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每天笑嘻嘻,干眼远离你!广东医生发现缓解干眼症新方法
“hihihi(拼音拼读),哈哈哈,茄子茄子茄子,七喜七喜七喜,哈哈哈哈哈哈”,30遍口令为1次训练,一天进行4次,轻中度干眼患者症状将得到有效缓解!9月12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珠江新城院区实验楼召开媒体发布会,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刘奕志教授团队和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BMJ发表研究论文,证实了“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从崭新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安全、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笑能改善泪液指标干眼,作为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眼干、眼涩、异物感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与生活质量。近年来,在电子产品的普及、熬夜、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等因素下,干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然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众多研究表明,干眼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与干眼的发展亦有紧密联系。目前,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为人工泪液,然而,长期依赖人工泪液花费高,同时,大量的眼药水瓶亦会对环境造成负担。“此次研究成果的灵感来源于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在当时的一次检查中我们发现,人在笑的时候泪液的部分指标马上得到改善。”梁凌毅教授团队表示,泪液的油脂成分是维持泪膜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团队展开对此现象的临床研究,在保证研究设计和实操严谨规范的情况下,证实“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效果不亚于人工泪液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前瞻性、非劣效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99不伴中重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有症状干眼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8周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治疗,或“笑的训练”,并采用小程序全程记录干预情况。“笑的训练”操作指引和打卡小程序在干预8周后,“笑的训练”组和0.1%玻璃酸钠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且在主要结局指标眼表疾病指数评分(一种衡量干眼主观严重程度的指标)中,“笑的训练”组不亚于0.1%玻璃酸钠组,甚至在一些体征改善中,“笑的训练”优于0.1%玻璃酸钠。“笑的训练”对干眼症状的改善效果不亚于0.1%玻璃酸钠研究揭示了“笑的训练”与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疗效相当,且在眼部体征改善上优于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这一研究结果为干眼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策略,为长期依赖眼药水的干眼患者带来新希望,同时也为干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09-13 -
天气转凉,如何增强身体抵抗力?“秋冻”是否有依据?
天气转凉,家长该如何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增强儿童身体的抵抗力,适应季节变化?白露时节,儿童要注重养肺阴,健脾气。首先,建议孩子早卧早起。白露时节,日照时间会逐渐缩短,夜晚时间会逐渐延长,孩子应顺应节气规律的变化,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多运动,保持愉快的心情。其次,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来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第一个穴位是内劳宫,内劳宫在我们手掌心。手握拳,中指指端抵住的位置就是内劳宫。轻轻地揉按这个穴位,可起到清心除烦的作用。第二个穴位叫作二马,在掌背的第四、五掌骨中间凹陷处。揉二马可以起到养阴的作用,还有助于抵御秋天的燥气。第三个穴位是手上的板门穴,在大鱼际的顶点。揉按板门穴能起到运脾和胃、助消化的作用。有鼻炎的孩子可以通过揉按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位置),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最后,注意防御邪气,如风寒之邪和燥邪。家长要守护好孩子的两个门户,一个门户在头、颈部,后头、背部以及腹部,这些位置是寒邪容易入侵的部位。天气转凉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增添衣服。另一个门户是鼻腔和咽喉,这两个位置是风热邪气、燥邪容易入侵的部位。孩子要多喝水、多吃蔬菜,保持鼻咽湿润,减少风热邪气和燥邪的侵犯。白露时节,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大。有哪些针对身体适应和增强身体免疫力的饮食调节和保健方式?