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这些位置长了息肉,一定要当心!尤其这种几乎100%会癌变
体检报告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几个词之一,可能就是“息肉”。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光是看到名字,就让人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严重吗?”“需要切掉吗?”“会不会变成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各种息肉,还有那些一定要小心的息肉,尤其有一种肠息肉,几乎100%会癌变。息肉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息肉就是长在黏膜表面的小疙瘩,就像皮肤上的小痣一样,但它长在身体的内部,比如胃、肠道、胆囊、子宫、鼻腔等部位。从医学上看,息肉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可能是炎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处理。不过由于息肉是向外生长的,因此有可能堵塞管腔造成症状,并且部分息肉存在变为恶性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息肉可以继续观察,哪些息肉需要及时处理。不同部位的息肉需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样,这里我们就分别讲一讲不同部位息肉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肠道息肉小肠息肉相对罕见,息肉主要发生在大肠(结直肠),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巴黎分类,从形态上将大肠息肉分为了6类,对应了不同的恶性风险:0-Ip(有蒂型):恶性风险较低。0-Is(广基型):恶性风险较高。0-IIa(浅隆起型):恶性风险较低。0-IIb(平坦型):恶性风险较低。0-IIc(浅凹陷型):恶性风险较高,6~10mm的病变风险超过40%,大于20mm的病变风险约为90%。0-III(溃疡性或凹陷性型):几乎所有此类病变都包含高级别癌症。△来自参考文献[3]:M=粘膜层;SM=粘膜下层如果同时发现有多于100颗息肉,这种情况被称为息肉病,此时要注意几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进行遗传性诊断来排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5q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突变引起,100%会发展为结肠癌,未经治疗的患者多在35~40岁发展为癌症。MUTYH相关息肉病(MAP):由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未经治疗的患者到70岁时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估计为80%。Peutz-Jeghers综合征:由19p染色体上STK11基因突变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肠也会出现息肉,会明显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风险。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由SMAD4、BMPR1A等基因突变引起,即在消化道发现多个幼年性息肉,极大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如果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建议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中低风险人群推荐在50至75岁之间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建议从40岁或比家族最年轻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胃息肉我们通常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有胃息肉,通过评估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可以将息肉分为三大类:良性息肉良性息肉是指那些不太可能发展为癌症的息肉。比如,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与长期使用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还包括炎性纤维息肉和异位胰腺。它们通常不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只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中性息肉中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增生性息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可以自动消除;还包括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应切除>5mm的增生性息肉、所有腺瘤和>1cm的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并根据消化科、胃肠外科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恶性息肉最后,恶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非常高,需要紧急处理。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类型3通常为单个大息肉,转移的风险很高,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早期胃癌(EGC)是指癌症仅局限在胃的内壁,虽然转移的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胃癌,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鼻息肉鼻息肉通常认为是由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T细胞2型免疫反应(嗜酸性炎症)为主的慢性炎症导致的,但是现在研究发现,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韩国等地,鼻息肉往往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型炎症。这是两类不同的鼻息肉,前者恶变的风险低,主要造成鼻塞、嗅觉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以及要积极控制本身存在的慢性病;后者存在较低的恶变风险,特别是年龄>50岁、伴有吸烟史、属于中性粒细胞型慢性炎症的鼻息肉患者,应该到耳鼻喉科、五官科采取早期筛查、加强炎症管理和戒烟等措施。声带息肉现在声带息肉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不具备恶变倾向,主要是因为说话音调不正确、说话太多、大喊大叫或尖叫等损伤声带造成的,可能会造成声音嘶哑、嗓音疲劳。罕见情况下,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等症状,因此如果发现声带息肉,可以采取药物治疗、语音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虽然声带息肉本身不会恶变,但是它的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胃食管反流、慢性声带损伤,可能会同时引起其他具有恶变风险的病理改变,因此定期随访仍然是必要的,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变,如声带白斑或不典型增生。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约有25%的女性会患此病,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极少数有恶变风险。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1cm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3~6个月后超声复检1次,若病情稳定,则可每年随诊1次,部分息肉可能在随访过程中自然消退;如果是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了月经改变、不孕、流产以及恶性病变不排除等情况,则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也没有症状,因为体检时偶然发现,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不过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应该到肝胆外科或者普外科就诊:(1)考虑恶变:息肉直径大于1cm,单发,宽基底,富血供,进行性增大,肿瘤标志物升高等情况;(2)有明显症状:右上腹胀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3)合并其他胆囊疾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其他需要胆囊切除的疾病。息肉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癌变,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发展为癌症。发现息肉后不用惊慌,关键是判断风险,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对于高风险息肉,要尽早切除;而低风险息肉,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定期观察,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2025-02-26 -
饿肚子入睡和吃点夜宵哪个更健康?
