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科普时间丨什么样的牙刷更好用?
首先,我们每三个月要更换一支新牙刷。如果发现牙刷的刷毛已经变得凌乱,就要及时更换。其次,一支好用的牙刷,要满足以下条件。较硬的刷毛虽然清洁效果更好,但对牙齿的磨损和伤害也更大。在购买牙刷时,可以用手指压一下刷毛,如果手指有刺激感就表示太硬,不建议购买。刷毛太软,使用者不好掌握刷的力度。刷得太轻,清洁不彻底;用力过大,会损伤牙龈。因此,建议选择刷毛软硬度中等的牙刷。刷毛在切割后会出现尖锐的切口,最好选择经过打磨处理的刷毛。平整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刷头,刷毛排列平整,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清洁需要。波浪型 刷毛呈波浪型起伏排列,更贴合牙齿弧度,容易接触到牙齿相邻的位置,刷毛的清洁力也稍强一些。顶端毛束特长型 更多被应用于正畸牙刷,能清洁到普通牙刷清洁不到的位置。交叉型 采用多材质的刷毛组成的刷头,清洁效果更好。杯型 刷毛呈圆形杯状排列,可以包裹住牙齿,有效清洁牙齿表面的污垢。牙刷的刷柄,应便于握持,且有防滑设计,以防止刷牙时牙刷滑落。市面上常见的牙刷刷柄有直线型和角度型两种。使用直线型刷柄时,不好掌握力度;使用角度型刷柄,更容易到达菌斑区域。要注意的是,牙刷的刷柄与刷头形成的角度以17~20度为宜。有人担心电动牙刷会把牙齿刷坏,这实在是多虑了。目前,主流电动牙刷分为旋转式和声波振动式两种。这两种电动牙刷的力度差别不大,但平均刷力都低于手动牙刷,对牙齿的损伤更小。选择一款机身振动小、噪音小的电动牙刷,不仅可以避免长期使用牙刷导致手掌发麻的情况,还可以避免因噪音太大而影响心情。而电池决定了电动牙刷的续航能力和使用寿命,建议大家选择感应式充电的电动牙刷。刷牙不能蘸水,是真的吗?有一种说法是刷牙时蘸了水,就白刷了。因为牙膏蘸水会很快起泡,让人误以为已经刷够了,实际上还没起到去污的作用。其实,牙膏不是靠泡沫清洁牙齿的,而是靠牙膏的清洁成分以及牙刷与牙齿的摩擦。刷牙时即便不蘸水,口腔中也会分泌唾液。所以,是否蘸水对牙齿清洁没有直接影响,关键是要保证每次刷牙刷够3分钟。不过,某些脱敏牙膏和美白牙膏的有效成分遇水后会快速分解,使用这些牙膏刷牙确实不宜蘸水。
2024-08-19 -
洪涝灾区居民 防病注意事项
2024-08-16 -
淋雨后如何避免受寒?中医专家支招
在湿热之邪较盛的伏天中,突然淋雨不仅容易导致关节炎和风湿病的发作,还可能因受寒引发感冒,进一步诱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疾病。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温州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中医师方涛,为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调节方法,以帮助减少淋雨后受寒的风险。
2024-08-16 -
暑期水上项目玩乐,预防“红眼病”要牢记!
