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健康中国丨重阳敬老,这些食物老人要少吃
人间百善孝先行,九九重阳敬老情。每逢重阳节,很多子女会回家看望老人,带着满满孝心还有大包的礼品和食物。殊不知,这些孝心里面,可能暗藏着影响老人健康的隐患。
2024-10-11 -
健康中国丨重阳登高日 且行且珍“膝”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今年的10月11日,又到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了。传统习俗里,这一天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庆祝方式:放风筝、赏菊、祭祖、佩茱萸等等,而这之中,登高赏秋则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庆祝方式之一。今年重阳您准备去哪登高呢?虽然登高赏秋使人畅享清气、心旷神怡,但与此同时,膝关节疼痛却也使人无法忽视。很多朋友在登山的过程中随着行程的行进,慢慢会出现膝关节无力、疼痛的症状,而且下山的时候尤其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膝关节作为人体中最为复杂也最易发生损伤的关节之一,其整体处在充满液体的关节囊中,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前侧的髌骨构成,各部分由相应的肌腱、韧带(如常见的髌韧带、侧副韧带、交叉韧带等)紧密联系,关节间隙中则有软骨(如半月板)提供缓冲。膝关节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支撑平台,通过屈伸运动保持我们正常的姿势或运动。而随之而来容易出现的,则是长期超负荷地使用,进而会使得膝关节出现老化乃至损伤。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膝关节疼痛、无力或是运动功能问题,相当一部分则源于此。而常见导致膝关节退化的因素中,过大的负重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上山过程中,膝关节的负重约为自身体重,而下山时由于惯性及发力、姿势等因素,导致膝关节负重增大到体重的5-7倍,这无疑对于膝关节是个不小的刺激,再加上有的朋友可能平时膝关节就因各种因素有着慢性损伤,在多重刺激下极易导致登高过程中膝关节出现相应症状。应对这种方式也不难。首先,登山杖是个不错的帮手,在登山过程中,登山杖可以很好地作为支点辅助来分担我们自身的承重,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减轻膝盖的负担;其次,对于平时膝关节就不太舒服的朋友来说,尽量选择缆车等方式,避免过度刺激双膝。另外,平素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增强关节稳定性,则对于膝盖的养护有着重要作用。简单几个动作,勤加练习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的疼痛,保持双膝状态。1.抓髌屈伸:取坐位,膝关节伸直,脚部放松,同侧手五指抓住髌骨,食指、中指二指扣住内、外膝眼,无名指、小指扣住髌骨外侧,拇指扣住髌骨内侧。吸气时,手抓髌骨向上提,膝关节顺势缓慢屈曲;呼气时,五指放松,膝关节还原伸直状态。2.靠墙静蹲: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肩、背、腰、臀紧贴墙壁,膝盖弯曲,小腿与地面保持垂直,找到自己能承受的最低高度,静息不动,以大腿感觉酸胀微抖为度,一般坚持30秒~120秒钟,休息30秒钟,重复3~5遍。3.内收外放:身体正坐,小腿与地面呈90°,把一个空矿泉水瓶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尽量内收夹紧,到极限处后,持续对抗10秒钟。再将双手放在大腿外侧,双腿外展,双手内收,持续对抗10秒钟,反复操作20遍。
2024-10-11 -
如何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5点是关键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关注精神状态,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与呵护,更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如何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戳图了解↓↓↓
2024-10-10 -
早醒可能是因为抑郁障碍……当心灵生病了,应该如何医治?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全球大约10亿人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也无从谈起,当心灵生病了,应该如何医治呢?心理健康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孙洪强:精神障碍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为情绪的变化,会导致身体内分泌的一些改变,进而导致一些免疫力的下降,可能更容易得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疾病,情绪不好的人还容易得感冒这样的一些疾病。常见精神疾病都有哪些?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酒精使用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多发的精神疾病也有所不同。其中,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常常担心、紧张、害怕、惴惴不安等。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活动减少等。双相情感障碍则是抑郁和躁狂的表现交替或同时出现。常见的认识误区有哪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孙洪强:第一个就是病耻感,认为得了这个病之后是一种羞耻的事情,我们遇到了很多病人,他到我们医院之前,已经找过很多途径,找过心理咨询师,找过朋友问问,如果及早能够正确对待这个事情,对病人帮助会更大。专家表示,如需进行药物治疗需谨遵医嘱,拒绝服药和过多服药都不可取。失眠人群得抑郁障碍的可能性更高专家还提醒,精神障碍和睡眠障碍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孙洪强:有失眠的比没有失眠的人,得抑郁障碍的可能性要高两倍,两个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说焦虑障碍有入睡困难,抑郁障碍可能主要是一个早醒的症状,失眠的时间越长,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就会越高。如何防患于未然 保持心理健康?《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一项研究认为,即使不做任何运动,在公园里待20分钟,也能带来更好的身心状态,这也被称作公园20分钟效应。
2024-10-10 -
掌握这些生活小妙招,帮助你在秋季养好身体
随着秋分的悄然离去,寒露的脚步渐渐临近。在秋季,大自然开始变换色彩,气温也逐渐转凉。脐贴、揉腹搓腰……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养生的大智慧。那么,如何通过脐贴、揉腹搓腰进行秋季日常保健呢?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医师金连顺给出解答,带你一图读懂!