在饮食调理上,一要润肺防秋燥,二要健脾祛湿邪。食疗方面,推荐多吃一点西红柿、银耳、莲子、百合、莲藕等润肺生津的食物,还可以多吃山药、板栗、小米、芡实等益气健脾的食物。同时,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或烧烤类食物,尽量减少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这里推荐“一粥一汤一茶饮”,用于日常调理。“一粥”推荐百合莲子粥。百合润肺养心安神,莲子健脾益气,这两个食材一起煲粥,可以健脾润肺。还有一个是山药薏米粥。山药可以养脾阴,薏米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这两个食材一起煲粥,可以相得益彰。“一汤”推荐金桔瘦肉汤。小的金桔2~3个,加上适量的瘦肉来煲汤,能够很好地缓解干燥所引起的咳嗽、咯痰、咽喉不适的症状,同时能生津开胃、促进消化。“一茶饮”推荐用陈皮、柠檬,加少许蜂蜜,煮一碗温暖的茶饮,当做日常有保健作用的饮料,既能够温中理气,又能够润燥生津。人们常说“春捂秋冻”。“秋冻”是否有依据,对身体健康有哪些益处?哪些人群适宜“秋冻”,哪些人群不能“秋冻”?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第一,通过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第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秋天之后阳气要逐渐进入收藏的状态,适当“秋冻”可以让毛孔处在不那么开泄的状态,能让人体阳气逐渐从开放状态进入一种收藏、蓄积的状态中。第三,适当“秋冻”可以减少毛孔开放、热量流失,同时也预防穿得太多时毛孔受热开放、出汗多,降温时反而容易导致风邪、寒邪入侵。但“秋冻”也要科学,“秋冻”不等于挨冻。有一些人群不太适合“秋冻”:第一类是年龄小,体质弱,经常感冒生病的孩子;第二类是正在生病,或疾病初愈的孩子;第三类是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孩子,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炎、经常腹痛的孩子。“秋冻”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初秋、仲秋气温不那么冷的时候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但一旦进入深秋,或者是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不能“秋冻”。此外,还要注意不是人体所有的部位都适合“秋冻”。有句俗话叫做“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比如人体的后头部、背部、腹部,还有双脚容易受凉,这些部位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门户,即便适合“秋冻”时,也需要适当保暖。总的来说,“秋冻”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要根据人体部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2024-09-10 -
这种“神奇碳水”建议吃一些!能缓解脂肪肝、帮助减肥
一提到“碳水”,很多人都避之不及,担心吃多了会长胖、升血糖,甚至把它看成自己健康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有一类“碳水”,不仅不会致人肥胖,甚至还有减轻脂肪肝的作用,那就是——抗性淀粉。这种碳水能减轻脂肪肝、帮助减肥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等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富含抗性淀粉的饮食,可以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并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减轻脂肪肝。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抗性淀粉显著降低了参与者肝内甘油三酯含量,绝对降幅为9.08%,相对降低39.42%,还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体重、BMI、脂肪含量等。此外,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肝损伤也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均有所改善,缓解了血脂异常。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补充8周抗性淀粉的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了2.8千克,脂肪量和腰围显著减少,同时显著改善了参与者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这种“神奇碳水”都在哪些食物中?抗性淀粉,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难消化的淀粉。以下几种食物富含抗性淀粉,升血糖慢、饱腹感强,可以作为优质主食。1.全谷物推荐食物:燕麦、甜玉米、大麦、小麦、高粱。市面上未经加工的全谷类、种子类,大都含有抗性淀粉。一日三餐中建议保持1/4或者1/2全谷物的摄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全谷物。小贴士:单纯地食用全谷物不易消化,与大米搭配更容易被接受。大米与全谷物按照1:0.5的比例做成米饭或煮粥,口感更好,还可控制血糖。2.豆类推荐食物:鹰嘴豆、豌豆、大豆、黑豆、小扁豆、红豆、绿豆、斑豆。早上可以喝豆浆,两餐之间可以吃鹰嘴豆或豌豆作为零食。主食注意增加杂豆。比如煮米饭时加入红豆、绿豆做成红豆饭、绿豆饭等。小贴士:豆类单独食用容易造成胃部胀气。可将大米与豆类按照1:0.3的比例做成米饭或粥食用,豆类需要提前泡一夜。这样既保证口感,又利于消化。3.薯类推荐食物:红薯、土豆。一日三餐中的一餐或者两餐,可适当地加入一些薯类。同时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小贴士:煮熟或者烤后可以直接作为主食,也可以切块放入大米中同煮。