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
风铃丨那一刻,我长大了
归零、更新、重启、向上。 ——题记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窗外阴雨连绵,教室内坐满了人,雨声夹杂着周围同学的说笑声。我看着眼前的单词,一串串字母上蹿下跳,扰得我心烦意乱,于是默默走出教室。穿过走廊,室外的雨不知何时又下大了。在靠近小花园的墙角,一行蚂蚁横过校道,像缓缓流动的墨汁,挡住了我的去路。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我心中顿时有了个邪念:把一块石头横在它们的队伍中。流动的队伍停下了,它们在石头前面踟蹰了一会,便从旁边绕了过去,蚂蚁仰起头看着我,似乎在说:“这点困难就想让我们停下吗?”我心中无比震撼,俯下身子仔细观察。蚂蚁弱小的身躯,却肩扛着大块食物,整齐的队伍如受过严苛训练的军队一样的顽强,它们似乎从来不受外界影响,即使面对横亘的巨石,它们也没偏离方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未曾注意到室外的暴雨何时平息了狂躁,也未曾发觉雨后的树叶变得青翠和鲜亮,更未曾发现我在那一刻正悄然成长……那块石头依然横在蚂蚁队伍中央,它们绕过石头,坚强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行。路上,没有迷茫、懒惰亦或是懦弱,它们的前途,是春和景明。教室内空无一人,宽敞明亮,阳光透过玻璃窗被崭新的窗框切割成一块块整齐的斜方块,地板上、书桌上都有阳光的影子,我怀着不一样的心情走进教室,因为我知道我长大了。(指导老师:吴碧)
2025-02-10 -
风铃丨新年的魔力
新年总是有特别的魔力,明明在前两天一直是下小雨的状态,而一到除夕就放晴了,大年初一当天更是见到了充盈着每一丝空间的阳光。大年初一,这是一个阳光将空气烤得热烘烘,使人感到身心舒坦的日子,我与母亲走在无比熟悉的与以往相比有些空阔的街道上,门店大门紧闭,停放的车辆也少了许多,但陆续有身着艳丽衣服的欢笑的人们在往回走。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愉快的笑容,手里提着之后几日的快乐。他们将暖洋洋静止的空气带动得活跃、兴奋起来,使我们也觉察到了更浓烈的幸福和看到耀眼的光亮。来到“盛世”,这里有着许多对各地游客都敞开怀抱的小摊,我看到人潮涌动,正打算与母亲交谈一番,转过头却被眼中带着异常亮人的光芒和难以掩饰的激动神情的母亲拉入人潮,就像一滴水珠历经坎坷后急于跃进波涛汹涌和浪花四起的大海,我们急于参与进那欢快的宴席。我在其中可以听见许多人的交谈内容,它们混杂在一起,纷乱却是一个大家庭共同发出的声音,我听着他们用不同的口音谈论对比着各地的美食,神采飞扬的人们眉飞色舞着,无意间的肢体碰撞积攒着小份的愉悦,我感到全身都被我的同类包裹着,跟坠入海洋的水珠一样感到满足,水珠借助海风的力量掀起浪花;我借温暖的阳光同大家一起庆祝春节的到来。心灵即使单一也能有无数条路像罗马一样四通八达,跟陌生的人儿联络起来,享受热情的款待,在陌生的地域也能留下自己的足迹,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春节期间,大家纷纷带上年货和早早准备好的红包,前往亲戚家拜年。到了晚上,天空挂起黑黑的幕布,一轮明月悄悄挂上天空时,就到了孩子们兴奋的时候了,尖叫声和大人们的附和、叮嘱混杂在一起,天空仿佛暂时揭开无聊的黑幕,在自己的身上泼洒着五彩的颜料,随着一声声炸开的声响,这一天也慢慢落下帷幕,人们进入甜蜜的梦乡。过年是中国人的大事,人们裹着自己的行李,早早地回到亲人们身边,将疲惫和负担卸下,将怀念作为调料,将梦想撒下,将未来放大,都去拥抱自己想要的幸福。
2025-02-10 -
风铃丨成长在时间里
放假经过小学,停下来想进去看看,却发现大门紧锁。透过铁门看进去,小学变了一番模样,更新也更敞亮了。记忆中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园扫落叶、追逐玩闹的情景隐约浮现。紧锁的不仅是小学的大门,也是我上锁的童年;翻新的不仅是老旧的校园,也是我们走向成长的新面貌。我以为和同学们的友情会像同学录里写的那样天长地久,然而是我们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各自努力。正如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写道:“人的路是一段一段走的,我不常怀念过去,因为我现在有更实在的事要做。”但是我依然会感谢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时光,它们带给了我成长路上许多的温暖与快乐。春节前,小孩子们都执着买新衣服,期待过新年。而我并没有太多的激动与期待,只是平静地和家人大扫除、备年货。想起小时候的我,买了新衣服每天都要偷偷看几眼,恨不得立刻就过年穿新衣。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给房子换上新的喜庆的“红衣裳”——春联。