2024-09-25 -
清积水 灭蚊虫!不同场所登革热防控指南→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预防登革热从控制伊蚊着手,无积水就无幼虫,无幼虫就无成虫,无成虫就无登革热传播。
2024-09-25 -
科学用眼关注这五点丨呵护眼健康
开学一段时间了,保护眼健康,家长和孩子应该怎么做?养成良好的用眼、护眼习惯,保护远视储备,避免损伤视力,以下实用攻略请收藏。坐姿不正确,比如驼背、歪坐、趴着学习,会让孩子的眼睛离屏幕太近,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孩子们要记住“一拳一尺一寸”的原则:胸前与桌子间隔一拳(一个拳头的距离),眼睛与书本保持至少一尺(约33厘米)的距离,握笔的手指与笔尖保持一寸(约3.3厘米)的距离。另外,孩子用眼应遵循“20-20-20”原则:每用眼20分钟,就要看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20秒钟,帮助眼睛放松。孩子应在明亮的环境下用眼,如在家中设置阅读区域,区域内的光线要均匀、明亮,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阅读。如果光线不足,需要打开顶灯或使用台灯。同时,孩子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时选择大屏幕的设备。非学习时,每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最好在15分钟以内,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时,与电脑至少距离70厘米,与手机至少距离30厘米,与电视则要保持屏幕对角线的4倍距离。孩子的眼健康也需要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来保障。家长要确保孩子饮食多样化,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蛋白质有助于眼睛组织的修复和生长,而钙则是眼睛内部的重要成分之一。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眼睛有益。同时,家长要限制孩子对甜食和碳酸饮料的摄入量,这些食物不仅可能影响眼睛,还可能影响血糖水平和整体健康。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眼健康同样重要。睡眠时,眼睛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预防眼睛疲劳和其他眼部问题的发生。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目”浴阳光是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近视防控手段。有研究指出,孩子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3年内近视发生率相对下降23%。因此,建议孩子尽量保证每天都有户外活动时间,最好每天能有2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个小时。户外活动也可间歇进行,增加户外活动的次数和方式,如增加白天的课外活动、户外上课、课间休息走出教室、上学和放学步行等。户外活动的关键在于白天和户外,而不在于活动的形式。只要在有阳光的户外,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我们可以尽量选择更加合适的户外场地,以达到更高的户外活动效率。比如,亮度较高(>10000勒克斯)的操场、足球场等空旷场地等。走廊、树荫下也有不错的亮度(>7000勒克斯),游乐场的亮度(>3000勒克斯)也是可以的。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有效的户外活动需要在亮度>2000勒克斯的场地上,每次持续15分钟以上。在阴天或比较暗的情况下,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户外活动时间,才能有更好的保护视力的效果。视力和眼睛的发育,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正常值,我们提倡家长重视孩子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这对于孩子的屈光发育状态、是否有充足的远视储备、是否需要进行干预以及干预是否有效等情况,都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以便于医生与家长一起制订个性化的近视管理方案。如果监测发现孩子的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则要警惕近视,及时干预治疗。建议孩子每3个月或半年检查一次视力,一旦发现异常,应由医生调整检查周期。
2024-09-25 -
每天笑嘻嘻,干眼远离你!广东医生发现缓解干眼症新方法
“hihihi(拼音拼读),哈哈哈,茄子茄子茄子,七喜七喜七喜,哈哈哈哈哈哈”,30遍口令为1次训练,一天进行4次,轻中度干眼患者症状将得到有效缓解!9月12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珠江新城院区实验楼召开媒体发布会,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刘奕志教授团队和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BMJ发表研究论文,证实了“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从崭新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安全、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笑能改善泪液指标干眼,作为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眼干、眼涩、异物感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与生活质量。近年来,在电子产品的普及、熬夜、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等因素下,干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然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众多研究表明,干眼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与干眼的发展亦有紧密联系。