“红眼病”学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发病部位主要在眼结膜,它能够迅速将眼睛从“无辜的白”变成“愤怒的红”,故俗称“红眼病”。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温暖湿热的条件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因此该病在夏秋季易达到发病高峰,在此期间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预防“红眼病”,做好眼部卫生,发现异常及时治疗。暑假期间,水上乐园、漂流、游泳等水上项目热度持续上涨,亲水避暑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在水上项目玩耍时,如场所内有红眼病患者,可能通过水和物品传播病毒,造成疾病传播。一起做好“红眼病”的预防工作,确保暑期娱乐活动顺利进行!一、关于“红眼病”“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少数情况可由腺病毒引起,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红眼病”发病人群广,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均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虽然感染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免疫力持久性较差,容易发生再次感染。二、主要临床症状患者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以结膜高度充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强烈的异物感、眼睛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耳前会出现淋巴结异常肿大,有压痛。早期分泌物为水性,继而为粘液性,有时在眼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症状。 三、“红眼病”的传播“红眼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用品等感染。部分患者的咽部和粪便中也存在肠道病毒,具有传染性。发病后两周内传染性最强。在人员密集的空间更容易发生传播。四、“红眼病”的预防做好个人防护是减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生的有效方法,这些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地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居室通风,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不与患者共用毛巾、眼部清洁用品、眼部化妆品等眼部用品。“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家中出现“红眼病”患者,可使用84消毒液擦拭患者接触物品表面。一旦得了“红眼病”,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同时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降低传播风险。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一起做好“红眼病”的预防工作,为假期游玩保驾护航。
2024-08-14 -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低血糖如何紧急处理?一图了解
2024-08-12 -
洪涝灾害过后,易出现哪些疾病?如何预防应对
2024-08-12 -
疾控专家:远离夏秋季食源性疾病 辨别食物中的“致命杀手”
八月广东仍处于炎热的三伏天,夏秋季天气炎热且持续时间长,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任医师黄琼7日表示,要远离夏秋季食源性疾病,提高辨别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的能力。食源性疾病就是因吃了被致病因子污染的食物或本身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导致的疾病,细菌性感染或中毒是广东夏秋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类型。黄琼解释,所谓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是指有些致病菌如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增李斯特氏菌等,即便大量生长繁殖甚至产毒都不会明显改变食物感官性状,如发霉发酸发臭变质等,但会引起中毒死亡或孕妇流产、死胎等严重不良后果。如何远离夏秋季食源性疾病,提防辨别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黄琼称,肉毒梭菌是产肉毒毒素的厌氧菌,可能污染家庭自制发酵食品、风干肉制品及真空包装食品。她建议谨慎购买熟肉制品和发酵食品,不购买、不食用来历不明或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注意食品保存条件;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和肉制品要慎重,确保原辅料和制作过程的清洁卫生。米酵菌酸是由唐菖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剧毒毒素,可能污染发酵的谷物制品、久泡或变质银耳、木耳或过期的湿米面制品。她建议家庭不要擅自进行酵米面的制作;木耳银耳泡发用水要干净,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购买湿米面制品要认真留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的食品等。此外,单增李斯特氏菌主要污染生冷、凉拌食品。她建议孕妇、新生儿、老人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应避免夏秋季贪凉进食此类食物。夏秋季食源性疾病防控建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包括保持清洁,准备食品期间要常洗手;准备食品的场所和设备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做好防虫防鼠;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确保达到70℃以上,最好使用食物专用中心温度计;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冰箱也不是保险箱,不建议过久储存食物等。
2024-08-08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这份健康指南请收好