夜晚是一天中大脑和身体放松、修复的时刻。但是对于很多加班到很晚以及需要上夜班的人群来说,由于晚上仍在工作,睡前常常面临一个选择:是忍着饥饿入睡,还是吃点夜宵?这两种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健康?带着这个问题,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说,睡前不进食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健康。晚上,新陈代谢速度较慢,胃肠活动也相对减缓。如果在此时进食,特别是摄入过多的热量,身体难以及时消耗这些能量,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此外,睡前进食还可能增加胃肠负担,甚至让大脑保持活跃,影响睡眠质量。对于部分需要夜间加班以及上夜班的人来说,可以稍微推迟晚餐时间,延缓饥饿感的到来,保证正常入睡。如果临睡前已经非常饥饿,甚至感到头晕脑涨,说明身体的能量已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吃点夜宵,会影响入睡及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但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十分关键。很多时候,长胖不仅是因为吃了夜宵,也是由于摄入总热量超出了身体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营养师刘沉冰建议,夜宵应在睡前1至2小时吃,比如说,计划12点睡觉,可在10点左右吃夜宵。夜宵的选择应尽量以清淡、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宜过高,同时避免辛辣等刺激性调味品的使用。“例如,一小碗无糖酸奶,一个煮鸡蛋,或是一片高纤维面包,一份100克左右的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不仅能帮助维持血糖稳定,而且较容易消化吸收,不会给胃肠道带来额外负担。”刘沉冰说,夜宵应避免选择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如炒饭、炒面、盖浇饭、火锅和烧烤等。这些食物不仅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扰乱睡眠,加重胃肠负担。此外,刘忠也表示,除了选择不吃夜宵或者选择健康的夜宵以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样至关重要。睡得太晚或昼夜节律混乱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影响瘦素的分泌和信号传导,以至于无法有效控制食欲。对于部分常常需要夜间加班以及上夜班的人来说,应尽量确保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以及入睡时间的相对稳定。很多人由于加班或者夜间工作,回到家已经很晚,此时不建议玩手机,还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尽快洗漱就寝。
2025-02-26 -
吃主食就会升糖?其实吃对了对血糖很友好
在我们身边,大约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此外,大约还有3.5亿国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包括各类主食以及水果、甜点等这种含糖的食物。不少人都知道精米白面要少吃,因为升糖快,那不吃白米饭、白馒头,就只能吃全麦面包、杂粮饭吗?其实,有些主食看似升糖快,实际对血糖很友好。一起看看吧↓对血糖友好的7种主食血糖,其实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稳定”对于能量供应和身体代谢都很重要,控血糖的关键就是让血糖保持稳定。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即GI,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的缩写。GI的本质,就是GI越高升血糖的速度越快、血糖波动越大。GI越低,摄入后血糖反应相对更平稳。GI≤55:低GI55<GI≤70:中GIGI>70:高GI以白米饭的GI值83.2为参考,除了大家熟知的杂粮饭、全麦面包等食物,以下这些主食看似升糖快、实际对血糖友好↓饺子与单纯的精白米面相比,一般和菜、肉、蛋组合起来的主食GI值往往低一些。但最好选一些糖油盐添加较少的、肥肉馅较少的。如果有控糖、减脂需求,可以在饺子皮中掺和部分莜面粉、全麦粉、羽衣甘蓝粉等粗面粉或蔬菜粉。土豆粉营养师表示,土豆粉条不易升血糖。土豆粉在制作过程中,经过煮熟再冷却,会产生抗性淀粉,增加了消化难度。不过,土豆粉、红薯粉等是比较纯的淀粉,营养价值不高,偶尔食用即可。玉米饼玉米的淀粉结构比较特别,不单玉米饼(窝窝头)GI低,即使加工成玉米面粥、玉米𥻗粥,GI也只有50左右,是典型的低GI食物。玉米或玉米面、玉米𥻗子、玉米糁等,可以煮粥、摊煎饼、蒸窝窝头。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需要是颗粒凹凸不平的老玉米。糯玉米不适合糖尿病人常吃。专家提醒,市售的玉米片或类似产品,因工艺或额外添加了油盐糖,GI值比新鲜玉米高,选购时要注意。藜麦饭藜麦胚芽有个神奇的特点,就是一煮就发芽。这个小芽其实是藜麦的胚芽,与一般谷物类食物相比,藜麦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高,属于低GI食物,且口感细腻。乌冬面乌冬面GI值大致为38~62,配料除了小麦粉,还可能有面筋蛋白,它会紧紧包裹住淀粉,消化速度减慢,血糖波动变小。要注意的是,不同乌冬面产品面筋蛋白的添加量不同,GI值也有所不同,本质上还是小麦粉为主,血糖有问题的患者还是要注意餐后血糖反应。桂林米粉桂林米粉通常用籼米(长粒米)制成,有检测发现,其GI值在37左右。购买米粉时,最好选籼米为原料的或直链淀粉多的。直链淀粉多,消化速度相较变慢。意大利面意大利面的原料是“硬粒小麦粉”,和普通小麦粉比起来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复杂碳水化合物,密度、筋度均高于普通小麦。有数据显示,用精白硬粒小麦粉制作的细长形意大利面,GI值为33~52,属于低GI主食。针对主食,这里也列举一些不适合糖友多吃的食物,如白米饭、糯米饭、即食燕麦粥、白馒头、白面包、烙饼、苏打饼干、华夫饼、膨化薄脆饼干、土豆泥、烤红薯等。吃主食控糖的技巧:吃硬不吃软即使是同一种主食,也会因质地、大小、烹饪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GI值。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分解成单糖,进入血液循环。