目前,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为人工泪液,然而,长期依赖人工泪液花费高,同时,大量的眼药水瓶亦会对环境造成负担。“此次研究成果的灵感来源于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在当时的一次检查中我们发现,人在笑的时候泪液的部分指标马上得到改善。”梁凌毅教授团队表示,泪液的油脂成分是维持泪膜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团队展开对此现象的临床研究,在保证研究设计和实操严谨规范的情况下,证实“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效果不亚于人工泪液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前瞻性、非劣效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99不伴中重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有症状干眼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8周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治疗,或“笑的训练”,并采用小程序全程记录干预情况。“笑的训练”操作指引和打卡小程序在干预8周后,“笑的训练”组和0.1%玻璃酸钠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且在主要结局指标眼表疾病指数评分(一种衡量干眼主观严重程度的指标)中,“笑的训练”组不亚于0.1%玻璃酸钠组,甚至在一些体征改善中,“笑的训练”优于0.1%玻璃酸钠。“笑的训练”对干眼症状的改善效果不亚于0.1%玻璃酸钠研究揭示了“笑的训练”与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疗效相当,且在眼部体征改善上优于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这一研究结果为干眼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策略,为长期依赖眼药水的干眼患者带来新希望,同时也为干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09-13 -
天气转凉,如何增强身体抵抗力?“秋冻”是否有依据?
天气转凉,家长该如何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增强儿童身体的抵抗力,适应季节变化?白露时节,儿童要注重养肺阴,健脾气。首先,建议孩子早卧早起。白露时节,日照时间会逐渐缩短,夜晚时间会逐渐延长,孩子应顺应节气规律的变化,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多运动,保持愉快的心情。其次,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来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第一个穴位是内劳宫,内劳宫在我们手掌心。手握拳,中指指端抵住的位置就是内劳宫。轻轻地揉按这个穴位,可起到清心除烦的作用。第二个穴位叫作二马,在掌背的第四、五掌骨中间凹陷处。揉二马可以起到养阴的作用,还有助于抵御秋天的燥气。第三个穴位是手上的板门穴,在大鱼际的顶点。揉按板门穴能起到运脾和胃、助消化的作用。有鼻炎的孩子可以通过揉按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位置),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最后,注意防御邪气,如风寒之邪和燥邪。家长要守护好孩子的两个门户,一个门户在头、颈部,后头、背部以及腹部,这些位置是寒邪容易入侵的部位。天气转凉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增添衣服。另一个门户是鼻腔和咽喉,这两个位置是风热邪气、燥邪容易入侵的部位。孩子要多喝水、多吃蔬菜,保持鼻咽湿润,减少风热邪气和燥邪的侵犯。白露时节,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大。有哪些针对身体适应和增强身体免疫力的饮食调节和保健方式?在饮食调理上,一要润肺防秋燥,二要健脾祛湿邪。食疗方面,推荐多吃一点西红柿、银耳、莲子、百合、莲藕等润肺生津的食物,还可以多吃山药、板栗、小米、芡实等益气健脾的食物。同时,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或烧烤类食物,尽量减少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这里推荐“一粥一汤一茶饮”,用于日常调理。“一粥”推荐百合莲子粥。百合润肺养心安神,莲子健脾益气,这两个食材一起煲粥,可以健脾润肺。还有一个是山药薏米粥。山药可以养脾阴,薏米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这两个食材一起煲粥,可以相得益彰。“一汤”推荐金桔瘦肉汤。小的金桔2~3个,加上适量的瘦肉来煲汤,能够很好地缓解干燥所引起的咳嗽、咯痰、咽喉不适的症状,同时能生津开胃、促进消化。“一茶饮”推荐用陈皮、柠檬,加少许蜂蜜,煮一碗温暖的茶饮,当做日常有保健作用的饮料,既能够温中理气,又能够润燥生津。人们常说“春捂秋冻”。“秋冻”是否有依据,对身体健康有哪些益处?哪些人群适宜“秋冻”,哪些人群不能“秋冻”?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第一,通过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第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秋天之后阳气要逐渐进入收藏的状态,适当“秋冻”可以让毛孔处在不那么开泄的状态,能让人体阳气逐渐从开放状态进入一种收藏、蓄积的状态中。第三,适当“秋冻”可以减少毛孔开放、热量流失,同时也预防穿得太多时毛孔受热开放、出汗多,降温时反而容易导致风邪、寒邪入侵。但“秋冻”也要科学,“秋冻”不等于挨冻。