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才感到些许年味。有人说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也有人说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主角不是我们这辈人了,我们要从感受年味的人变成制造年味的人。弟弟吵着要买烟花玩,我却不以为意。但当他买回来玩的时候,我也加入了,虽然没有弟弟那样兴奋,但也感到些许新鲜。玩了一会,跟我同龄的妹妹停下后,我也觉得无趣了,只有弟弟依然兴致勃勃地点燃每一个闪亮的瞬间,享受每一声炮响。网上突然出现一个话题说终于明白“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了。以前看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只知道它曾经叫《旧事重提》,我便简单认为“朝花夕拾”就是“旧事重提”的意思。但有人解释说:“你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一开始就在,只是你后知后觉而已……有些东西要靠消失才能证明它的珍贵,比如亲情、友情、青春、生命、昨天的夕阳、今天的日出,甚至是现在的这一秒。”过年已经好几天了,一阵阵鞭炮声过后,年好像就过完了。人们说“过年就像做了一场热闹的梦”。——“梦短梦长皆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马路上返程的车辆川流不息,大家又带着梦想与生活走向远方。现在的我也梦想有一天去更远的地方、更大的世界看看,但同时也眷恋着家乡的一切——也许是“远行是为了回归,自由是因为牵挂”。前几天看了《熊出没逆转时空》,《熊出没》占据了我童年动画片的大部分,但我已经很久没看过了,只知道出现了许多我不认识的新人物。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挺平静的,没有像小孩那样欢笑惊讶。吸引我的不知是电影本身,还是对童年的执念。或许这就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电影里说:“我们都活在别人定义的成功里,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想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三毛曾写道:“长大是自由的象征,长大是一种光芒,一种极大的幸福和解脱,长大是一切的答案,长大是所有的诠释……”童年好像在向我招手说:“朋友,准备好做一个大人了吗?”成长在时间里,也存在于每一个当下。愿我们都能在时间里成长、找到自我。我想,我也应该准备走向大人,迎接自己的第十八个春夏秋冬了。(指导老师:刘小献)
2025-02-10 -
风铃丨勇于试“换”,有利发展
凯文·凯利搦笔而谈:“每个月尝试一次,换条路回家,换个门进家,换把椅子吃饭。”那么,尝试去“换”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此“换”应是“换”个视角去感受。现代社会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日复一日中,我们的确应该“换”个视角,而勇于试“换”,于各方面而言,都有利于发展。勇于尝试“换”个视角,于个人而言,有益自身发展。人生正如一场修行,“换”个视角看看世界,观察沿途,留心生活,也算是不虚此行。“换”个观察的视角,莫奈打破传统画法,创立印象派画风;“换”个处世的视角,苏轼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存豁然开朗之心,“也无风雨也无晴”;“换”个学习的视角,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之途不再一片茫然。尝试换个视角去感受,人生将更加充实,精神将更加丰盈,自身境界也随之逐渐提高。勇于尝试“换”个视角,于社会而言,助力社会进步。对于社会,“换”个视角在某些时候会达到“助燃剂”“润滑剂”的效果。正如张淑珍坚持在商南县实行“南茶北移”计划,换个视角看茶树种植前景,最终带领民众凭借商南茶致富,对乡村振兴工程起了“助燃剂”之效;也像日常生活中,于社会人际交往间,你来我往之时,若能“换”个视角,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立场上、用他人的视角去感受,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有诸多矛盾,而会再现更多“六尺巷”的佳话,和谐友爱将在社会蔚然成风,此时,“换”个视角的“润滑剂”作用则使社会治理有如神助。由此观之,勇于尝试“换”个视角,于社会利处多多,社会进步之势则蒸蒸日上。勇于尝试“换”个视角,于国家而言,利于国家繁荣。国之立者,应永葆尝试“换”个视角看问题之态度。