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速度不同,吸收程度不一致,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有快有慢,数量有多有少。一般来说,烹饪时间越长,淀粉类食物糊化程度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长时间熬制的米粥,在黏稠度增加的同时,也容易升高餐后血糖。总之,食物变得越容易消化吸收,GI就会越高。比如土豆,如果煮GI是66,属于中GI;而如果做成土豆泥,GI却高达87,跟白米饭、白馒头差不多。建议有控糖需求的人,做到“宁干勿稀”“吃硬不吃软”,少吃或不吃软烂的粥或面条,延缓食物消化速度。这样吃饭能降血糖食物质地、烹饪方式、进食速度等都会影响升糖速度,以下饮食方法也有助于控血糖。不宜趁热吃食物温度会影响淀粉糊化程度,从而影响GI。趁热吃的话,淀粉糊化程度高,易消化吸收,GI就会升高。优化进餐顺序为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升糖速度,最好遵循先菜后肉再主食的进餐顺序。通过搭配“中和”升糖速度其他食物成分,像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等都不会升高血糖,反而会拉低这一餐的GI。可以通过食物搭配来优化这一餐的GI值,比如米饭的GI为83,芹菜炒猪肉GI≤15,米饭+芹菜炒猪肉就变成了低GI(49.9)。降低吃饭速度吃饭过快,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既不利于吸收,还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吃早餐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5分钟,中餐和晚餐可以控制在半小时。明白底层逻辑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有效调整吃饭方式,达到控糖的效果。
2025-02-26 -
孩子卡喉了,家长如何急救?快转发收藏,有备无患!
2025-02-12 -
“二十六,去买肉”,健康吃肉有妙招!
2025-01-27 -
体检结果中,肿瘤标志物升高就说明患了癌症?
肿瘤标志物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升高并非癌症的唯一或直接诊断依据。肿瘤标志物在体检中主要用于筛查和提示风险,其异常提示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而非直接诊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家族史以及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等),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2025-01-22 -
糖尿病患者控糖难?分享3类饮食小技巧,很实用
2025-01-22 -
水果加热后没营养?会破坏维C?但这几款更适合热吃
天气寒冷新鲜的水果也总是“拔凉拔凉”的这就带火了一种新的水果食用方式——热吃水果比如放在空气炸锅里烤、蒸锅里蒸水果热吃有哪些好处会破坏营养吗冬季水果热吃,对胃肠功能更友好水果加热后,细胞壁会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纤维素软化,果胶溶出,膳食纤维更容易在肠道中被利用,对胃肠道的刺激更少。水果中的单宁等物质对消化酶有一定抑制作用;生水果中的蛋白酶进入人体后,还可能会对口腔、消化道壁等产生一定的刺激。比如菠萝就很“扎嘴”。加热后,蛋白酶、单宁等物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减少对口腔、胃肠道的刺激;还减少了对消化酶的抑制,对消化功能不良的人来说更友好。另外,感冒的人热吃水果,比如蒸梨子、橙子,还可以缓解咳嗽不止、喉咙嘶哑等症状。加热还会赋予水果诱人的风味。在蒸、煮、炖这样的低温烹调下,水果中的糖、氨基酸、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成分会部分降解,产生醛、酮、醇等有香气的物质;而高温烹调比如烤,水果中的葡萄糖、果糖还会跟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这个反应不仅会赋予水果焦黄的色泽,也会产生各种香气物质。水果热吃,营养损失没那么大每百克水果中含量达到“克”水平的营养有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每100克的含量在“微克”“毫克”级别的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植物化学物比如β-胡萝卜素、花青素、番茄红素、叶黄素、玉米黄素。水果中的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会因加热而被破坏,仍然能够保留在食物中,多酚类等抗氧化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损失也较小,甚至微波加热还可能增加其含量,容易受到加热影响的主要是维生素。不同种类的维生素特性各异,面对各种条件的稳定性也不尽相同。维生素A和E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煮熟后损失相对较小;维生素C对高温较为敏感,损失的稍微多一点,但仍有保留,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像草莓、橘子、菠萝这三种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做成罐头后,维生素C保留率都在40%以上,其中橘子罐头的维生素C保留率高达74%。总结来说,水果加热后,虽然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但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多酚类物质等营养成分几乎不会损失,依然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这些水果适合冬季热吃水果是否适合加热吃,除了考虑营养损失,还要考虑质地和口感,比如浆果类水果——猕猴桃、蓝莓、桑葚,就不太适合加热吃。因为它们质地太软,再煮、蒸或烤一下就很容易烂成泥,另外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特别丰富,生着吃还酸甜可口,非要煮着吃,着实有点可惜。综合考虑下来,像苹果、梨、黄桃、李子、西梅、菠萝这些质地硬,维生素C含量不是很丰富,像杏、橘子、芒果、橙子、山楂这些质地较硬,花青素、番茄红素含量也不丰富的水果,更适合加热吃。水果热吃的四种做法冬天想要热着吃水果,可以试试这些方法:煮着吃将水果切块削皮后,放入水中煮,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炖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适合煮着吃的水果有梨、苹果、甘蔗、山楂、橙子、草莓等。