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临近开学如何做好心理准备?专家支招→
新学期即将到来,面对新学期的生活,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又应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和调节?跟教育小微一起来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的建议——面对新学期的生活,有的孩子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甚至在开学前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种在假期结束前后、开学之初,孩子们出现的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表现,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开学综合征”。“开学综合征”背后有哪些原因?“开学综合征”产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假期到学期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作息的迅速变化,学习、睡眠时间被固定,对自由时间的掌控感大幅降低,将给儿童青少年从生理到心理带来双重适应困难。其次,开学意味着更多的学业任务和压力,儿童青少年从安逸的假期心态突然进入不同模式,难免滋生紧张、不愉快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不愿与家长分离、担心校内的人际关系、因升学或转学带来的适应困难,也都是“开学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开学综合征”具体有哪些表现?基于上述心理过程的变化,开学适应不良可能使儿童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失眠、头晕、恶心等躯体症状,记忆力减退、注意容易分散等认知功能下降,严重的将导致厌学、社交退缩等社会功能损害,甚至最终可能发展为多种精神障碍。应关注哪些预警与求助信号?其实,当儿童青少年出现“开学综合征”时,往往会向家长发出预警信号。家长们要关注以下这些隐匿的表现,避免忽视孩子们的求助信号:1 言语中的暗示儿童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一些无意间的言语表达他们的焦虑,例如“我害怕老师同学会不喜欢我”或者“新学期的课会不会很难”,这些言语有时被认为是普通的抱怨,但实际上可能是他们内心困扰的表现。2 躯体不适一些儿童青少年在感到开学带来的压力时,可能出现头部腹部疼痛、疲劳、手脚僵硬、心悸、胃肠道不适、免疫力变差等躯体不适,如果持续无法缓解,或明显与上学的时间和周期相关,家长应该关心关注。3 日常习惯的改变主要集中在进食和睡眠两方面。儿童青少年如果在开学前后出现突然的食欲减退、食欲亢进,或表现出失眠、噩梦、过度嗜睡的情况,也可能与开学带来的心理压力相关。4 情绪波动如果儿童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如突然的哭泣、大发脾气、沉默不语等,往往预示着较大的心理压力。5 社交回避有些儿童青少年在开学前变得不敢与别人交流,回避与其他朋友的交往,甚至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变得孤立,对此前热衷的活动不再感兴趣,这些往往是内在不适的信号。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开学综合征”?帮助儿童青少年预防和应对“开学综合征”关乎每个孩子的顺利成长,是家长的必修课。这里为家长提出一些建议:1 从生活习惯入手家长应该至少在开学前一周就开始有计划地带领孩子适应开学生活,如逐步规律作息,将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至与开学后的作息一致;鼓励保证良好的进食习惯,健康均衡饮食,尤其关注减少高糖食品、碳酸饮料等摄入;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在家中设定“无屏幕时间”,与孩子一起避免网络沉迷;培养孩子运动的良好习惯,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也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2 从对孩子的观察入手开学前,家长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做好了开学的心理准备,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无精打采、唉声叹气等情况,是否在距离开学日期越近的时候这些表现越明显。而在真正开学后,更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询问孩子在学校中的感受,如是否与老师、同学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在学习中感受到困难(注意无法集中、内容难以理解)等。3 从孩子自身入手许多孩子对于“开学综合征”存在易感性,如人际支持差、学习成绩差、自尊水平不稳定等。家长应该注重对于孩子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增强沟通技巧,提升融入群体的能力;寻找适切的学业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业压力管理模式;协助孩子发现兴趣爱好,并从中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日常养育的改变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于“开学综合征”的免疫力。4 从家庭系统入手如果观察到孩子真的出现了“开学综合征”,家长也需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最有力的支持系统。家长应做到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尝试帮助孩子厘清当前的感受,表现出与孩子一同攻克难题的信心与行动,而不是认同甚至放大孩子的情绪体验,或者反过来加以指责,最终让问题愈演愈烈。5 从外部支持入手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外,家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评估孩子当前的情况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正常的生活,这时家长应该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评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家长也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教育、学习稳定化技术或其他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困难。提醒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开学压力产生的原因关注开学压力的预警信号在日常的教养中掌握预防和应对的方法就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挑战建立积极的心态为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4-08-28 -
科普时间丨什么样的牙刷更好用?