市面上有红薯粉或者马铃薯粉做的红薯馒头或者马铃薯馒头,也是不错的选择。抗性淀粉怎么吃更健康?吃抗性淀粉食物时,需要了解这些知识。1.建议主食凉一凉再吃米饭、馒头、土豆做熟后冷藏,抗性淀粉含量会显著增加,升糖指数也有明显下降。再加热后,抗性淀粉也会部分保留,像米饭冷藏后重新加热,血糖反应仍比新鲜热米饭要低。高温状态,淀粉吸水糊化,抗性淀粉含量会降低,食物会更容易消化吸收,血糖反应也会变高。2.选水量少的烹饪方式烘烤、微波加热等水量较少的烹饪方式,能减少淀粉糊化,如烤土豆抗性淀粉含量高于煮土豆。3.杂粮饭煮得筋道一点高压烹饪会降低抗性淀粉含量。用压力锅煮得很黏稠的杂粮粥,抗性淀粉含量小于蒸得略筋道的杂粮饭。4.饮食不要吃得太油腻提醒大家,别吃得太油腻,高脂饮食会抵消掉抗性淀粉的健康益处。5.别盲目购买抗性淀粉大家也不要觉得抗性淀粉对健康有好处,就盲目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抗性淀粉吃多了,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增加等肠道副作用。只要在日常的均衡饮食中,通过适当的食物选择,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就能让我们的饮食更健康一点。多吃“好碳水”少吃“坏碳水”1.多吃“好碳水”这类碳水化合物包括“抗性淀粉”。同时,还要增加绿色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素,同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也可视为“好碳水”。2.少吃“坏碳水”这类碳水化合物如果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不利于控制血压和体重。减少“坏碳水”,尤其是精制米面和添加糖的摄入。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2024-09-10 -
累也是一种病!5个信号表明你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
偶尔累可能是正常现象,但长期过度劳累则真的是一种病。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就把过度劳累确认为一种慢性疾病,表述为“长期面对工作压力却未能成功化解压力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症。”这5个表现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非常疲惫1、注意力不集中开会时容易走神,反应慢半拍。明明前一秒还记得自己要干啥,后一秒就突然忘记了。2、口腔溃疡人体免疫力降低,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口腔溃疡出现频率更高、而且愈合期也更长。3、肠道问题增多肠道菌群紊乱,肠道上皮细胞往往更脆弱,容易出现肠炎等肠道问题。4、腰背僵硬、酸痛长期对着电脑,肩背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引起肩背部僵硬感和酸痛感。5、耳鸣劳累、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听神经受到长期压迫发生病变可能导致耳鸣。慢性疲劳状态可能身体正在发炎长期处在的慢性疲劳状态里,可能和身体慢性炎症有关。《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中指出,身体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诱发肿瘤的机制之一。一直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的免疫系统疲惫不堪,更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女性容易罹患乳腺纤维瘤、子宫肌瘤等;男性则是肝囊肿、甲状腺瘤等比较高发,严重者可致癌变。慢性疲劳综合征如何调理?1、作息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2、劳逸适度,合理安排时间,调整生活节奏,避免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和学习。3、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少食高糖油炸食物。4、适度锻炼。适当运动能缓解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做剧烈的运动,会加重疲劳的症状,故治疗上多采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此外,中医气功,如打坐、站桩、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以强身健体、养生康复为目,是很好的锻炼方式。5、心态乐观平和。平时生活中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不可过度劳神。可以通过欣赏一些节奏明快的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6、吃点补气食物,平时可以选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南瓜、山药、蜂蜜、大枣、香菇、莲子、白扁豆、鸡蛋、牛肉等。不宜多吃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尽量少吃槟榔、生萝卜等耗气的食物。
2024-09-09 -
别让骨头比你先老!预防骨质疏松教你几招
