了三代,我和我父亲年轻时都投身军营,如今侄儿接过这份责任去当兵,我们深感光荣。希望他到了部队能好好照顾自己,服从安排,好好锻炼,在军营里把自己打磨得更优秀,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2025-09-17 -
云安都杨:秋季粤曲班开班,34名银发学员唱响岭南雅韵
9月15日上午,云安区老干部大学都杨镇分教点的秋季粤曲班正式开班,34名学员齐聚一堂,在悠扬的粤韵声中开启传统文化学习之旅。“衷心祝福你,永远祝福你,达到真善美……”嘹亮的合唱声自粤曲班教室内悠然传出,台上乐声奏响,台下歌声相和,声声悦耳、余韵悠长。据了解,都杨镇分教点的粤曲班已开设三年。本期粤曲班延续前两学年的安排,邀请云浮市资深粤曲艺术家陈江老师前来授课,同时邀请本土粤曲艺术家朱永坚老师担任粤曲班助教。粤曲班每周一上午上课,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涵盖粤曲唱腔技巧、身段表演、器乐伴奏等内容,并设置汇报演出环节。该班现有学员34人,包括退休教师、基层干部、粤曲爱好者等。学员麦阿姨高兴地说:“我退休后能来参加粤曲班真的好开心,在这可以学唱粤曲、跳舞,希望有更多姐妹来参加粤曲班,一起唱、一起跳。”此次粤曲班的开设,不仅为老干部搭建了文化养老新平台,更通过银发群体的热情参与,让岭南传统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持续生香。都杨镇分教点的朱老师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开设更多粤曲相关的课程,组织学员们下乡展演,鼓励他们成长为乡村文艺骨干,推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粤曲艺术在服务群众中焕发生机。”
2025-09-17 -
云安区:以“三链融合”探索山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云安路径”
近年来,云浮市云安区聚焦土地碎片化、产业规模小、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引擎,系统谋划、集中攻关,创新构建“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有效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增效空间持续拓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稳定保持在3%以上,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攻坚“创新链”,驱动产业提质升级科技赋能突破资源约束。云安区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低山丘陵地形导致的良田耕地集中连片度不高问题,坚持主动向科技要效益,深度挖掘“土特产”价值密度和发展潜力,推动农业产业实现特色化、内涵式增长。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生产方式从传统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组培技术提升育苗效能。以华创农业公司为例,在全省率先引入花卉组培快繁育苗技术,实现花卉繁育周期同比缩短33%,成活率提高至95%,实现每平方米育苗密度可达830株,是传统育苗方式的10倍以上,生产成本同比下降30%,有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高村花卉产业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品种。与省农科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打造万亩花生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成功培育“云雾花1号”等高产高油酸新品种,实现亩产提升25%以上,年产值达2.3亿元,有效突破土地资源约束,带动产业提质升级。云雾花1号产自云安富林万亩花生基地的福禄满花生油提升“价值链”,拓展融合增效空间塑造品牌强产业。建成生猪、肉牛、花卉苗木等四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培育预制菜、花生油、果酒配制等深加工产业,打造托洞腐竹、迳心茶等近20种特色拳头产品。目前,全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托洞腐竹、云安蚕桑)、“粤字号”品牌1个,“翠竹源”麻竹笋通过“湾区认证”,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产业价值链延伸奠定品质基础。托洞腐竹融合发展拓空间。依托丰富森林资源,以及拥有西江、云雾山、大金山等特色生态资源,建设“西江百里山水画廊”“千年古郡·缤纷富林”等风貌片区和精品线路,举办花生文化节、樱花旅游季、“村BA”、西瓜节等特色活动,延伸发展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研学旅游、户外运动等新业态。都杨镇湾边村成为网红打卡点,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带动周边增收超3900万元。云安区第二届花生文化系列活动云安区“百千万工程”第三届“村BA”篮球赛决赛之夜白石特色水果采摘体验活动联农带农促共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整合政府、企业、银行、农民多方力量,合力推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如推广“保价订单+二次返利”,云浮铁生公司与富林镇合作社签订保价订单,带动3000户农户种植花生1.6万亩,实现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打造供销社直供配送平台,建立“订单农业”与“供销+合作社+基地+农户”对接运作模式,构建从产地到食堂的直供体系,2024年助销农产品超4000万元,有效解决3000多种养户销售难题;创新推广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通过“政银企村”共建项目,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144.1万元,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筑牢“人才链”,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创新机制引才。探索“人才驿站+圩镇客厅”引才模式,高村镇通过该模式精准引进省农科院博士及组培专业人才10名,助力华创花卉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建花卉组培技术中心,攻克繁育技术瓶颈,推动企业年产值跃升至4700万元,并带动全区花卉苗木产业产值达2.91亿元(2023年1.77亿元),同比增长64.4%。