首先,我们每三个月要更换一支新牙刷。如果发现牙刷的刷毛已经变得凌乱,就要及时更换。其次,一支好用的牙刷,要满足以下条件。较硬的刷毛虽然清洁效果更好,但对牙齿的磨损和伤害也更大。在购买牙刷时,可以用手指压一下刷毛,如果手指有刺激感就表示太硬,不建议购买。刷毛太软,使用者不好掌握刷的力度。刷得太轻,清洁不彻底;用力过大,会损伤牙龈。因此,建议选择刷毛软硬度中等的牙刷。刷毛在切割后会出现尖锐的切口,最好选择经过打磨处理的刷毛。平整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刷头,刷毛排列平整,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清洁需要。波浪型 刷毛呈波浪型起伏排列,更贴合牙齿弧度,容易接触到牙齿相邻的位置,刷毛的清洁力也稍强一些。顶端毛束特长型 更多被应用于正畸牙刷,能清洁到普通牙刷清洁不到的位置。交叉型 采用多材质的刷毛组成的刷头,清洁效果更好。杯型 刷毛呈圆形杯状排列,可以包裹住牙齿,有效清洁牙齿表面的污垢。牙刷的刷柄,应便于握持,且有防滑设计,以防止刷牙时牙刷滑落。市面上常见的牙刷刷柄有直线型和角度型两种。使用直线型刷柄时,不好掌握力度;使用角度型刷柄,更容易到达菌斑区域。要注意的是,牙刷的刷柄与刷头形成的角度以17~20度为宜。有人担心电动牙刷会把牙齿刷坏,这实在是多虑了。目前,主流电动牙刷分为旋转式和声波振动式两种。这两种电动牙刷的力度差别不大,但平均刷力都低于手动牙刷,对牙齿的损伤更小。选择一款机身振动小、噪音小的电动牙刷,不仅可以避免长期使用牙刷导致手掌发麻的情况,还可以避免因噪音太大而影响心情。而电池决定了电动牙刷的续航能力和使用寿命,建议大家选择感应式充电的电动牙刷。刷牙不能蘸水,是真的吗?有一种说法是刷牙时蘸了水,就白刷了。因为牙膏蘸水会很快起泡,让人误以为已经刷够了,实际上还没起到去污的作用。其实,牙膏不是靠泡沫清洁牙齿的,而是靠牙膏的清洁成分以及牙刷与牙齿的摩擦。刷牙时即便不蘸水,口腔中也会分泌唾液。所以,是否蘸水对牙齿清洁没有直接影响,关键是要保证每次刷牙刷够3分钟。不过,某些脱敏牙膏和美白牙膏的有效成分遇水后会快速分解,使用这些牙膏刷牙确实不宜蘸水。
2024-08-19 -
洪涝灾区居民 防病注意事项
2024-08-16 -
淋雨后如何避免受寒?中医专家支招
在湿热之邪较盛的伏天中,突然淋雨不仅容易导致关节炎和风湿病的发作,还可能因受寒引发感冒,进一步诱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疾病。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温州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中医师方涛,为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调节方法,以帮助减少淋雨后受寒的风险。
2024-08-16 -
暑期水上项目玩乐,预防“红眼病”要牢记!
“红眼病”学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发病部位主要在眼结膜,它能够迅速将眼睛从“无辜的白”变成“愤怒的红”,故俗称“红眼病”。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温暖湿热的条件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因此该病在夏秋季易达到发病高峰,在此期间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预防“红眼病”,做好眼部卫生,发现异常及时治疗。暑假期间,水上乐园、漂流、游泳等水上项目热度持续上涨,亲水避暑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在水上项目玩耍时,如场所内有红眼病患者,可能通过水和物品传播病毒,造成疾病传播。一起做好“红眼病”的预防工作,确保暑期娱乐活动顺利进行!一、关于“红眼病”“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少数情况可由腺病毒引起,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红眼病”发病人群广,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均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虽然感染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免疫力持久性较差,容易发生再次感染。二、主要临床症状患者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以结膜高度充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强烈的异物感、眼睛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耳前会出现淋巴结异常肿大,有压痛。早期分泌物为水性,继而为粘液性,有时在眼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症状。 三、“红眼病”的传播“红眼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用品等感染。部分患者的咽部和粪便中也存在肠道病毒,具有传染性。发病后两周内传染性最强。在人员密集的空间更容易发生传播。四、“红眼病”的预防做好个人防护是减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生的有效方法,这些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地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居室通风,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不与患者共用毛巾、眼部清洁用品、眼部化妆品等眼部用品。“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家中出现“红眼病”患者,可使用84消毒液擦拭患者接触物品表面。一旦得了“红眼病”,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同时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降低传播风险。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一起做好“红眼病”的预防工作,为假期游玩保驾护航。
2024-08-14 -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低血糖如何紧急处理?一图了解
2024-08-12 -
洪涝灾害过后,易出现哪些疾病?如何预防应对
2024-08-12 -
疾控专家:远离夏秋季食源性疾病 辨别食物中的“致命杀手”
八月广东仍处于炎热的三伏天,夏秋季天气炎热且持续时间长,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任医师黄琼7日表示,要远离夏秋季食源性疾病,提高辨别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的能力。食源性疾病就是因吃了被致病因子污染的食物或本身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导致的疾病,细菌性感染或中毒是广东夏秋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类型。黄琼解释,所谓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是指有些致病菌如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增李斯特氏菌等,即便大量生长繁殖甚至产毒都不会明显改变食物感官性状,如发霉发酸发臭变质等,但会引起中毒死亡或孕妇流产、死胎等严重不良后果。如何远离夏秋季食源性疾病,提防辨别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黄琼称,肉毒梭菌是产肉毒毒素的厌氧菌,可能污染家庭自制发酵食品、风干肉制品及真空包装食品。她建议谨慎购买熟肉制品和发酵食品,不购买、不食用来历不明或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注意食品保存条件;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和肉制品要慎重,确保原辅料和制作过程的清洁卫生。