对于骨质疏松很多人觉得不是什么大病并且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事实上,骨质疏松正在逐渐年轻化且容易导致跌倒、骨折甚至死亡这就带你了解一下划重点01骨质在不知不觉中流失30~35岁:骨量开始流失36~49岁:缓慢减少50~69岁:迅速减少70岁以上:持续减少过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半数人出现一次骨折后还会再出现第二次骨折。很多人认为,得了骨质疏松并不是立即要人命的大病,其实它的后果非常严重。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骨折,这也是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中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更需要关注骨质疏松这一问题。划重点021个公式测一测骨质疏松风险计算方法:(体重kg-年龄)×0.2=风险指数结果分析:指数大于-1,说明发生骨质疏松风险较低;指数小于-4,高风险,要赶紧去医院进行治疗;指数在-1和-4之间,中风险,建议到医院咨询并预防。注意:具体需要医生结合其他危险因素综合分析判断。举例说明:体重50公斤,年龄85岁的人,风险程度为(50-85)×0.2=-7,结果小于-4,说明患骨质疏松症风险高。划重点03这些行为正悄悄偷走你的骨量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或久坐不动会导致骨骼缺乏应力刺激,进而使骨量减少。2.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使肾脏排出更多的钠,同时也会促进钙排出,导致钙流失增加。3.缺乏日晒: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至关重要。而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阳光照射皮肤后合成。长期缺乏日晒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加速骨量流失。4.抽烟和过量饮酒:抽烟会阻碍肠道吸收钙质,并导致钙流失增加。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功能,影响维生素D生成和钙吸收。5.过度减肥:过度减肥会导致体内脂肪含量大量减少,进而影响雌激素等性激素分泌,使骨密度下降。划重点043大症状警惕骨质疏松腰背痛;驼背;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以上3种情况,都是脊柱压缩的表现,可能预示着存在骨质疏松。划重点054类人群警惕骨质疏松绝经史:绝经特别早,要小心;家族史;骨折史:如果已经发生骨折,再发生骨质疏松,就叫做重度骨质疏松;有抽烟、喝酒、长期喝碳酸饮料的历史。划重点06预防骨质疏松中医倡导补肾1.补肾健脾,固本培元: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肾气不足、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因此,预防骨质疏松要从补肾健脾入手。饮食调养:多吃具有补肾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山药、莲子等。这些食物能够滋养肾精,强健脾胃,为骨骼提供充足营养。中药调理: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补肾健脾的中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以增强肾脏功能和脾胃运化能力。2.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保持心情愉悦,尽量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脏腑功能正常运转,进而促进骨骼健康。3.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适当运动能够增强骨骼的负荷能力,促进骨骼新陈代谢,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骨骼造成损伤。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柔运动方式。4.药食同源,合理补钙:普通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800~1200毫克/天骨质疏松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1000~1200毫克/天食物补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豆浆、虾皮、虾酱、深绿色蔬菜等。早上250毫升牛奶中午晚上100毫升酸奶300克绿叶蔬菜25~35克坚果200克豆腐以上食材组合,基本可以达到普通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可根据个人习惯适当增减。尽可能通过饮食补充,饮食不足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可考虑钙补充剂。中药补钙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钙作用的中药,如龙骨、牡蛎等。注意:补钙的同时,还要重视补充维生素D。它能够促进肠道和肾脏吸收钙,而且能够促进钙质沉积到骨头上,最好每天都晒晒太阳。5.推拿按摩与拔罐:这些方法可以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骼营养状况。注意:推拿按摩与拔罐,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损伤。健康小贴士1.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骨折,这也是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2.测一测骨质疏松风险:计算公式:(体重kg-年龄)×0.2=风险指数3.这些行为,正悄悄偷走你的骨量: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缺乏日晒、抽烟和过量饮酒。4.三大症状,警惕骨质疏松:腰背痛、驼背、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5.预防骨质疏松:补肾健脾,固本培元;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药食同源,合理补钙;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推拿按摩与拔罐。
2024-09-09 -
科学辟谣丨加点醋泡脚能治脚脱皮吗?