在国内,国家治理以史为鉴,“换”个视角看待历史的治理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在国际上,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需要以国家间共同利益为基点,“换”个视角看问题,摒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零和博弈思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和平与发展。由此观之,勇于尝试“换”个视角看问题,国内促发展,国际促和平,世界共发展,全球共繁荣。尝试“换”条路回家、“换”个门进家、“换”把椅子吃饭到个人、社会、国家的“换”个视角,都有利于生活体验换新、个人思维开拓、社会和谐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世界向好发展,因此,我认为勇于试“换”,有利发展。 (指导老师:刘小献)
2025-02-10 -
风铃丨活在当下
青春的天空,时晴时阴,时明时暗。我行走在阴雨绵绵的夜晚,找不到北极星。穿梭在密密麻麻的图文、浩如烟海的试卷间,我欲罢不能,欲进无门。上初二那年,我最不愿回忆。什么都学不进去,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数学,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陌生。即将到来的中考冲刺,我无法压抑内心的不安和无措,仿佛从山巅坠入深谷。不禁怀念以前的光彩和从容。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带我去吃甜品。吃着眼前的蛋糕,却尝不到一丝甜味。回想起上次的情景:金黄的蛋糕、恬淡的清香、下次再来的谰语。回过神来,妈妈正盯着我:“多吃点。”不经意间,墙上条幅:“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字字句句在我脑海中环绕,我似乎找到了那颗北极星。面对考试失利,耿耿于怀,不正是怀念过去的荣光而困于情吗?面对中考冲刺,内心不安和无措,不正是担忧未来而乱于心吗?却唯独没有立足现在。原来眼前的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挑起一块蛋糕,送入口中,心中升起股股清甜。丢掉抱怨,迈开脚步:面对不得意的成绩,我思考着问题的所在;面对眼前可及的事物,我用心去感受当下的幸福。黑夜,我踩着星光;天亮,我拥抱太阳。不再害怕黑与白,我活在了当下! (指导老师:吴碧)
2025-02-10 -
三江之韵丨给父母压岁钱
小时候,每年的除夕夜,父母都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也跟着涨——一毛、两毛,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父母把压岁钱用红纸包得整整齐齐,在我们入睡后放在我们兄弟姐妹每个人的枕头底下。第二天清晨,当我们一觉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枕头底下的压岁钱时,那种喜悦的心情至今都萦绕脑海、无法言表。那时,我们曾幼稚地问父母:“为什么要给我们压岁钱?为什么要用红纸包着呢?”父母笑着说:“红纸包着的压岁钱不但可以辟邪,还可以保佑子女在一年当中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一晃,我们兄弟姐妹已长大成人,也各自成家立业,并且都有了各自的儿女。这时,父母又开始给孙辈们压岁钱了,这一给又是十几年。如今,孙辈们也都一个个相继长大了,工作了,挣钱了,也不再对长辈的压岁钱充满期待和兴趣。而此时父母也已进入了古稀之年,身体每况愈下,常常病痛缠身,受尽折磨。这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压岁钱的寓意——“辟邪,保平安”。我就想:为什么只是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而做晚辈的就不能给长辈压岁钱,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平平安安呢?于是,我萌生了过年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同时也想借过年给父母压岁钱的事情提醒一下后辈们,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不能忘怀的,做晚辈的要懂得对长辈感恩和回报。我把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说给弟弟妹妹以及子女和甥侄们,大家也都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非常有意义。就这样,从父母70岁那年开始,我和弟弟妹妹、儿子女儿、侄子侄女以及外甥外甥女们,每年除夕夜都会特地给老人压岁钱,同样用大红的纸包得整整齐齐,同样在他们入睡后悄悄地放在他们的枕头底下。大年初一一大清早,父母起床整理床铺时,看到他们各自枕头下躺着的一个个包着压岁钱的红包,褶皱纵横的脸上溢满了幸福,咧开嘴开心地笑了,那笑容仿佛开在春天里的桃花般绚烂,有如三月的春风般惬意和恬适。