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春季消化道疾病易发 专家提示注意卫生
随着春季气温升高,消化道系统疾病进入高发季节,尤其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比较常见。专家提醒,预防这些疾病要从日常生活和卫生习惯做起,注意手卫生和食品卫生至关重要。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近日不少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指出,春季是细菌容易滋生的季节,消化道疾病往往病从口入。餐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是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基本措施,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此外,食物要充分烹熟,生食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避免食用过夜食品,冰箱储存的食物建议加热后再食用。生冷的凉拌菜应即做即吃,不宜长时间存放。春季还是胃肠型感冒的易发季节。李景南说,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家庭中有人出现低热、腹泻等症状时,应避免共用餐具,注意消毒,以减少细菌传播。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可以先清淡饮食、多补充水分、注意休息。必要时可适当使用多潘立酮、小檗碱或益生菌等药物对症治疗。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尤其是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025-02-26 -
四季豆有食品安全风险?专家建议这样吃更安全
新鲜四季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专家提醒,四季豆等豆类含有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如果烹饪不当,极易引发中毒。另外,除了四季豆,还有一些春季“第一口鲜”食用时需要小心。小小四季豆可能引发大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王国义解释,皂素主要存在于豆荚外皮中,对人体消化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肠道局部充血、肿胀甚至出血性炎症;红细胞凝集素则主要存在于豆粒中,能破坏红细胞并引发凝血,导致人体出现强烈的呕吐反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曹洪英提示,四季豆中毒症状一般发生在进食烹饪不当的四季豆后1.5-4小时。主要为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也可能伴随头痛、头晕、胸闷、心慌、冷汗、脱水、胃灼烧感、四肢麻木等症状。重度中毒还可能进一步出现嗜睡、抽搐、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无尿,甚至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威胁生命健康。“不管是在外聚餐还是在家吃饭,如果多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怀疑是否是食物中毒。”曹洪英建议,“如果有类似症状发生,务必及时前往医院急诊科进行诊断治疗。”美味不能停 这样吃更安全风险这么大,四季豆还能吃吗?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介绍:“预防四季豆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充分烹调,确保烧熟煮透。”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都可被高温破坏,充分煮熟后可以放心食用。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场监管部门于2019年进行的一次对照实验显示,用开水分别煮5分钟、10分钟的样品四季豆中仍有红细胞凝集素,而煮了20分钟和30分钟的样品四季豆中没有检出。“并不是说四季豆让人中毒,而是没煮熟的四季豆会引起中毒。”成都川菜博物馆副馆长张辉强解释,如果食材用量大,加工时间紧,容易因追求色泽和口感而忽视充分烹调,另一方面如果大锅制作菜肴,容易出现受热不均从而导致四季豆夹生。因此,张辉强建议,烹调前最好把四季豆两头的尖及荚丝去掉,在水中泡15分钟。在烹调过程中,首先注意菜量不能超过锅的一半;用油煸炒后,加适量水,盖上锅盖,保持100℃小火焖10余分钟;最后用铲子翻动,使其均匀受热。受访专家还提醒,放置过久的四季豆会霉烂生虫或产生较多的亚硝酸盐,进食后可能造成霉菌或者亚硝酸盐中毒,因此在选购时要挑选新鲜的嫩四季豆,最好不买、不吃老四季豆。农民在采摘四季豆。新华社发(杨俊鹏 摄)除了四季豆 春季这些食品风险也需警惕春季到来,各类新鲜食材陆续上市。除了四季豆,还有哪些食材需小心处理、烹饪?专家提示,野生蘑菇、野菜和春笋等也容易导致食物中毒,需要特别注意。我国有毒野生蘑菇有数百种,仅凭颜色、生长环境等经验难以准确判断毒性。专家建议,最好规避风险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认识和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我们在日常接诊过程中经常遇到自行在野外采摘野生蘑菇食用中毒的患者,甚至还有在家庭聚会上食用导致多人同时中毒的情况。”曹洪英医生提醒,野生蘑菇中毒不可小觑。“在前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可能进入‘假愈期’,腹痛呕吐等症状好转,但是实际上这个时候可能已经进入器官功能损伤期。因此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曹洪英说。很多人爱好春天的“第一口鲜”,对春季野菜青睐有加。但部分野菜与有毒不可食用的植物很相似,如水芹与毒芹、血皮菜与化儿草、桑葚和马桑果等,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误采误食可能引起中毒。蕨菜等野菜含有微量毒素,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性食用过多也可能引起中毒。专家提醒,自行采摘野菜时要仔细辨识,尽量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野菜,不建议采摘卫生环境较差的地方以及公路、城市公共绿地等场所的野菜,更建议在菜市场、超市等正规渠道购买人工种植的“野菜”,避免食品安全风险。近日,一些地方也出现因过量食用春笋,出现晕厥、呕血等症状的患者。医生提示,春笋纤维素含量高,且含有草酸,大量进食对胃肠道刺激明显,有消化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大量食用春笋容易引起胃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卧床老年人和过敏体质人群也不宜多食用。在食用春笋时,最好提前进行焯水处理,一个人一顿的进食量不要超过200克,尽量不要跟富含钙的食物如菠菜、海鲜等搭配。
2025-02-26 -
吃水果不是越多越好!超实用吃水果指南来了,这样吃更健康→