用醋水泡脚无法治疗脚脱皮,反而可能会加重症状。脚脱皮是一种常见症状,引起这种情况的皮肤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足癣(脚气)、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低浓度的醋水泡脚与热水泡脚效果相似,主要会起到清洁作用;而高浓度的醋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泡脚可能会导致角质剥脱、足部皮肤破损等,从而加重脱皮症状。
2024-09-09 -
哪些人更易感染流感?何时接种疫苗效果更好?
秋冬季节,流感高发,所有人群普遍易感。接触流感病毒机会多的人,更容易感染。比如医务人员,以及长时间在密闭空间聚集的人群。有些人患流感后更容易出现重症,除了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还要关注孕妇、免疫功能低下和肥胖人群。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流感疫苗。由于保护性抗体的产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建议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种。同样,这组人群要将各个系统的基础疾病管理好,增强抗病能力。另外,对于高风险人群的照护人员,无论是陪护老年人还是照顾儿童,建议这些照护人员也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如果照护人员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要进行防护,避免把病原体传染给脆弱人群。秋冬季来临,将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那么,接种疫苗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如果错过了接种时间,还有机会接种吗?哪些人群应该优先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便利而且有效的一个措施。在整个传染病防控过程中,接种疫苗也是一个优先选择的措施。每一种疫苗都有其免疫程序,一般来说,疫苗给多大年龄打,接种几剂次,间隔多长时间,选择何种疫苗,都属于免疫程序的范畴。对于流感疫苗,建议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接种,预防效果会更好。一般建议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种。疫苗要产生效果大概需要2~4周的时间,如果在10月份前没有来得及接种,后续也要尽早完成接种。在接种疫苗时,有优先推荐的人群,即“一老一小一弱”。“一小”就是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一老”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弱”主要是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不管是流感疫苗还是肺炎球菌疫苗,优先推荐的人群大体一样。6月龄以上的人群,只要没有禁忌证,都推荐接种流感疫苗。涉及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以及新冠病毒疫苗的具体信息,大家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到辖区所在的社区卫生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咨询。秋冬季节,很多人在感染呼吸道疾病之后可能会出现反复咳嗽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有哪些居家用药建议?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过后,有些患者的发热和其他呼吸道症状都没有了,胸部X光片、CT检查等都正常,只遗留咳嗽,这种情况叫感染后咳嗽。这种咳嗽一般以干咳为主,偶尔有少量白痰,严重时会影响睡眠和生活。它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导致的气道炎症、气道屏障功能受损、神经末梢暴露等。感染后咳嗽一般是自限性的,随着呼吸道屏障功能的修复,症状会逐渐缓解。不建议感染后咳嗽患者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如果咳嗽症状较重,可以短期服用镇咳药物或中药。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较长,没有缓解的趋势,需要到医院进行诊治,以排除其他疾病。
2024-09-09 -
秋季更易过敏?专家教你科学应对
皮肤瘙痒、涕泪横流、呼吸不畅……季节交替时节,过敏体质人士备受困扰,甚至有部分人感到秋季过敏比春季来得更猛烈一些。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过敏反应科主治医师何弦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秋天的过敏原主要是尘螨、霉菌,以及蒿草、葎草、豚草等杂草花粉。具体来说,夏末秋初的湿度和温度为尘螨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非常适合霉菌的生长。同时,秋季干燥的空气,更有助于致敏花粉在空气中肆意飘散。何弦指出,春季花粉浓度虽然高于秋季,但秋季花粉的致敏性更强,蒿草花粉就是重要的致敏原之一,部分人群只接触少量蒿草花粉就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秋季空气干燥且紫外线较强,皮肤易流失水分、屏障功能减弱,一旦接触到细小颗粒的过敏原,就更易产生皮肤过敏反应,让瘙痒、红肿、丘疹等症状接踵而至。“对于季节性过敏,尤其是花粉过敏,及时用药非常重要,可以控制症状,避免影响生活质量和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何弦表示,一般来说,过敏季来临前的1至2周就要服用抗过敏药。即使已出现症状,立即规范用药仍可减轻过敏症状。即使无症状,对花粉过敏的患者也可服用抗过敏药,以免病情加重。除遵医嘱用药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秋季过敏?何弦建议,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常打扫尘螨、霉菌和花粉聚集的地方。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必要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定期开窗通风,可选择花粉浓度低、风小的时段。出门时戴好口罩或护目镜,归家后及时洗手洗脸并冲洗鼻腔。此外,健康饮食,合理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减轻过敏症状。
2024-09-03 -
红眼病,看一眼就会传染吗?