例如,制作小吊梨汤时,可以将银耳、黄冰糖、梨块、枸杞、大枣、陈皮、乌梅等材料一起熬煮30分钟,口感香甜,营养丰富。蒸着吃将水果处理好后,放在蒸架上,开着小火隔水蒸,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适合蒸着吃的水果有苹果、梨、橙子、山楂、柚子等。盐蒸橙子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吃法,将橙子切开后撒上盐,再盖上橙皮,放入锅中隔水蒸煮15—20分钟即可。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微波加热微波加热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加热方式,适合加热质地较硬的水果,如苹果、梨、杏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将水果放入微波炉前,一定要先将其切成小块,以避免引发爆炸。葡萄、蓝莓、圣女果等不宜整个进行微波加热。温水泡将水果放入不超过50℃的温水里,或去皮、切成片后用温水热一下即可。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所有适合“热着”吃的水果,如泡苹果等。
2025-01-22 -
百项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将于2025年推广应用
水利部2025年计划启动编制水利技术标准60项,推广应用100项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研发运用。这是新华网记者13日从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得到的消息。会上,除水利科技创新外,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还围绕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构建国家水网工程体系、完善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议题,介绍了2025年水利领域重点工作。这位负责人表示,将着眼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等,启动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并落实落细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管理各层级各环节责任,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聚焦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建设、优化完善区域水网布局等方面成为2025年工作重点。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开工建设一批省级水网骨干工程,构建省市县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体系;同时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健全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完善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2025年,水利部计划完成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行动任务。着眼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完善地下水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加快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定等举措将成为发力重点。此外,水利部还将加强长江上中游、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会议提出坚持“四水四定”原则,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节约用水条例,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配套制度建设。相关负责人提出,对于生产用水,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业节水减排制度体系。对于生活用水,则需要健全城镇节水降损制度体系,针对水预算、再生水利用等方面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
2025-01-15 -
春节出行 如何防范呼吸道传染病?这份提示请收好
随着春节临近大家走亲访友出门旅行等活动逐渐增多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相应增加出行期间务必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出发前应做好哪些准备?要备好必要的防护用品,例如一次性口罩、免洗手部消毒液、酒精湿巾等。如果带小朋友及老人出行最好适当备一些应急药品,对于有慢性病的人群,出行前要把常用药品带足。公共交通出行途中应注意什么?公共交通工具空间相对密闭,不利于空气流通,建议乘坐时科学佩戴口罩。在接触门把手、座椅扶手和餐桌等公共区域后,做好手卫生,避免用手部直接接触口鼻。返回住处后,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公共交通出行途中应注意什么?如旅途中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要佩戴口罩,做好防风保暖措施,充分休息并密切注意病程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绢遮掩口鼻,来不及时可用“袖口遮挡”,即用衣服袖管的内侧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使用过的纸巾不随意乱丢,应放入垃圾桶内。注意假期境外旅行健康安全对于假期有境外旅行计划的人员,应提前关注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旅行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回国后进行健康监测,出现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向医生主动告知旅行史。
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