8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公众应如何养生保健?怎样科学健康度过季节交替,特别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过敏?中老年人如何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立秋时节要注意凉风影响,还要继续防暑祛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中医师龚燕冰在发布会上说,这个时期预防感冒要兼顾祛湿和驱寒。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可多吃百合、梨、银耳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若出现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症状,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作用。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俗称“秋老虎”,人们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等症状,对此,专家表示,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炎热,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宜通过食养结合的方法进行调养,可以煮药膳粥,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在粥里面适量加入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等。在夏秋交替时节,易引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在发布会上建议,公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能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和重症发生风险。自觉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尽量居家休息,视情况及时就医。针对季节交替预防过敏问题,专家特别提醒,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应尽量避免接触;保持室内清洁,特别是卧室、客厅等易积聚灰尘和过敏原的地方;秋季是海鲜等食物的丰收季节,但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史和症状表现。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慌、四肢麻木等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在发布会上提醒,立秋之后,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会更大。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到医院复查,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久坐等。
2024-08-07 -
暑期高温高湿,饮食不宜贪凉
暑期温度高、湿度大,人们正常的饮食习惯有可能被打乱,从而出现健康问题。在此期间如何科学饮食?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暑期炎热,消暑别贪食冷饮。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健康人群喝少量适度的冷饮和科学正确地使用空调,有利于快速消除暑热。但在伏天贪食冷饮,比如冰水、冰块以及冰镇水果、饮料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异常,出现积滞、积食、腹痛、腹泻甚至发烧的情况。儿童、孕妇、老人和各种慢性病人群,贪食冷饮,容易诱使疾病急性发作。伏天出汗多,补水非常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认为,大量出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同时还会带走盐分,需及时补充。要注意补水的时间和补水的量,不能等口渴了再去喝水。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要进行适当补充。补水不能一次喝太多,要少量多次。如果在大量出汗之后,一次性大量喝水,可能会引起低血钠。另外,要选择合适的补水产品和补水方式。白开水、淡茶水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活动时间比较长,消耗能量比较大,建议补充含糖量3%到8%的电解质饮料。另外,刘兆平不建议通过喝一些含酒精或者含咖啡因比较高的饮料来补水。因为在高强度的运动后,喝含有酒精的软饮料,会引起胃部不适,增加排尿,可能会增加运动后脱水的风险;喝咖啡因含量较高的饮料,可能会增加运动之后的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引起身体不适。暑期熬夜喝酒、吃烧烤容易伤肝。天气炎热,晚上吃烤串、小龙虾,喝啤酒,是不少人的消暑选择。中日友好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杨志英说,暑期也是肝脏问题的高发期。夜晚高温,睡眠不好本身会影响肝脏修复。过度饮酒也会损伤肝脏。肉串的油脂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增加肝脏负担,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牛、羊、小龙虾等动物是肝脏寄生虫的常见宿主,建议把这类食物烤熟、煮熟再吃,减少寄生虫感染风险。暑期高温高湿,食物容易滋生细菌、霉菌,如何避免食物中毒?刘兆平说,要选用新鲜的食材,清洗之后及时加工,尽量做到即买即做、即做即食,加工的时候做到烧熟煮透。对于一些没有用完的食材或剩饭菜,及时放到冰箱里冷藏和冷冻,同时保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就医。暑期,水果纷纷上市,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两餐之间吃水果,因为在餐前或餐后马上吃水果容易导致血糖持续升高;选择吃一些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比如苹果、猕猴桃、樱桃等;吃水果要注意量,吃太多容易导致血糖大幅升高,同时可以吃一些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避免水果里的糖分被迅速吸收。
2024-08-06 -
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专家回应近视防控热点问题 手术能治愈近视是认识误区
核心阅读暑期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专家,对近视防控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近视是不可能治愈的,药物和仪器只能防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手术也不能解决近视本身带来的眼球结构变化。出现假性近视以后,要及时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保护孩子的远视储备,是预防近视的关键,要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专家介绍暑假期间孩子如何科学用眼,并回应近视防控中的热点问题。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魏文斌说,近视是不可能治愈的。近视防控最重要的是改变生活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药物器械可以“摘镜”吗最近,一些视力视光中心宣称“摘镜”“视力痊愈”“近视克星”等,如何正确看待一些药物以及仪器对于儿童近视的防治效果?魏文斌说,研究显示,近视是不可能治愈的,近视的发展也是不可逆的。但是,儿童近视需要做散瞳验光,也就是解除睫状肌麻痹以后才能明确诊断。这就是说,散瞳验光以后再来排除假性近视。