随着环境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现在人们越来越注意个人卫生,防护意识明显增强,“红眼病”的患病人数已经明显降低,但仍然应做好“红眼病”预防。对于“红眼病”,民间一直流传着看一眼,就会传染“红眼病”的说法,果真如此吗?其实,看一眼不会传染“红眼病”。什么是“红眼病”?“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眼睛红肿、瘙痒、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主要由肠道病毒D70型、柯萨奇病毒A24变体和腺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全人群均可感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起病急等特点。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很快传染到另一只眼,约60%患者为双眼先后发病。“红眼病”多为自限性疾病,病程1-3周,预后良好,偶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红眼病”是怎么传播的?“红眼病”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可发病。“红眼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不会通过呼吸道和空气传播。但由于其极容易在人群之间传播,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因“中招”而造成“看一眼就感染”的错觉。“红眼病”的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红眼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当与“红眼病”患者直接接触,如握手、拥抱等。若患者的手部或眼部有分泌物,其中的病毒可附着在接触者手上,如不及时科学有效洗手,则可能通过揉眼睛等动作而感染。间接接触传播“红眼病”患者通过触碰将手中的病毒附着在物体表面。短时间内,当其他健康人触碰这些受污染的物品,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公共场所的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等都可能是传播病毒的“媒介”。经水传播某些情况下,“红眼病”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例如,游泳池的水如果消毒不当,游泳者容易感染病毒而得红眼病。因此,游泳时应该选择经过科学消毒处理的泳池,避免在水质不明的地方游泳。平时尽量避免与他人共享个人物品,不要去未经科学消毒的公共泳池游泳,尤其是在流行季节,通过减少接触机会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红眼病”的风险。“红眼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虽然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红眼病”,但以下人群的感染风险更高。儿童由于儿童在学校或幼儿园中与他人密切接触,红眼病的传播非常快。免疫力低下人群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免疫系统功能较差的人群,受感染的风险更高。还有频繁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使用不当或不注意卫生,可能导致“红眼病”。得了“红眼病”如何避免传给其他人?勤洗手手是传播“红眼病”的重要媒介。平时应经常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的水下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点眼药水(膏)之前别忘了先洗手,以免经手接触引起继发感染;用完眼药水(膏)后有可能手指会接触到泪水或眼周围分泌物,最好能再洗一遍手。未洗手前尽量减少接触他人或物品。保持眼部清洁眼是“红眼病”的感染部位,应避免用手触摸或揉搓眼睛。可用干净的湿毛巾或干净的棉球清洗眼睛周围的分泌物,从内向外擦拭,直到分泌物被清除为止。图源:“中国疾控中心”公众号不要共用个人物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清洗枕套、床单、毛巾等个人用品;不要共用个人物品,如枕头、毛巾、眼药水、化妆品、化妆刷、隐形眼镜、隐形眼镜盒或隐形眼镜等。不要前往卫生情况不达标的公共游泳池戏水。公众如何预防“红眼病”?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特别是当有可能接触到患有红眼病的病人时更要注意。避免共用物品不用感染者使用过的个人物品,例如毛巾、枕头、眼镜等。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那些已经感染“红眼病”的人或者其分泌物。避免过度疲劳减少持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眼睛过度疲劳。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怀疑患有“红眼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2024-09-02 -
临近开学如何做好心理准备?专家支招→
新学期即将到来,面对新学期的生活,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又应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和调节?跟教育小微一起来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的建议——面对新学期的生活,有的孩子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甚至在开学前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种在假期结束前后、开学之初,孩子们出现的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表现,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开学综合征”。“开学综合征”背后有哪些原因?