吃水果几乎是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课”但你真的吃对了吗?水果怎么吃更健康?水果榨汁、加热等常见吃法好不好?超实用的吃水果攻略来啦↓↓水果能任性吃吗?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且大多数水果还含有各种有机酸,适当吃一些水果能够补充营养、促进消化,还能瘦身减肥,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吃得过多会对健康产生副作用。比如,香蕉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元素,如果短时间内食用过多,则会引起体内钾、钠、镁等元素的比例失调。因此,每天吃水果要适量,以保证膳食及营养均衡。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水果中虽含有较多糖分,但果糖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参加,影响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研究表明,很多水果的升糖指数明显低于馒头、米饭、薯类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因此,患糖尿病的人其实是可以适当吃一些水果的。水果怎么吃更健康?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200~350克水果比较适宜。建议每日选择两三个品种合理搭配,使得营养互补,无污染、无公害、无二次加工的新鲜品种最好。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6~10岁、11~13岁、14~17岁孩子的一日水果推荐量分别是150~200克、200~300克、300~350克。时间吃水果的时间可选择在上午10~11时,下午4~5时以及晚餐时。此外需注意:空腹时别吃太酸的水果早上胃肠经过一夜的休息,功能尚在恢复中,因此最好选择酸性不太强、涩味不太浓的水果。胃肠功能不好的人,更不宜在这个时段吃水果,尤其是柿子、橘子、山楂等。香蕉也不适合空腹吃,以免加快肠胃运动,增加心脏负担。两餐之间吃水果能快速补充维生素两餐之间吃水果,水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能被人体快速吸收。比如鲜枣最好餐前吃,但食用太多可能会引起胃酸过多和腹胀。菠萝可在午餐后吃,西瓜最好饭后两小时吃。晚餐后不要大量吃水果餐后1小时吃水果有助于消食,可选择菠萝、山楂等有机酸含量多的水果。但晚餐后不要大量吃水果,既不利消化,又很容易因吃得过多,使其中的糖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水果的这些常见吃法真的正确吗?水果干能代替水果吗?水果干不能代替水果食用。水果被做成水果干后,水分、维生素C损失严重,但膳食纤维、糖分仍然保留。不同的水果干制作工艺对水果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露天风干或晒干,会增加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如果是用糖渍、盐渍或油炸的方式制作,则增加了糖分、盐分或脂肪。在水果干的制作工艺中,真空冻干是比较好的,这种方式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水果的营养物质,同时又减少了污染风险。水果加热后营养有啥变化?水果在水煮加热过程中,营养成分会有一定的流失,比如水溶性维生素C和叶酸,都会有所减少,糖类、膳食纤维、矿物质以及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则变化不大,有抗氧化作用的活性物质根据水果不同有增有减。另外,与水煮相比,蒸的加热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水果中的营养成分,如果习惯了用水煮,也可以连同煮完的水一起食用,保证营养可以更多地被吸收。此外,果皮有助于减少加热过程中的营养流失,因此加热时最好保证水果的完整性。水果榨汁营养会流失吗?水果不宜榨汁喝。水果在榨汁过程中,损失了很多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而且,果汁的含糖量比水果更高,像苹果汁、橙汁,含糖量都在8%以上,葡萄汁的含糖量更是达到15%~20%,接近可乐的两倍。水果和蔬菜能互相代替吗?水果和蔬菜不能互相代替。水果和蔬菜在营养成分和健康效应方面确实有一些类似之处,但营养价值各有特点。比如,蔬菜的品种远多于水果,而且多数蔬菜,特别是深色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高于水果,所以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同时,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芳香物质比蔬菜中的多,所以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推荐每餐有蔬菜、每日吃水果。
2025-02-26 -
这些位置长了息肉,一定要当心!尤其这种几乎100%会癌变
体检报告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几个词之一,可能就是“息肉”。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光是看到名字,就让人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严重吗?”“需要切掉吗?”“会不会变成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各种息肉,还有那些一定要小心的息肉,尤其有一种肠息肉,几乎100%会癌变。息肉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息肉就是长在黏膜表面的小疙瘩,就像皮肤上的小痣一样,但它长在身体的内部,比如胃、肠道、胆囊、子宫、鼻腔等部位。从医学上看,息肉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可能是炎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处理。不过由于息肉是向外生长的,因此有可能堵塞管腔造成症状,并且部分息肉存在变为恶性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息肉可以继续观察,哪些息肉需要及时处理。不同部位的息肉需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样,这里我们就分别讲一讲不同部位息肉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肠道息肉小肠息肉相对罕见,息肉主要发生在大肠(结直肠),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巴黎分类,从形态上将大肠息肉分为了6类,对应了不同的恶性风险:0-Ip(有蒂型):恶性风险较低。0-Is(广基型):恶性风险较高。0-IIa(浅隆起型):恶性风险较低。0-IIb(平坦型):恶性风险较低。0-IIc(浅凹陷型):恶性风险较高,6~10mm的病变风险超过40%,大于20mm的病变风险约为90%。0-III(溃疡性或凹陷性型):几乎所有此类病变都包含高级别癌症。△来自参考文献[3]:M=粘膜层;SM=粘膜下层如果同时发现有多于100颗息肉,这种情况被称为息肉病,此时要注意几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进行遗传性诊断来排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5q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突变引起,100%会发展为结肠癌,未经治疗的患者多在35~40岁发展为癌症。