有一些人群不太适合“秋冻”:第一类是年龄小,体质弱,经常感冒生病的孩子;第二类是正在生病,或疾病初愈的孩子;第三类是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孩子,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炎、经常腹痛的孩子。“秋冻”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初秋、仲秋气温不那么冷的时候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但一旦进入深秋,或者是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不能“秋冻”。此外,还要注意不是人体所有的部位都适合“秋冻”。有句俗话叫做“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比如人体的后头部、背部、腹部,还有双脚容易受凉,这些部位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门户,即便适合“秋冻”时,也需要适当保暖。总的来说,“秋冻”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要根据人体部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2024-09-10 -
这种“神奇碳水”建议吃一些!能缓解脂肪肝、帮助减肥
一提到“碳水”,很多人都避之不及,担心吃多了会长胖、升血糖,甚至把它看成自己健康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有一类“碳水”,不仅不会致人肥胖,甚至还有减轻脂肪肝的作用,那就是——抗性淀粉。这种碳水能减轻脂肪肝、帮助减肥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等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富含抗性淀粉的饮食,可以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并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减轻脂肪肝。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抗性淀粉显著降低了参与者肝内甘油三酯含量,绝对降幅为9.08%,相对降低39.42%,还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体重、BMI、脂肪含量等。此外,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肝损伤也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均有所改善,缓解了血脂异常。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补充8周抗性淀粉的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了2.8千克,脂肪量和腰围显著减少,同时显著改善了参与者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这种“神奇碳水”都在哪些食物中?抗性淀粉,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难消化的淀粉。以下几种食物富含抗性淀粉,升血糖慢、饱腹感强,可以作为优质主食。1.全谷物推荐食物:燕麦、甜玉米、大麦、小麦、高粱。市面上未经加工的全谷类、种子类,大都含有抗性淀粉。一日三餐中建议保持1/4或者1/2全谷物的摄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全谷物。小贴士:单纯地食用全谷物不易消化,与大米搭配更容易被接受。大米与全谷物按照1:0.5的比例做成米饭或煮粥,口感更好,还可控制血糖。2.豆类推荐食物:鹰嘴豆、豌豆、大豆、黑豆、小扁豆、红豆、绿豆、斑豆。早上可以喝豆浆,两餐之间可以吃鹰嘴豆或豌豆作为零食。主食注意增加杂豆。比如煮米饭时加入红豆、绿豆做成红豆饭、绿豆饭等。小贴士:豆类单独食用容易造成胃部胀气。可将大米与豆类按照1:0.3的比例做成米饭或粥食用,豆类需要提前泡一夜。这样既保证口感,又利于消化。3.薯类推荐食物:红薯、土豆。一日三餐中的一餐或者两餐,可适当地加入一些薯类。同时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小贴士:煮熟或者烤后可以直接作为主食,也可以切块放入大米中同煮。市面上有红薯粉或者马铃薯粉做的红薯馒头或者马铃薯馒头,也是不错的选择。抗性淀粉怎么吃更健康?吃抗性淀粉食物时,需要了解这些知识。1.建议主食凉一凉再吃米饭、馒头、土豆做熟后冷藏,抗性淀粉含量会显著增加,升糖指数也有明显下降。再加热后,抗性淀粉也会部分保留,像米饭冷藏后重新加热,血糖反应仍比新鲜热米饭要低。高温状态,淀粉吸水糊化,抗性淀粉含量会降低,食物会更容易消化吸收,血糖反应也会变高。2.选水量少的烹饪方式烘烤、微波加热等水量较少的烹饪方式,能减少淀粉糊化,如烤土豆抗性淀粉含量高于煮土豆。3.杂粮饭煮得筋道一点高压烹饪会降低抗性淀粉含量。用压力锅煮得很黏稠的杂粮粥,抗性淀粉含量小于蒸得略筋道的杂粮饭。4.饮食不要吃得太油腻提醒大家,别吃得太油腻,高脂饮食会抵消掉抗性淀粉的健康益处。5.别盲目购买抗性淀粉大家也不要觉得抗性淀粉对健康有好处,就盲目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抗性淀粉吃多了,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增加等肠道副作用。只要在日常的均衡饮食中,通过适当的食物选择,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就能让我们的饮食更健康一点。多吃“好碳水”少吃“坏碳水”1.多吃“好碳水”这类碳水化合物包括“抗性淀粉”。同时,还要增加绿色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素,同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也可视为“好碳水”。2.少吃“坏碳水”这类碳水化合物如果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不利于控制血压和体重。减少“坏碳水”,尤其是精制米面和添加糖的摄入。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