“开学综合征”产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假期到学期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作息的迅速变化,学习、睡眠时间被固定,对自由时间的掌控感大幅降低,将给儿童青少年从生理到心理带来双重适应困难。其次,开学意味着更多的学业任务和压力,儿童青少年从安逸的假期心态突然进入不同模式,难免滋生紧张、不愉快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不愿与家长分离、担心校内的人际关系、因升学或转学带来的适应困难,也都是“开学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开学综合征”具体有哪些表现?基于上述心理过程的变化,开学适应不良可能使儿童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失眠、头晕、恶心等躯体症状,记忆力减退、注意容易分散等认知功能下降,严重的将导致厌学、社交退缩等社会功能损害,甚至最终可能发展为多种精神障碍。应关注哪些预警与求助信号?其实,当儿童青少年出现“开学综合征”时,往往会向家长发出预警信号。家长们要关注以下这些隐匿的表现,避免忽视孩子们的求助信号:1 言语中的暗示儿童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一些无意间的言语表达他们的焦虑,例如“我害怕老师同学会不喜欢我”或者“新学期的课会不会很难”,这些言语有时被认为是普通的抱怨,但实际上可能是他们内心困扰的表现。2 躯体不适一些儿童青少年在感到开学带来的压力时,可能出现头部腹部疼痛、疲劳、手脚僵硬、心悸、胃肠道不适、免疫力变差等躯体不适,如果持续无法缓解,或明显与上学的时间和周期相关,家长应该关心关注。3 日常习惯的改变主要集中在进食和睡眠两方面。儿童青少年如果在开学前后出现突然的食欲减退、食欲亢进,或表现出失眠、噩梦、过度嗜睡的情况,也可能与开学带来的心理压力相关。4 情绪波动如果儿童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如突然的哭泣、大发脾气、沉默不语等,往往预示着较大的心理压力。5 社交回避有些儿童青少年在开学前变得不敢与别人交流,回避与其他朋友的交往,甚至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变得孤立,对此前热衷的活动不再感兴趣,这些往往是内在不适的信号。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开学综合征”?帮助儿童青少年预防和应对“开学综合征”关乎每个孩子的顺利成长,是家长的必修课。这里为家长提出一些建议:1 从生活习惯入手家长应该至少在开学前一周就开始有计划地带领孩子适应开学生活,如逐步规律作息,将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至与开学后的作息一致;鼓励保证良好的进食习惯,健康均衡饮食,尤其关注减少高糖食品、碳酸饮料等摄入;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在家中设定“无屏幕时间”,与孩子一起避免网络沉迷;培养孩子运动的良好习惯,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也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2 从对孩子的观察入手开学前,家长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做好了开学的心理准备,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无精打采、唉声叹气等情况,是否在距离开学日期越近的时候这些表现越明显。而在真正开学后,更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询问孩子在学校中的感受,如是否与老师、同学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在学习中感受到困难(注意无法集中、内容难以理解)等。3 从孩子自身入手许多孩子对于“开学综合征”存在易感性,如人际支持差、学习成绩差、自尊水平不稳定等。家长应该注重对于孩子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增强沟通技巧,提升融入群体的能力;寻找适切的学业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业压力管理模式;协助孩子发现兴趣爱好,并从中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日常养育的改变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于“开学综合征”的免疫力。4 从家庭系统入手如果观察到孩子真的出现了“开学综合征”,家长也需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最有力的支持系统。家长应做到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尝试帮助孩子厘清当前的感受,表现出与孩子一同攻克难题的信心与行动,而不是认同甚至放大孩子的情绪体验,或者反过来加以指责,最终让问题愈演愈烈。5 从外部支持入手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外,家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评估孩子当前的情况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正常的生活,这时家长应该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评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家长也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教育、学习稳定化技术或其他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困难。提醒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开学压力产生的原因关注开学压力的预警信号在日常的教养中掌握预防和应对的方法就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挑战建立积极的心态为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