MUTYH相关息肉病(MAP):由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未经治疗的患者到70岁时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估计为80%。Peutz-Jeghers综合征:由19p染色体上STK11基因突变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肠也会出现息肉,会明显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风险。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由SMAD4、BMPR1A等基因突变引起,即在消化道发现多个幼年性息肉,极大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如果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建议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中低风险人群推荐在50至75岁之间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建议从40岁或比家族最年轻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胃息肉我们通常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有胃息肉,通过评估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可以将息肉分为三大类:良性息肉良性息肉是指那些不太可能发展为癌症的息肉。比如,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与长期使用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还包括炎性纤维息肉和异位胰腺。它们通常不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只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中性息肉中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增生性息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可以自动消除;还包括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应切除>5mm的增生性息肉、所有腺瘤和>1cm的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并根据消化科、胃肠外科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恶性息肉最后,恶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非常高,需要紧急处理。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类型3通常为单个大息肉,转移的风险很高,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早期胃癌(EGC)是指癌症仅局限在胃的内壁,虽然转移的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胃癌,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鼻息肉鼻息肉通常认为是由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T细胞2型免疫反应(嗜酸性炎症)为主的慢性炎症导致的,但是现在研究发现,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韩国等地,鼻息肉往往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型炎症。这是两类不同的鼻息肉,前者恶变的风险低,主要造成鼻塞、嗅觉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以及要积极控制本身存在的慢性病;后者存在较低的恶变风险,特别是年龄>50岁、伴有吸烟史、属于中性粒细胞型慢性炎症的鼻息肉患者,应该到耳鼻喉科、五官科采取早期筛查、加强炎症管理和戒烟等措施。声带息肉现在声带息肉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不具备恶变倾向,主要是因为说话音调不正确、说话太多、大喊大叫或尖叫等损伤声带造成的,可能会造成声音嘶哑、嗓音疲劳。罕见情况下,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等症状,因此如果发现声带息肉,可以采取药物治疗、语音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虽然声带息肉本身不会恶变,但是它的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胃食管反流、慢性声带损伤,可能会同时引起其他具有恶变风险的病理改变,因此定期随访仍然是必要的,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变,如声带白斑或不典型增生。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约有25%的女性会患此病,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极少数有恶变风险。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1cm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3~6个月后超声复检1次,若病情稳定,则可每年随诊1次,部分息肉可能在随访过程中自然消退;如果是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了月经改变、不孕、流产以及恶性病变不排除等情况,则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也没有症状,因为体检时偶然发现,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不过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应该到肝胆外科或者普外科就诊:(1)考虑恶变:息肉直径大于1cm,单发,宽基底,富血供,进行性增大,肿瘤标志物升高等情况;(2)有明显症状:右上腹胀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3)合并其他胆囊疾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其他需要胆囊切除的疾病。息肉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癌变,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发展为癌症。发现息肉后不用惊慌,关键是判断风险,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对于高风险息肉,要尽早切除;而低风险息肉,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定期观察,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2025-02-26 -
饿肚子入睡和吃点夜宵哪个更健康?