看到父母收到压岁钱快乐的样子,我们都觉得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我们对父母说:“你们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千万别不舍得花!”父亲嘴上“哦、哦”地爽快答应着,却并没有真的按我们的意思去做。父母把他们每年收到的压岁钱一点儿一点儿地积攒起来,他们一分钱都没舍得花在自己身上。妹妹下岗那年,想开个小超市,父母支援了两万元;弟弟买汽车跑运输,父母支援了两万元;我女儿结婚那年,父母又拿出两万元给孙女添置了嫁妆……百善孝为先。给父母压岁钱,不仅代表着后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更是后辈对长辈的深深祝福和感恩。【作者】佟雨航
2025-02-05 -
三江之韵丨年年有余
中国年热闹而温馨,祥和且幸福,承载着无尽希望与祝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过年了,人们最常用的一句朴素的话语就是:“年年有余”。年年有余,不仅仅是对物质丰盈的美好祈愿,更是心灵深处那份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体现。春节,便是这份情感的集中释放,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彤彤的灯笼高高挂起,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归家的路,也温暖了游子的心房。门楣上贴满了寓意吉祥的对联,是对未来日子的美好憧憬,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余”,意味着五谷丰登,仓廪充实,而当这份富足被赋予了时间的维度,便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信念,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春节餐桌上的丰盛佳肴鲤鱼跃龙门,寓意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年里的传统习俗,比如守岁、拜年、放鞭炮,这些活动都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从年的味道中,我们品出了家的温馨,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年年有余,不仅仅是美好的祝愿,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每一个“年”的结束,都是对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肯定;而每一个“年”的开始,则是对新旅程的美好期许。我们或许无法留住每一朵浪花,但可以珍惜每一次潮起潮落,让心灵在岁月的沉淀中变得更加坚韧与温柔。年年有余,让我们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和美好。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关于“年”的记忆,春节的深情,如同陈年的酒,越品越醇厚,越回味越甘甜。在这个希望的季节里,年年有余,都能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喜悦。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在夜空中绽放,那一刻,所有的“年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只要心中有阳光,有着期待和希望,未来的每一天都会年年有余,充满光明与温暖。未来的每一天,都将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一年更比一年好。【作者】周广玲
2025-02-05 -
三江之韵丨祖父的红灯笼
挂灯笼,是祖父一年里最庄重的仪式,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虔诚。在我的记忆里,祖父一生节俭,却对红灯笼格外讲究。他会亲自去镇上挑选灯笼,红布的颜色必须鲜亮,灯笼上的金边一定要细致光泽。如果没有满意的,他便索性自己动手,用红纸一层层糊灯笼,描上金粉的边角,直到满意为止。挂灯笼时,祖父会用粗布一遍遍擦净门楣与院墙,嘴里念叨着:“干干净净挂灯笼,红红火火过新年。”每当我好奇地问起为何如此用心,祖父总是认真地说:“灯笼是给老祖宗看的,也是给儿孙指路的,不能马虎。”我站在一旁,仰头看着那一盏盏鲜艳的红,忍不住问:“祖父,灯笼真的能指路吗?”祖父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灯笼指的不只是路,还是心。”除夕的傍晚,祖父会准时点亮那些红灯笼。微弱的烛光透过红纸洒下温暖的光辉,整个院子笼罩在一片柔和的暖意里。这时,祖父喜欢蹲在灯笼下抽烟。他手里的旱烟锅一明一暗,与灯笼的光影交相辉映。