米酵菌酸是由唐菖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剧毒毒素,可能污染发酵的谷物制品、久泡或变质银耳、木耳或过期的湿米面制品。她建议家庭不要擅自进行酵米面的制作;木耳银耳泡发用水要干净,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购买湿米面制品要认真留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的食品等。此外,单增李斯特氏菌主要污染生冷、凉拌食品。她建议孕妇、新生儿、老人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应避免夏秋季贪凉进食此类食物。夏秋季食源性疾病防控建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包括保持清洁,准备食品期间要常洗手;准备食品的场所和设备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做好防虫防鼠;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确保达到70℃以上,最好使用食物专用中心温度计;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冰箱也不是保险箱,不建议过久储存食物等。
2024-08-08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这份健康指南请收好
8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公众应如何养生保健?怎样科学健康度过季节交替,特别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过敏?中老年人如何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立秋时节要注意凉风影响,还要继续防暑祛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中医师龚燕冰在发布会上说,这个时期预防感冒要兼顾祛湿和驱寒。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可多吃百合、梨、银耳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若出现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症状,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作用。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俗称“秋老虎”,人们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等症状,对此,专家表示,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炎热,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宜通过食养结合的方法进行调养,可以煮药膳粥,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在粥里面适量加入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等。在夏秋交替时节,易引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在发布会上建议,公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能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和重症发生风险。自觉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尽量居家休息,视情况及时就医。针对季节交替预防过敏问题,专家特别提醒,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应尽量避免接触;保持室内清洁,特别是卧室、客厅等易积聚灰尘和过敏原的地方;秋季是海鲜等食物的丰收季节,但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史和症状表现。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慌、四肢麻木等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在发布会上提醒,立秋之后,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会更大。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到医院复查,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久坐等。
2024-08-07 -
暑期高温高湿,饮食不宜贪凉
暑期温度高、湿度大,人们正常的饮食习惯有可能被打乱,从而出现健康问题。在此期间如何科学饮食?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暑期炎热,消暑别贪食冷饮。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健康人群喝少量适度的冷饮和科学正确地使用空调,有利于快速消除暑热。但在伏天贪食冷饮,比如冰水、冰块以及冰镇水果、饮料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异常,出现积滞、积食、腹痛、腹泻甚至发烧的情况。儿童、孕妇、老人和各种慢性病人群,贪食冷饮,容易诱使疾病急性发作。伏天出汗多,补水非常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认为,大量出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同时还会带走盐分,需及时补充。要注意补水的时间和补水的量,不能等口渴了再去喝水。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要进行适当补充。补水不能一次喝太多,要少量多次。如果在大量出汗之后,一次性大量喝水,可能会引起低血钠。另外,要选择合适的补水产品和补水方式。白开水、淡茶水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活动时间比较长,消耗能量比较大,建议补充含糖量3%到8%的电解质饮料。另外,刘兆平不建议通过喝一些含酒精或者含咖啡因比较高的饮料来补水。因为在高强度的运动后,喝含有酒精的软饮料,会引起胃部不适,增加排尿,可能会增加运动后脱水的风险;喝咖啡因含量较高的饮料,可能会增加运动之后的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引起身体不适。暑期熬夜喝酒、吃烧烤容易伤肝。天气炎热,晚上吃烤串、小龙虾,喝啤酒,是不少人的消暑选择。中日友好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杨志英说,暑期也是肝脏问题的高发期。夜晚高温,睡眠不好本身会影响肝脏修复。过度饮酒也会损伤肝脏。肉串的油脂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增加肝脏负担,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牛、羊、小龙虾等动物是肝脏寄生虫的常见宿主,建议把这类食物烤熟、煮熟再吃,减少寄生虫感染风险。暑期高温高湿,食物容易滋生细菌、霉菌,如何避免食物中毒?刘兆平说,要选用新鲜的食材,清洗之后及时加工,尽量做到即买即做、即做即食,加工的时候做到烧熟煮透。对于一些没有用完的食材或剩饭菜,及时放到冰箱里冷藏和冷冻,同时保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就医。暑期,水果纷纷上市,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两餐之间吃水果,因为在餐前或餐后马上吃水果容易导致血糖持续升高;选择吃一些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比如苹果、猕猴桃、樱桃等;吃水果要注意量,吃太多容易导致血糖大幅升高,同时可以吃一些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避免水果里的糖分被迅速吸收。
2024-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