夜晚是一天中大脑和身体放松、修复的时刻。但是对于很多加班到很晚以及需要上夜班的人群来说,由于晚上仍在工作,睡前常常面临一个选择:是忍着饥饿入睡,还是吃点夜宵?这两种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健康?带着这个问题,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说,睡前不进食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健康。晚上,新陈代谢速度较慢,胃肠活动也相对减缓。如果在此时进食,特别是摄入过多的热量,身体难以及时消耗这些能量,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此外,睡前进食还可能增加胃肠负担,甚至让大脑保持活跃,影响睡眠质量。对于部分需要夜间加班以及上夜班的人来说,可以稍微推迟晚餐时间,延缓饥饿感的到来,保证正常入睡。如果临睡前已经非常饥饿,甚至感到头晕脑涨,说明身体的能量已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吃点夜宵,会影响入睡及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但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十分关键。很多时候,长胖不仅是因为吃了夜宵,也是由于摄入总热量超出了身体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营养师刘沉冰建议,夜宵应在睡前1至2小时吃,比如说,计划12点睡觉,可在10点左右吃夜宵。夜宵的选择应尽量以清淡、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宜过高,同时避免辛辣等刺激性调味品的使用。“例如,一小碗无糖酸奶,一个煮鸡蛋,或是一片高纤维面包,一份100克左右的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不仅能帮助维持血糖稳定,而且较容易消化吸收,不会给胃肠道带来额外负担。”刘沉冰说,夜宵应避免选择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如炒饭、炒面、盖浇饭、火锅和烧烤等。这些食物不仅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扰乱睡眠,加重胃肠负担。此外,刘忠也表示,除了选择不吃夜宵或者选择健康的夜宵以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样至关重要。睡得太晚或昼夜节律混乱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影响瘦素的分泌和信号传导,以至于无法有效控制食欲。对于部分常常需要夜间加班以及上夜班的人来说,应尽量确保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以及入睡时间的相对稳定。很多人由于加班或者夜间工作,回到家已经很晚,此时不建议玩手机,还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尽快洗漱就寝。
2025-02-26 -
吃主食就会升糖?其实吃对了对血糖很友好
在我们身边,大约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此外,大约还有3.5亿国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包括各类主食以及水果、甜点等这种含糖的食物。不少人都知道精米白面要少吃,因为升糖快,那不吃白米饭、白馒头,就只能吃全麦面包、杂粮饭吗?其实,有些主食看似升糖快,实际对血糖很友好。一起看看吧↓对血糖友好的7种主食血糖,其实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稳定”对于能量供应和身体代谢都很重要,控血糖的关键就是让血糖保持稳定。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即GI,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的缩写。GI的本质,就是GI越高升血糖的速度越快、血糖波动越大。GI越低,摄入后血糖反应相对更平稳。GI≤55:低GI55<GI≤70:中GIGI>70:高GI以白米饭的GI值83.2为参考,除了大家熟知的杂粮饭、全麦面包等食物,以下这些主食看似升糖快、实际对血糖友好↓饺子与单纯的精白米面相比,一般和菜、肉、蛋组合起来的主食GI值往往低一些。但最好选一些糖油盐添加较少的、肥肉馅较少的。如果有控糖、减脂需求,可以在饺子皮中掺和部分莜面粉、全麦粉、羽衣甘蓝粉等粗面粉或蔬菜粉。土豆粉营养师表示,土豆粉条不易升血糖。土豆粉在制作过程中,经过煮熟再冷却,会产生抗性淀粉,增加了消化难度。不过,土豆粉、红薯粉等是比较纯的淀粉,营养价值不高,偶尔食用即可。玉米饼玉米的淀粉结构比较特别,不单玉米饼(窝窝头)GI低,即使加工成玉米面粥、玉米𥻗粥,GI也只有50左右,是典型的低GI食物。