远远望去,令人莫名地心安。幼时,我常蜷在祖父的膝边,听他讲那些早已泛黄的旧时光。他说起年轻时挑着货担走乡串镇,赶在年关前回家与祖母团聚的匆忙;也讲那些年因家境贫寒,只能用旧布和竹篾糊出简陋的灯笼,却依然满心欢喜。“灯笼就是家的光啊,挂得亮亮的,心里就不怕黑。”他的话简单却有力,随着灯光流进了我年少的心里,烙成一种难以忘怀的温暖。随着岁月流转,儿孙们渐渐长大,纷纷奔向更远的地方。每到腊月,祖父便早早张罗着挂灯笼,心心念念盼着我们能回家过年。“挂起灯笼,你们就知道家里在等着呢。”这是祖父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除夕,我们远远望见院子里亮起的红灯笼,就知道祖父在等我们。记得有一年除夕,我与家人赶到家时已是深夜。大雪纷飞,远处祖父挂起的灯笼透过雪雾散发出一片温暖的红光。祖父披着厚厚的棉袄,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盏灯笼,脸上满是笑意。“回来了,路上冷吧?”冷风里,他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红光轻轻拥抱着。后来,祖父渐渐老去,挂灯笼的活儿由父亲接替。可在我们的心里,那些灯笼依然是属于祖父的,因为它不仅点亮了家门口的路,更点亮了我们回家的方向。每次归家,看见门前高高挂起的灯笼,仿佛还能看见祖父站在门口,笑着迎我们回家的身影,还有那句朴实却深情的话:“灯笼亮着,家就永远在。”祖父的红灯笼,承载的从不是简单的年味,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家的依恋。它是风雪中温暖的光,是岁月里不曾熄灭的牵挂,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指引归途的信号。【作者】司德珍
2025-02-05 -
三江之韵丨除夕夜,我心归处
一座平时沸腾的城,在除夕夜突然陷入安静。这是倦鸟归巢时分,一锅一年之中熬得最浓酽的汤,在灯火亲灯火暖里等着团圆之人的慢慢享用。除夕夜,我绕着这个城市走了走,这是我与一座城,与一年农历时光的深情作别,也是再一次深深凝眸,感谢这座城市对我的灌溉滋养。从我家楼下出发,就是大街对面的包子铺,女主人是我称呼的曹大姐。曹大姐宽脸庞,快60岁的人了,肤色依然像鲜苹果一样红润。在清晨的天光中,坐在曹大姐这样的铺子里吃早餐,让我收缩了一晚上的胃,重新开始启动,精神也随之焕发,融入这个城市的人流之中,去扮演一个生活中的小配角。沿着曹大姐的铺子前行几百米,就是王大哥家的小百货铺子,他家的铺子,我常去。王大哥平时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样子,不过熟悉后,他其实话不少,特别喜欢与人探讨有关航空母舰之类的话题。王大哥的百货铺子,供给着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所需:味精、酱油、灯泡、螺丝帽、拖把、拖鞋、高压锅……去年冬天的晚上,我躺在床上看一本古书,台灯灯泡里的钨丝突然发白,猛闪几下后熄灭了,一盏灯泡寿终正寝,也完成了它陪伴我夜读的使命。我起床,穿着拖鞋去王大哥家的百货铺子里买回一盏灯泡安上,温暖灯光下,我再夜读半小时后睡去。大年夜,我走到王大哥的铺子外面,向他投去敬意的目光,经营小店铺胸怀天下大事的王大哥,我感谢你这样的小店铺,真正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你让我明白,这个城市里的人,在阳光下、星辰下、风雨里、雷电中从事的平凡职业,既是你们生计的需要,也满足了我们烟熏火燎的生活所需,人与人,应该相互支撑,相互服务。在城市中,有家书店是我精神栖息的小岛,它就是距我家400米外同一条大街上的一家小书店。书店的主人小雷,他用爱书人的情怀经营这家书店已有20年时间。书店里,满满当当的书,感觉把房子也压得沉沉的了。我有时半趴半跪在书墙里挑选书籍,恍然间变成了一只蠕动的书虫。书香弥漫的小书店里,墙壁里渗透的也是书香,与一个好酒之人嗅到老窖里的酒香一样勾人心魄。这些年,实体书店遭遇电子书籍、网上书城的猛烈冲击,有时连交租金、水电费也困难了。有天我去店里看书,小雷问我,哥,你说,我的书店还开下去吗?我顿时无语,安慰与鼓励都显得苍白无力。我走出书店,小雷便给我发来微信:哥,为了你们这些爱书人,我要坚持把书店开下去!我回复一个字:嗯!春节,小雷的书店不关门,让一座城,在节日里浸润着书香的滋养。除夕夜里,我在小雷的书店外,向书店以及它的主人默默说上一声“谢谢”!在书店的进进出出里,我们这些爱书人,悄然吞食消化着各自的人生,一点一点打破着各自生活里竖立的壁垒,在对书籍纸张的摩挲、对文字的阅读里,对这个世界慢慢变得忍耐与慈悲起来。除夕夜,我来到巷子里,看望一扇紧闭的房门。平时夜晚,这间光线黯淡的出租小屋,一浪高过一浪的疲惫鼾声仿佛要穿透厚厚墙壁。鼾声四起的人,是我认识的来自乡下的民工周二哥。周二哥在城里干杂工,他干过建筑工地的泥水匠、架子工、修理店的电焊工、超市的搬运工,还有医院的护工。今年61岁的周二哥,垂着两个大大的眼袋,所有人生的艰辛煎熬,都在眼袋里堆积着沉默着。不过,周二哥豁达开朗,有一次他甚至安慰我说,兄弟,你要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我老家还有3亩多田地,我回老家种粮食养活你全家。腊月里的一天,我在车站送周二哥回深山老家去过春节,老家,有周二哥的牵挂,在村口蹒跚着腿脚张望的老母亲。在这个城市,我的心房不能盛放下所有人,但周二哥是绕不开的一个人。在车站送走周二哥回乡过年那天,我的心里突然空落起来。周二哥,感谢你,在一座城市的繁忙运转里,你是一颗螺丝钉,一盏电灯泡。除夕夜里,我经过菜市场,它是烟火滚滚生活里的打底,在那里,菜贩们一块钱一块钱地挣着,供给着万家灯火里的一粥一饭;我经过友人们灯影闪烁的窗户下,谢谢你们给予我的陪伴与暖心。在新春里,让我们与美好的事物相遇吧。【作者】李晓