创新打造“青春‘驿’起向振兴”主题活动,成功与65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结对80个项目,推动近1000名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华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培技术总监杨泉(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引进人才)扎根生产大棚开展全流程技术指导精准施策育才。推行“田头课+专家帮带”模式,以田间会诊、技术实操培训等形式,依托“双百高校”人才资源、科技特派员,累计举办农技培训班60多场次,培训覆盖人数超4000人次,培育本土农技员480名、乡村工匠33名;依托华创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定向培养技术骨干,在返乡青年中定向培养组培技术骨干30名,带动本土技术人才覆盖率提升70%。2024年全省农技轻骑兵乡村行工作交流暨云安农技服务模式推介培训班暖心服务留才。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关切,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130余件,吸引128名青年返乡创业,通过带技术、资金创办农业企业14家,“安居乐业”人才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云安青年梁玉华返乡参与农业创业,在镇安镇种植“粤味咖啡”
2025-09-17 -
云安区高村镇: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为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浓厚慈善氛围,9月15日,云安区高村镇社工站联合镇妇联开展“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慈善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社工们通过设置政策咨询台、发放慈善宣传手册、现场解读慈善政策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慈善理念和相关社会救助政策。同时,社工耐心介绍慈善项目和参与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下一步,高村镇社工站将深化“社工+慈善”模式,深入村居、走村入户,主动发现群众的救助需求,精准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积极链接慈善资源,为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2025-09-15 -
云安区富林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林果产业 村民就业增收有门路
眼下正值释迦果采收季节,位于云安区富林镇界石村的云浮市花果飘香生态园内种植的释迦果迎来丰收,拳头大小的释迦果挂在枝头上,格外显眼。几名村民穿梭在林间采摘成熟果实,一片丰收的景象。近年来,富林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引进新奇特优质品种,让特色林果成为“摇钱树”,并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果园”变“就业园”,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我种植的20亩释迦到丰收季节了。释迦一年挂两造果,年亩产5000斤,市场价15元一斤,每亩年产值可达7.5万元。”云浮市花果飘香生态园负责人刘建洪说。据介绍,云浮市花果飘香生态园约700亩,种植了释迦、黄晶果、莲雾、百香果等近30个水果品种,通过差异化品种搭配与成熟周期规划,实现“四季有果摘、常年有收益”。随着水果产业的发展,花果飘香生态园对务工人员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目前已稳定带动17名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水果产业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增收引擎”。“我在这里工作,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这里离家也近,既可以照顾家里,又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村民陈红英满意地说。下阶段,云浮市花果飘香生态园将优化特色水果发展布局,计划扩种黄晶果、莲雾等高端品种水果,实现“果园提质、村民增收、乡村振兴”,点燃富林特色产业发展新引擎,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2025-09-15 -
云安区:“综合查一次”扩容增效基层医疗监管首纳村卫生站
近日,云安区卫生健康局联合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赴石城镇,对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开展“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此次行动首次将村卫生站纳入联合检查范围,标志着基层医疗协同监管体系进一步延伸,有助于优化基层医疗环境,切实保障群众健康与合法权益。三线协同 筑牢基层医疗防线本次“综合查一次”联合行动中,三部门协同联动、紧密配合,构建了“各司其职、协同共治”的综合监管机制。云安区卫生健康局聚焦依法执业、院感防控和医疗文书规范管理等关键环节,严守医疗安全底线;区市场监管局紧盯药品及医疗器械的采购、贮存、使用与质量管控全流程,筑牢药械安全红线;市医保局云安分局依托“数据穿透式”核查手段,对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实施精准扫描与深度分析,切实守好基金安全生命线。执法与普法并重 推动“主动防”机制转型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采取现场查验、资料抽查、系统比对和个别问询等方式,逐项排查风险隐患。同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指导医疗机构排查风险、梳理薄弱环节,开展依法执业和诚信经营教育,推动其实现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持续深化 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下一步,云安区卫生健康局将持续深化部门联合检查机制,不断完善协同监管体系,以高效能执法保障基层医疗安全,以高质量监管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