儿童近视一般是由眼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过度生长导致其与屈光系统不匹配所引起的,近视引起的眼球解剖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因此近视本身没有办法治愈和逆转。目前所谓的“摘镜”,是通过手术和其他手段来改变眼球的屈光能力,并不能改变近视本身所导致的眼球结构的变化,也不会减少诸如周边视网膜变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所引起的近视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对于确诊近视的青少年和儿童,应该及时配戴眼镜,这样可以使眼睛和视觉中枢得到清晰的视觉刺激,维持眼睛的正常发育。儿童近视最重要的是防止近视的进展,目前市场上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近视防控药物只有低浓度阿托品,其他器具包括角膜塑形镜即OK镜、周边离焦眼镜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些手段仅能够防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还无法做到治愈或逆转。以上器具和药物在近视防控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在大规模临床验证过程中。手术可以治愈近视吗暑期一到,各地眼科医院咨询和预约近视矫正的孩子明显增多,有的孩子到医院做近视手术,如何看待这类现象?魏文斌说,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包括配戴眼镜和进行近视手术。根据眼镜是否接触角膜,可以分为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角膜接触镜根据其材质和作用,又可以分为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隐形眼镜。硬性角膜接触镜采用的是硬质的新型材料,OK镜就是一种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OK镜以后通过压力来塑形角膜,减少角膜的屈光度,可以做到夜间戴眼镜白天不需要戴眼镜。研究显示,OK镜具有防止近视进展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接触角膜,对于近视防控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儿童在使用OK镜以前,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正规的评估,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意见。所有近视患者一旦确诊,都应该配镜矫正,并且定期进行验光复查,否则时间一长,不仅会加快近视发展,还会影响正常视觉发育。近视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角膜的屈光手术和眼内的屈光手术。首先要注意的是,手术矫正必须在18岁以后,而且近视度数稳定以后方可进行,并且要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青少年眼球发育还没有结束,不宜进行手术。目前最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都认为手术可以治愈近视。实际上,手术仅仅是“摘镜”,也就是说,通过手术的手段,把眼镜的屈光度施加到眼球上,让眼球能够匹配过度生长的度数。因此,手术并不能解决近视本身带来的眼球结构变化,近视手术以后仍然需要每年进行散瞳检查眼底,以防出现近视相关的眼底并发症。假性近视可以恢复吗暑假期间,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这也有可能成为近视加深的温床。若出现假性近视,视力还可以恢复吗?魏文斌说,假期是孩子们近视防控的重要时期,因为假期很容易导致近视的发展。暑假期间,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用眼方法,这是预防近视最重要的手段。要增加户外活动。青少年户外活动平均每天应该至少保持3个小时。在户外活动期间,孩子们能够接受足够的自然光刺激,同时也可以让眼睛不断看远、看近,来锻炼调节能力。这些都是防止近视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减少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暑假期间孩子们有作业需要完成,为了预防近视,近距离用眼要遵循“20—20—20”口诀。也就是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应该将视线注视到20英尺,也就是6米之外,至少注视20秒,减少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这是防止近视发生的关键。要保持良好的采光、照明。不要在过强、过弱的光线下看书,室内照明40瓦日光灯应距离桌面1.4米。如果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应该将屏幕亮度适当降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是缓解视觉疲劳的最佳方法,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饮食。过高的血糖会影响眼球的韧性。假性近视是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的睫状肌痉挛所引起的。在儿童青少年进行验光检查以前常规进行散瞳,散瞳以后就可以解除睫状肌痉挛,假性近视就自然消失了。出现假性近视以后,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否则长此以往,假性近视也会转变为真性近视。远视储备应该如何保护远视储备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性的远视。重视远视储备的保护,对于青少年近视防控至关重要。远视储备应该如何保护呢?魏文斌说,远视储备是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量是预测近视发生的最佳指标。如果儿童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远视储备已经消耗完了,那么他们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成为近视。由于儿童青少年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导致远视储备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标准范围,就叫远视储备不足。因此,保护远视储备,是预防近视的关键。为了有效防控近视,应该将防控措施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包括定期进行儿童眼保健和屈光的筛查,以检查儿童远视储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远视储备过低,那么要及时改变生活习惯,包括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等措施,以预防近视的发生。同时,如果远视储备超过相应年龄的上限,也应该注意儿童是否患有远视眼。在儿童眼球发育的过程中,视力和屈光度的发育是互相匹配的,因此远视储备如果在正常范围内,还应该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如果视力低于年龄对应的裸眼视力标准,那么也应该进一步完善眼科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眼部疾病。
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