2025-02-05 -
三江之韵丨中国人的福字情怀
在中国,一个“福”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期盼和最真挚的祝福。在漫长的岁月里,“福”字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情结,是每个家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福”,从字形上看,左边是“示”,意为祭祀之台,右边是“一”加“口”加“田”,寓意着有衣穿、有饭吃、有田耕,这是古人对幸福生活的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向往。在《说文解字》中,“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福,被解释为一切顺利、完备无缺的状态,是对人生美好愿景的高度概括。自古以来,福字就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诗词歌赋、书画艺术,还是建筑雕刻、民间工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福字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元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福字,这是迎接新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门楣上、窗户上甚至家中的每一件物品上,都可能贴上小小的福字贴纸,寓意着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吉祥如意。特别有趣的是,有人将“福”字倒贴,因为“倒”与“到”谐音,寓意“福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福字的热爱和尊崇。比如,书写福字、赠送福字、收集福字等。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里,“福”字成了家家户户共同的语言,它传递着团圆、和谐、幸福的美好愿望。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饭桌上往往会有一道寓意吉祥的菜肴,如“年年有余”(鱼)、“岁岁平安”(苹果)等,都是对福的期盼和象征。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着将福气和好运传递给下一代。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守岁时的鞭炮声和烟花绽放,那不仅是对旧岁的告别,更是对新年的热烈欢迎,每一声炮响,都是对“福”字最深情的呼唤。除了春节,福字还出现在各种庆典和仪式中,如婚礼上的“喜福”、寿宴上的“寿福”,乃至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等场合,都会用福字来表达祝福和喜庆。“福”字,如同一颗种子,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田,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春节,当我们贴上“福”字,我们不仅仅是在庆祝一个节日,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传递一种情感,寄托一种希望。“福”字,是中国人的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牵挂。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过年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福字的地位从未动摇。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电子红包、网络祝福等形式,将这份传统的福字情怀以新的方式传递开来,让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和祝福。福字,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作者】侯进元
2025-02-05