玉米或玉米面、玉米𥻗子、玉米糁等,可以煮粥、摊煎饼、蒸窝窝头。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需要是颗粒凹凸不平的老玉米。糯玉米不适合糖尿病人常吃。专家提醒,市售的玉米片或类似产品,因工艺或额外添加了油盐糖,GI值比新鲜玉米高,选购时要注意。藜麦饭藜麦胚芽有个神奇的特点,就是一煮就发芽。这个小芽其实是藜麦的胚芽,与一般谷物类食物相比,藜麦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高,属于低GI食物,且口感细腻。乌冬面乌冬面GI值大致为38~62,配料除了小麦粉,还可能有面筋蛋白,它会紧紧包裹住淀粉,消化速度减慢,血糖波动变小。要注意的是,不同乌冬面产品面筋蛋白的添加量不同,GI值也有所不同,本质上还是小麦粉为主,血糖有问题的患者还是要注意餐后血糖反应。桂林米粉桂林米粉通常用籼米(长粒米)制成,有检测发现,其GI值在37左右。购买米粉时,最好选籼米为原料的或直链淀粉多的。直链淀粉多,消化速度相较变慢。意大利面意大利面的原料是“硬粒小麦粉”,和普通小麦粉比起来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复杂碳水化合物,密度、筋度均高于普通小麦。有数据显示,用精白硬粒小麦粉制作的细长形意大利面,GI值为33~52,属于低GI主食。针对主食,这里也列举一些不适合糖友多吃的食物,如白米饭、糯米饭、即食燕麦粥、白馒头、白面包、烙饼、苏打饼干、华夫饼、膨化薄脆饼干、土豆泥、烤红薯等。吃主食控糖的技巧:吃硬不吃软即使是同一种主食,也会因质地、大小、烹饪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GI值。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分解成单糖,进入血液循环。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速度不同,吸收程度不一致,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有快有慢,数量有多有少。一般来说,烹饪时间越长,淀粉类食物糊化程度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长时间熬制的米粥,在黏稠度增加的同时,也容易升高餐后血糖。总之,食物变得越容易消化吸收,GI就会越高。比如土豆,如果煮GI是66,属于中GI;而如果做成土豆泥,GI却高达87,跟白米饭、白馒头差不多。建议有控糖需求的人,做到“宁干勿稀”“吃硬不吃软”,少吃或不吃软烂的粥或面条,延缓食物消化速度。这样吃饭能降血糖食物质地、烹饪方式、进食速度等都会影响升糖速度,以下饮食方法也有助于控血糖。不宜趁热吃食物温度会影响淀粉糊化程度,从而影响GI。趁热吃的话,淀粉糊化程度高,易消化吸收,GI就会升高。优化进餐顺序为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升糖速度,最好遵循先菜后肉再主食的进餐顺序。通过搭配“中和”升糖速度其他食物成分,像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等都不会升高血糖,反而会拉低这一餐的GI。可以通过食物搭配来优化这一餐的GI值,比如米饭的GI为83,芹菜炒猪肉GI≤15,米饭+芹菜炒猪肉就变成了低GI(49.9)。降低吃饭速度吃饭过快,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既不利于吸收,还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吃早餐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5分钟,中餐和晚餐可以控制在半小时。明白底层逻辑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有效调整吃饭方式,达到控糖的效果。
2025-02-26 -
孩子卡喉了,家长如何急救?快转发收藏,有备无患!
2025-02-12 -
“二十六,去买肉”,健康吃肉有妙招!
2025-01-27 -
体检结果中,肿瘤标志物升高就说明患了癌症?
肿瘤标志物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升高并非癌症的唯一或直接诊断依据。肿瘤标志物在体检中主要用于筛查和提示风险,其异常提示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而非直接诊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家族史以及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等),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2025-01-22 -
糖尿病患者控糖难?分享3类饮食小技巧,很实用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